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hk.com--述职报告ppt】

《胡同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品味文章平淡、朴素、口语化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及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3、拓展思考老北京人传统思想的局限性。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句老话“三里不同音,七里不同俗”,民俗的不同一眼能看出来的就是各地建筑:福建的土楼,江南水乡的粉墙黑瓦,长长的雨巷,代表了各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要想了解北京的民俗与文化,把握北京神韵与灵魂的,那么就让我们跟随汪曾祺先生笔墨,来领略北京的胡同中透露出来的文化气息吧。 二、简单了解作者及其散文特点 作者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书香门第。1998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我国现当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代表性的作品有小说《职业》、《受戒》《大淖记事》《虐猫》等,散文有《人间草木》《故乡的元宵》《胡同文化》等。其作品被看成最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美文,有着朴实、清新、优美的特点。 三、看课文,听朗读,提炼或者划出每段的关键句。 四、学习第1-5段 1、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学习如何概括每段要点,进而把握全文的中心意思,是这篇课文的重点。概括全文要点,须先把握每段要点。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抓住段落的总起句、总结句、主旨句、关键词句等,理清句子与句子、句子与中心句或关键句的关系。   2、学习第1-5段,思考: ①画出每一自然段的关键句。②概括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北京胡同的? ③第一段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①②: 第一段:(学生快速朗读)找出中心句:即第一句。 关键句是“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学生在自读时就能发现这些句子的价值,必须提醒他们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留下这个问题,最后总结,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二段:(学生快速朗读) 关键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 第三段:(学生齐读) 主要写了胡同的大小、数量。 第四段:(指名朗读) 关键句胡同是贯通大大街的网络,写出了胡同方便、安静 第五段关键句“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提示③: 第一段总起全文:胡同的“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第五段承上启下:“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引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引出对“胡同文化”的探究。 行文变化:胡同特征——胡同文化特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征, 由第五段开始过渡到对胡同文化的叙述。那么,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一种怎样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他们是怎样表现的呢?为什么会这样? 二、学习6-12自然段,找出关键句,概括胡同文化有何特征(应该辩证的看待) 第六段:(学生速读) 关键句是“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第七段:(学生速读)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进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里。北京人讲究处街坊,把握“除了”和“此外”,得出真正意思在于“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人际关系的自我封闭。(学法指导:抓住关键词) 第八段:(学生速读)继续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北京人的封闭文化。他们满足现有的一切,拒绝外界事物。当他们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时,天知道他们与多少“别处”的优长和进步失之交臂。 (北京人的生活习惯:北京人的生活习惯接近农民。爱吃硬面饽饽,水饺,荞麦饼,冰糖葫芦,爱喝大碗茶,二锅头,爱过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爱玩的是养鱼养鸟养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风筝。这些都与某些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奶油蛋糕三明治,喝咖啡威士忌,过圣诞节、情人节,玩高尔夫球等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九段:(学生齐读)写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闭,他们生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其思想本质仍是满足于现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每一段找一位学生读) 对“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质作更深人的剖析,指出其精义是“忍”。封闭的胡同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心理满足,当这种期望的水平或层次被人为他不断压低时,满足会变得愈来愈不容易,这时“忍”就成了维持这种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在这三段中,作者各选取一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所以说它们典型,是因为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北京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境中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来暴露正是“忍”在支撑着胡同文化。(学法指导:这三段,要联系上下段落,提炼出其要点和联系点。) 4、探究:北京人的“忍”字从何而来?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是由其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辇之下,人们看得最多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险恶,天威难测,官运无常。今儿个,新科状元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明儿个,菜市场人头落地,大观园底儿朝天。这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使北京人学会了忍耐,也学会了世故通达。做为专制制度下的小民他们太微不足道了,强大的皇权要消灭他们,比碾死只蚂蚁还容易,所以他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明哲保身,学会了得过且过。) 5、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在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找到的联系点是什么? 胡同的方方正正的特点,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已,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6、在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描写中,哪一句话比较集中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追问: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既有佩服也有嘲讽。 三、学习第13-15段 1、教师范读第13-15段,思考并讨论: 胡同与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 2、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并明确: 写了胡同文化时发展趋向,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因为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代开放前进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消极的东西,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因此,胡同文化的没落是必须的。 行文变化:  胡同文化的特征——胡同的衰亡     3、北京在发展,尤其是申办2008年奥运会,很多胡同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你认为胡同是拆还是不拆的好?   感性——依恋   理性——适应发展的需要 结合作者的经历,作者对于胡同及胡同文化的将消失心头会涌现出一种什么心情? 参考:汪曾祺先生作为一个文化老人,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有一种怅惘,一种莫名的留恋,文人大都有一种怀旧情绪,汪曾祺先生也不能例外;但他又同时清醒的意识到胡同文化是一种小市民文化,是一种衰落的文化,一种无力抗争的文化,一种跟不上时代的文化。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一个时代有属于一个时代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胡同文化终究要走向消亡,他只能表示无奈。汪曾祺老先生的情感在感性和理性之间徘徊。所以,从感情上:文人大多有一种怀旧情绪,萦于心怀,挥之不去。对逝去的或即将逝去的,有一种理不清道不明的留恋。作者也不例外。从理智上:时间的前行,总会带走一些,带来一些;时代的发展,终会逐渐抹杀很多的曾经存在的人或物事。也许会留下一点痕迹,也许什么也不会留下,只有空白。作者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但理智还是战胜了情感,因此,作者在课文最后说:再见吧,胡同。” 四、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结合课后练习二,感受一下作者语言方面的特色。 明确: 1、一个“嘿”,朴素,亲切,大众化,口语化,充分体现了北京市民吃了是虾米皮熬白菜后的那种极其满足的表情。感觉到北京人容易满足。 2、非常富有表现力,既是对别人的无可奈何,又是自我安慰,表现了作者对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的佩服和调侃。不愠不火,雅俗杂糅,带有浓浓的北方方言味儿。 3、四个四字短语一气呵出,带有浓浓的书卷气,不仅尽情渲染了胡同衰败、没落的凄惨景色,而且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感伤。   五、总结全文 这篇漫谈北京胡同逸闻趣事兼及京城市民文化心态的议论性散文,用语平和冲淡,将针砭锋芒藏于诙谐的随意谈吐之中,既有对胡同中折射出市民处世哲学文化心态的人文思考,又有率性自然真趣满溢的大家笔调。 六、推荐阅读 《跑警报》《随遇而安》《牙疼》      

本文来源:https://www.hy-hk.com/32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