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hk.com--推荐】

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把城市党组织打造成推动发展、服务居民的载体。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供大家参考选择。

  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1

  广东加强基层党建以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实际上是我党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着的群众路线思想和群众工作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体现。在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等新的社会趋势和力量的作用下,群众的内涵以及群众工作的路线和方法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人民群众的行为方式和利益,出现了不同于以往“集体化”时代的统一性和同质化的新特点。在行为方式上,有着明显的个体化和自主性,在利益的性质和表达方式上有着明显的经济特征和现实性。基层社会是群众利益和诉求表达最为真切的领域,也是容易产生社会问题的敏感区域。

  广东的实践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把政治建设、党的组织建设与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的政治立场和党所追求事业的人民主体性,在公共服务上可以得到实际、真切的表达。因此,各地全面建设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切实解决有关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同时,在为群众服务的实践中,转变党员干部作风,提升党员干部的能力和水平。第二,在市场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发挥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以及妇女、青年等群众组织的作用成了一个难题。只有把党的建设与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夯实基层的组织和社会基础,保证各级各类组织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正能量。第三,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利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催生了各种社会组织或民间组织。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是激发各种社会建设主体活力,形成多元、共治社会治理格局的有效方式。第四,目前,群众的市民化水平还不高,对新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适应性还不强,加强基层党建,发挥党建和党员在社会的法治化和道德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也是创新社会治理,推进文化建设的有益方式。

  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2

  湖北省宣恩县城区面积7.5平方公里,辖8个社区,城区人口超过5万人,社区党组织20个,其中社区党委4个、党支部16个,党员700余人,社区专职工作人员49人。宣恩县持续完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体系,积极探索“组织引领社区、资源下沉社区、机关服务社区、活动融入社区、群众凝聚社区”的城市党建工作新模式,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体系。

  一、完善党建引领“三级联动”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县委“一线指挥部”、珠山镇党委“龙头”、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县委定期研究谋划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建立县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社区党建联系点制度,制定下发《持续推进社区“大党委”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县直机关常态化参与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等通知,构建了党建工作联建共建协调机制。探索党建工作新模式,科学设置党的组织体系,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治理组织架构,全面优化社区自有党组织功能,将4个中心城区社区党总支升格为社区党委,党委委员兼任辖区支部书记,带领自有党员抓实组织生活、抓优基层治理、抓细居民服务,全面提升社区自有党组织统筹协调能力。按照“虚拟组织、实体运作”原则,联合辖区内31个机关企事业单位组建7个社区“大党委”,每季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审议社区党建工作重大事项,决定社区建设管理重大问题,建立应急突发事件和急难险重任务“一体作战”体系,实现区域化思路共商、难题共解、组织共建。

  二、完善社区联建“协同共治”体系建设。健全党建引领社区治理运转体系,以社区大党委为“龙头”,常态化组建社区治理“尖刀班”7个,推动40名在职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社区2年,设岗定责服务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常态化参与疫情防控、纠纷调解等工作。优化“自有党组织-功能党组织-社区‘尖刀班’”“三级联动”的区域化组织体系,发挥驻区企事业单位在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围绕治理需求策划共驻共建项目,制定服务社区事项职责清单,赋予社区对驻区单位党建考核的评定建议权,倒逼驻区单位发挥作用,形成党建共联、文明共建、资源共享、社区共治、多方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紧扣服务群众新需求,多方联动整合资源推动社区服务功能升级,建立“分级分项负责、纵横全面覆盖、具体责任到人”运行机制,推动“社区治理‘尖刀班’成员+网格员+物业管理员+志愿者”协同治理模式,围绕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小区物业等群众关心关切的重点内容,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进楼入户”动态服务,叫响“党组织派我来服务”口号,全县40名党员入户走访3105户15000余人,全域覆盖城区网格37个,收集居民诉求、意见和建议104条,化解居民矛盾纠纷59起。

