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hk.com--材料分析】

  引 言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没有人类社会,就很难设想会有我们现在天天使用着的语言。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而且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展。语言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语言是社会文化的容器和载体,社会文化是通过语言来保存和传播的。下文主要从汉字与汉族历史文化的关系,汉语中颜色词的意义,人名与社会生活,语言与地理,语言与民族等方面具体阐述。

  1、汉字与汉族的历史文化

  世界上的语言文字包括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的典型代表。中国现留存最早的传世文献应该是汉代的,因为秦时的“焚书坑儒”毁灭掉了大量的文献,后来只能靠老人回忆,或者各地的私自藏书恢复了部分典籍文献,但是仍然有很多空白之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古汉字的考证,运用字素分析法、汇集字类法、分析字形变换法以及审定字型法等方法来还原部分社会历史。

  牛,原是用来拉车的,历史记载是西汉农学家赵过开始把牛引入到农田进行耕田,如此说来中国的牛耕文明就比西方落后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后来经过考证发现我国甲骨文里就已经有了“犁”字,通过字素分析,我们可以把牛耕农业时代提前到殷商时期,这样就与西方的牛耕时代大致相同了。

  另外,在汉字中,往往具有同一个形符的字是意义相关的。并且可以通过观察某类的字出现较多,就说明此类事物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如我国西北地区人们生活中关于马、沙子之类的词特别丰富,就表明了草原上的人的生活与这些事物是密切相关的。又譬如我国的南方人分不清冰和雪,总是把“冰糕”叫做“雪糕”,这是因为他们对冰雪的概念比较模糊,甚至对他们来说冰和雪是一样的,而这种模糊的辨认也与他们的生活中有很少的冰雪相关。正如北方人分不清柑和橘一样。

  《说文》中的女部字有20多个,而古代大多姓氏的写法是有女部的,如姬、姜、嬴等,这些可以看出那时母系氏族的遗留。同时,很多有关漂亮、美好的东西也多女部,这表示古代对女子的一种审美。另外,还有很多表示贬义之类的词仍有很多是女部,如奸、佞、婪等,也表现出古代社会的男尊女卑,以及女子常是被侮辱的对象的现实。

  历史学家李赢克曾说“依照今日训诂学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因此很多语言事实都是可以证明汉字是可以用来去考证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的。

  2、汉语中颜色词的象征意义

  牛顿曾对颜色定义说“颜色是不同波长的可见光”。现代科学也有表述,波长在300—700之间的光我们是可以感知到的,当波长大于700时就是红外线,当波长小于300时就是紫外线。当然,上述都是颜色的自然属性。当人类赋予颜色不同的意义之后,颜色就有了“社会属性”,即象征意义。这个社会属性是具有社会性、历史性与民族性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有80多个颜色词,大致分为“正色”“间色”(间色即配色)两类(这也反映出了古人的二元思维,如“天与地”“公与母”等,此思维可以追溯到上古的阴阳家)。其中定义了五种正色,即赤、青、黄、白、黑(此处又与中国传统的五行相配)。我国传说凤凰亦有五色,五色有辨别凶吉,论正邪,表好恶情感,示身份,明地位,伦理宗教等功能。

  赤,南方色也。会意字,从大从火,其本义即指大火。火焰赤红,故字又引申指红色。赤又是太阳的颜色。我国自古偏爱赤色,也是源自于对太阳和火的崇拜。上古时代,赤是富贵之人所穿,“赤跋”是也。古人认为,深红的赤色可以避邪。“赤”分为五种,由深至浅分别是绛、朱、赤、丹、红。“朱”比“赤”色深,也是正色,古时也指考富之家。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紫”是配色,也有高贵神圣的象征,古时,三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穿紫色衣服。“紫阁”指丞相的居所。“紫盖”指帝王的车驾。又传老子出关之时,是一团紫气飘然而去,所以紫色也是道教的颜色。“道经”又叫“紫书”。“红”是最浅的红色,古时多与年轻女子有关,指年轻漂亮的女子,如红颜,红粉,红装,红楼,红袖等。

