【www.hy-hk.com--大学生入党申请书】

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全文及解读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站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核心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那么中国制造2025全文及解读是怎样的呢,以下是unjs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制造2025全文及解读

李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制造”走遍世界,甚至可以说是“无所不在”。但我们从最初实行“三来一补”开始,大量代工生产的还是消费品。很多人出国买东西,回来一看,“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但只要去厂房看看,商品的品牌、制造的装备,绝大多数都是国外的。

这是我们必经的一个历史阶段,是以开放推动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国际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化。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应对这种全球性的经济下行压力,发展中国家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发达国家也在推进“再工业化”进程。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审时度势,积极从两方面进行全球布局:一方面,传统的“中国制造”、以代工生产的消费品仍在继续出口;另一方面,中国装备“走出去”异军突起,反过来带动了中国制造的全面升级。

我们提出“中国制造2025”,实际上是推进“中国制造”的不断升级。要扎实推进中国制造2025,努力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中国制造2025”的“要害”:“智能制造”一定要建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础上

李 :“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要害”,就是“智能转型”。工信部正在积极推进“智能制造”,用信息化提升装备制造的水平。这也与推进结构调整的两大“支点”相吻合。

第一个“支点”,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今天看来,传统发展的动能有所减弱,传统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所以我们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这与中国“智”造紧密相连。“智”从哪里来?就是要集众人之智。不能仅靠几个研究人员坐在房间里冥思苦想,要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很大程度上运用了互联网,运用信息化平台。

集众智者成大事。智能制造一定要建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础上。要把能发动的企业都发动起来,把能便利的人群都便利起来,以此推进智能制造。

结构调整的另一个“支点”,就是大力发展服务业。这不仅包括传统服务业,还包括新兴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和制造业相辅相成的服务业。

为什么我们装备走出去仍存在一些困难?一是重“制造”、轻“设计服务”;二是售后服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制造不仅要在信息化上下功夫,更要调动13亿人的积极性、创造力,促进服务业。

“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主打“中国装备”升级,突破口就是推动装备“走出去”

李 :“中国装备”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占有率,高铁、核电等装备正在进入国际市场,反过来,以“中国装备”升级,树立“中国制造”新优势,这是关键之招。

我前几天会见出席全球CEO委员会圆桌峰会的代表,他们都对“中国制造2025”很感兴趣,我们的翻译是“Made in China 2025”,但“中国制造2025”的内涵还要更深。当然,传统的“Made in China”我们还要做,但“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应该是主打“中国装备”。

只着眼于日用消费品领域的竞争,既不利于中国产业升级,也难以形成大的产业格局。所以我们要在装备制造上下功夫。中国装备制造有竞争力、性价比高,同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还可以倒逼国内产业升级。

我们要推动形成国际产能合作的新格局。我最近出访拉美,拉美国家普遍希望开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振国内经济。但这会进一步带动本国的通货膨胀,因为所有的建材大多需要从国外进口。所以我跟他们说,我们把中国优势的装备生产线带过去,与当地的优势资源结合,就地生产。巴西总统非常赞同。

去年我去哈萨克斯坦访问也是这样。他们的国家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拉动本国经济发展,但钢铁厂、水泥厂都很小,平板玻璃厂根本没有。我就提出我们搞产能合作,国内的生产线就过去了。当年中国就是靠引进国外的生产线发展起来的。当然,我们还要和发达国家合作,把我们的中端与他们的高端结合起来,共同在发展中国家开发第三方市场,从而实现三方共赢。

“中国装备”升级的突破口,就是推动装备“走出去”。这不仅能让我们在国际市场实现“三赢”,更能倒逼国内产业的全面升级,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

中国制造2025全文及解读

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整个进程中,技术、措施很多,而作为最基层的企业或地方,往往会有“技术眼花缭乱”、要求来不及跟进的情况,这种状况不利于务实、有效地推进“两化融合”,促进《中国制造2025》的更好推进,

资料共享平台

《中国制造2025全文及解读》(https://www.unjs.com)。因此,需要建立一个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系统工程方法论的框架”——自顶向下的思考、规划到具体实现。