  青,此种颜色范围不是很明确,北方部分地区青即是黑。青,东方色也,也是草木生长的颜色。青色象征不成熟、幼稚、地位低微。先秦时期,没有获得功名的读书人穿青色衣服。青衿成为读书人的代称,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汉代用衣服的颜色决定地位的高低。青多指出身卑贱、地位低下,官职微小。青色的配色蓝和绿也有着众多深意,就不一一举述了。

  黄,地之正色也。班固言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事不易。最受尊重的颜色,对土地的崇拜,祭祀土地神,穿黄色礼服。穿黄色没有禁忌,更显隆重。皇帝、平民都能穿。汉代,黄,只能达官贵人穿。隋唐时,只能天子穿黄色衣服。赵匡胤,兵变之时,黄袍加身,即是称帝的意思。另外,黄也象征着吉祥。《周易》中有“六五,黄裳元吉”之说。

  白色,象征卑贱,贫寒,不幸,死亡,血腥。古代未获功名之人,称作白丁。《隋书》“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读书人获取功名之后,叫做脱白。白屋、白色衣服象征凶险。年成不好,天子穿白衣表示上天的惩罚。京剧脸谱的白色表示奸诈。另外白色又象征政治反动,与红色相对。

  黑,火所熏之色。配色:黔、缁、皂、黎、玄。秦时,平民百姓叫黔首,因为头上裹着黑色头巾,也叫黎民。黔,曾经也象征尊贵、敬重。周天子在祭祀时穿黑色衣服。帝王的衣服,都是“玄衣黄裳”,玄黑色象征天,天玄地黄。玄关指乌纱帽。汉代以后,黑色降低为卑贱之色,百姓只能穿黑白之色。现代黑色多用贬义,指阴险,黑暗,狠毒,反动。

  颜色的象征义具有时代性,多元性,民族性,意义也是相对而言的。在四川彝族中,黑色是一种很尊贵的颜色。白,在朝鲜,日本,代表纯洁、高尚。黄,在西方表示背叛。Red,红色,血腥,残暴,和血相联系,又有淫秽,肮脏之义,如《红灯记》。所以,凡事皆无定数,世事无绝对。

  3、人名与社会生活

  我国古代,人往往既有名又有字,并且名和字在字音、字形、字义上是有关联的。这种相关可以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①名和字意义相同或相近。如诸葛亮,字孔明,此处亮与孔明是意义相同的。②名和字意义相反。如曾点,字皙,点是黑色的意思,而皙是白的意思,此处他的名和字就是意义相反的。③名与字所指代事物彼此相关。如唐寅,字伯虎。寅虎是相关的。又如朱自清,字佩弦。佩带弓弦,人格清正。他的名和字也是彼此相关的。④名与字的字音相关。如王力,字了一(反切)。庄周,字子休(双声叠韵)。

  不同时期的人名还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如先秦时期,男子有名,女子无名,男子的名只能有一字(即单名)。之所以取单名,可能是处于避讳的需要,因为先秦时,一个人死后,他的后代对他的名字要避讳,既不能说也不能写,皇帝的名字更是全天下人都不能说不能写,所以取单名是出于社会需要。东汉末年时,王莽篡位,他规定人名必须为单名,所以三国时很多单名之人。为了抑制重名现象,魏晋时期,又出现了双名。

  同时,每个朝代的人们取名,都会受到当朝的繁盛文化的影响。如汉武帝时期,崇尚道教,人们多追求长生不老,所以很多名字跟道教长生不老有关,像王延寿、宋延年、刘彭祖等。东汉时期,尚文不尚武,多崇尚儒家思想,所以人们取名多忠孝信义、仁义道德。宋人,喜欢在名字中间加上“老、寿、翁”之类的词,像孟元老、南安翁等,这除了表明命名者看着健康之外,也表现了宋人以老为美。这些都表明宋人的生命范式更加理性,超越唐人的青春激情,更趋于平淡,也表明中国的文化,由唐入宋,由盛转衰。元代时,汉人名字也多蒙古特色,这是因为元代是蒙古人的统治,统治者会恩赐汉人蒙古名,另有一些汉人为讨好统治者,甘愿为自己起蒙古名字。清代时期,“文字狱”迫使很多知识分子远离政治、现实,躲到故纸堆里去考据,因此很多人以古器物命名,如施琅、和珅等。最为明显的是我国解放战争以后,建国以来很多人命名“建国”“建华”“建军”等等,这些都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连的。

  与当今的多元思维文化相联系,现代人取名往往追求个性、独特,力求与众不同,这也是与当今推崇个人主义的思潮有很大关系的。甚至很多人把名字命为通名,如姓高的叫做高兴,姓田的叫做田野等,这些都与社会大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但是人名毕竟是专有名字,如果成了通名,必然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当然,命名文化是历史的脚印,它能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提供很多依据,也是社会语言学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4、语言与地理

  地理包括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在这里,社会语言学中所要论述的语言与地理主要是人文地理中的地名学以及地理变化对语言的影响,即方言。

  地名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地名是专有名词,属于名词范畴,所以一般不会轻易改变,除非是因为朝代变更或者统治者的一时好恶而改动。所以用地名来考证某些地方的历史文化是一般是很可靠的。恩格斯《野营》中一段话“罗马人政府不列颠,最永久的纪念碑是把拉丁字‘castra’(野营)保留为最初罗马人驻地的许多城市的名称或名称的一部分”,就充分的说明了地名的稳固性。同时,我们可以从地名中发现一些残存的历史脚印。

  美国的纽约,New York,可以简单的译为新约克,而英国确实有着一个约克郡,从这个地名中就可以明显的看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我国两广地区有很多地名有“那”字,经考证,有“那”字的地名,都是曾经的壮族居住地。因为“那”字在壮语中是“田地”的意思,虽然后来壮族人迁移了,但是地名依然保留着。另浙江多“余”之类的地名,如余姚、余杭等。着名学者陈桥驿先生,根据东汉袁康的《越绝书》中“越人谓盐曰余”,判定所有有“余”的地名都是曾经越人炼盐的地方。湖北恩施以及湘西有很多地名是有/li/音的,如李爸沟,李耳等,人们曾猜测李爸沟或许是曾经一个姓李的祖先住过的沟,但是后来发现土家语“南楚湘江之间谓虎曰/li/,或李耳,或李父。”这里的“耳”是“妮”的古代方言,代表雌性,“父”则是雄性的意思。一切真相大白,原来,李爸沟,是有雄性老虎出没的山沟,李耳是母老虎的意思。土家人崇拜老虎,以白老虎为自己祖先的化身,又因他们多住在深山里,老虎较多,所以比较多以“老虎”命名的地名,即现在写为“李”“利”“澧”的地方。

  因此人们说地名语言是化石,当一切都变了,语言(地名)仍然屹立不倒,地名可以说是写在地球上的历史。

  另一个地理与语言的关系就是方言了,方言的产生大多是因为移民,最着名的客家话的形成就是因为移民。方言的差异有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差异,其中人们能感知到的最明显的差异是语音的差异,语音差异最能影响到交际。另外还有词汇的差异,主要表现在①同词异义,如闽方言中的土豆指花生。②同事异名,如同是妻子,山西人叫婆姨,江西人叫唐克,东北人叫媳妇等。当然语法的差异也有很多,但是大多不是很明显,如南方人一般把表性别的词语放在名词的后面,如把“公鸡”说成“鸡公”。

  5、语言与民族

  有人说“从哪里发现一种新的语言,就能发现一个新的民族,从哪里发现一个新的民族,就能发现一种新的语言”,可见在很多情况下,民族与语言是互相依存着存在的。俄语yazychnik(异民族)一词是来源于yazyk(语言、舌头)的。法语现在的language(语言)是古法语的“民族”一词。

  虽说如此,但民族与语言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我国的回族是一个很大的民族,但是回族没有自己的语言,这个民族的存在是依赖于他们的共同宗教,共同心理素质以及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而我国的瑶族,则有几种语言。截止到1972年,云南的基诺族被发现,我国被识别出的少数民族共有56个,但是我国的语言却有128种,这一点可以充分证明语言与民族并非一一对应的。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当本民族的语言的存在遭到威胁的时候,人们一般都会竭尽全力的维护自己民族的灵魂。世界上很多国家内部的政治斗争都是起源与语言的争斗。1991年,加拿大举行全民公决,决定法裔四省是否独立。可谓是语言斗争在政治上的表现的一个典型代表。

  一种语言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被认可,更是人类璀璨的多元文化的重要表现,因此,全世界的有识之士都应该为我们人类语言的并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来源:https://www.hy-hk.com/303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