首先,制造强国是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了愿景,是强国目标的第一步。“两化融合”是主线,符合“未来世界是信息世界+物理世界”的发展总趋势。各种技术(如数字化制造、集成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协同制造、优化制造、服务制造等等)则是“两化融合”、《中国制造2025》具体实现的“选项”。

未来几年如何推进《中国制造2025》,首先,强调数字化制造、网络化制造、智能化制造等核心技术,继续推广20多年来积累的有效技术。其次,要大力推进互联网+制造、智能制造。其中,互联网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其渗透到制造业的广度、深度有待更多的工作。

这其中,政府的作用是加强对“选项”的指导、引导。例如政府提出的“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就是对“互联网+制造”的深入引导。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石勇:进一步落实推进《中国制造2025》,需要解决好中国制造业的四大障碍。第一是经济障碍。当前全球经济持续疲软,中国制造业也处于“爬坡过坎”关键时期,我们要在组织结构和商业模式上加快创新,构建新的价值网络在全球市场上“兜”住创新红利。通过智慧集群培育、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联合体培育、建立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措施,打造互联网技术下的创新生态。第二是技术障碍。目前中国制造业基础技术能力薄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们要抓住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通过智能制造专项和试点示范、工业强基、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推动,研用并举,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安全可控、基础制造能力的提升,打造更多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三是心理障碍。许多用户对于中国制造信心不足,这造成了创新链缺环,尤其是“从0到1”举步维艰。我们要优化市场环境,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注重将需求端纳入创新体系,紧抓新时期用户参与制造与创新的小批量定制化制造的趋势和特点,深入实施和推广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政策,注重试点示范,打造品牌竞争力和质量竞争力。第四是文化障碍。现在很多产品不是“做不好”,而是因缺乏工业精神“不做好”,提质增效步履蹒跚,我们要下大力气培育工业文化,通过设立工业大奖、创办技能大赛、建立团体标准、强化质量品牌、提升高技能人才待遇等措施,营造尊崇制造、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使行业和企业所有参与者都能够做好每一个细节,快速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朱森第:《中国制造2025》的“1+X规划体系”已落地,2017年应全面启动并实施各项重大工程与专项行动。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应明确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作为侧翼,质量和强基作为基础。因此,在积极推进智能制造的同时,加大力度推进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质量提升和工业强基,以在更大的面上、更广泛的领域调动制造业上下的积极性,从总体上提升中国制造业。

2017年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突出解决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各地协同发展的问题,通过项目遴选、发布指导意见等多种方式,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着重解决各项重大工程协同实施的问题,提高实施效果。进一步明确制造业创新中心遴选原则和运行方式,加大创新中心建设的前瞻性,着力加强制造业创新驱动的基础建设。

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安耕:《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两化融合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线。然而,大力推进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这项任务十分艰巨,切不可松懈。据7万余家工业企业对自身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评估,达到综合集成阶段及以上的只占1/6左右。而这7万余家企业自评估数据分析表明,达到综合集成阶段及以上的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可持续竞争能力均比未达到者有台阶式飞跃提高。这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国工业大而不强的现状。而且,企业两化融合达到综合集成阶段及以上,也是企业“互联网+”就绪度的重要指标。换言之,企业达不到综合集成,想要“互联网+”,也是有心无力,还得补课。互联网时代万物互联,集成就是互联,一个企业连自己内部都互联不起来,怎么去参与“互联网+”?

要有效地完成《中国制造2025》的各项任务,必须抓紧两化融合这条主线不放松,2017年是关键之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已作为国家标准发布和实施,迄今已有超过500余家企业正式通过了标准实施的审定。从这些企业实施的数据看,管理体系能有效促进企业两化融合进程,加快凝聚共识的进度,减少失误、提高效益。所以,现在已经具备条件加快推进我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进程。2017年,期望能凝聚各方共识,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加强引导,抓紧两化融合这条主线不放松,争取在3~5年左右,我国工业企业综合集成水平有突破性进展,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互联网+”打下良好基础,从而保证《中国制造2025》各项任务的胜利完成。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中国制造2025全文及解读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本文来源:https://www.hy-hk.com/252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