  三、突出基层治理“八员合一”共建模式。坚持条块结合、优势互补原则,突出社区党组织核心引领,依托社区“大党委”横向统筹,常态化推动社区“尖刀班”纵向下沉,围绕“六个进楼入户”,准确掌握对接居民服务需求,定期组织报到党员和自有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群众有序参与自治管理,形成“各方联动、同向发力”工作格局。社区大党委全力搭建社区资源整合平台,配合城关镇党委抓实社区治理“尖刀班”考核管理,将“六个进楼入户”细化为“八员先锋”队伍建设,引导社区治理“尖刀班”成员践行城市党建指导员、社情民意采集员、政策法规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居民事项服务员、文明风尚引领员、环境卫生监督员、垃圾分类指导员职责,同步建立“1+1+1+X”网格工作机制,1名“尖刀班”成员结对1名专职网格员,联系1名平安维稳指导员,带领辖区若干党员志愿者参与社区共驻共建,确保实现职责岗位到网格、党建工作到一线。上湖塘社区“尖刀班”创建“社区+税务”宣传模式,入户普查同步宣传税收政策,“一对一”辅导居民线上社保缴费,发放税收资料4000份,解决涉税问题32个。

  四、落实党群共振“三务融合”基础保障。落实党务业务服务“三务融合”基础保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落实急难险重任务中的领导作用,持续在抓党建促社区治理保障上聚力用劲,推动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全力推进党务阵地建设,投资460余万元完成上湖塘社区、兴隆街社区、工农街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整体搬迁,投入500万元新建宝塔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综合设置党建、民政、劳保、综治等服务项目,建成“一站式”服务平台。全面推行社区定补干部全职化管理,按照社区“1+4”的模式配强支委、居委班子,设定准入门槛,优选党组织书记8人,其中机关选派4人,35岁以下2人,大专以上6人,1人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优化社区“两委”队伍结构,配备分管党建工作副书记4人,储备社区后备干部24人,35岁以下社区“两委”干部29人,大专以上30人,占比均接近50%。全面强化社区治理业务骨干队伍建设,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以政府购买服务为机制,组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规范化社会招考,选优配强49名社区专职工作者,按照“定向培育、引导带动、搭建平台”的整体工作思路,同步组织实施“1+100”社会工作人才能力提升工程,以城市社区工作者为主体,统筹纳入农村易迁安置社区干部,集中力量培育1个“爱满荆楚”社工服务站和100名左右专业社会工作者,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全面落实城市党建经费,建立以县级财政资金为主,部门项目资金配套共驻单位资助为辅的多渠道经费投入模式,非派聘社区主职干部比照副乡(镇)长工资水平确定工作报酬,4个主城区12个街巷党支部书记比照副职干部确定报酬标准,按照每个社区不低于20万元/年的标准落实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社区平均工作经费达到15万元以上。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活动中心,在发展全局地位举足轻重,城市党建与农村党建相比,有不同的要求和特点,更需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但目前条块分割的旧格局尚处于破冰初期,城市党建整体性、统筹性工作要求的领导体制尚不健全,社区“大党委”统筹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受现实状况制约,社区优秀党员青年流动性强,党员发展瓶颈尚未完全打破。分析宣恩县创新城市党建模式、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经验的做法,获得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加强城市基层治理党建引领是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问题也在基层。在党的组织体系中,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必须要将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有效性融合于基层社会现实问题解决的轨道上,坚持和加强党对城市治理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牵头抓总、协调各方的引领作用和组织优势,把党的城市基层组织打造成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战斗堡垒。要注重发挥城市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统筹推动区域资源共联共享、党建活动行业联办,将社会分散、多元的要素纳入基层治理框架,增强党组织动员群众、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的能力,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

  (二)加强城市基层治理完善机制是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城市社区党建工作能否顺利开展, 关键在于是否建立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 要压实城市基层党 建责任制,明确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细化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社区报到职责,划定党员责任区、认领党员责任岗、完成党员志愿事,确保制度层层落实到位、工作分解落实到人。完善城市基层党建考评机制,整体社区赋予对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区域化党建工作考核权利,细化考核评价的目标内容、 评价标准以及评分依据,推动机关单位常态化参与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完善协同治理机制,基层党组织给予其他社会治理主体充分的自治空间,支持、鼓励、引导社会各主体共同参与治理,激发各类主体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活力,使基层治理从政府管控的“独角戏”走向党领导多元主体参与的“唱大戏”的新格局。

  (三)加强城市基层治理互融互动是关键。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就是要把党的组织工作推进到城市各类组织、各类人群中去,把单位、行业和各领域党组织联接整合起来,让一个个“党建孤岛”串联成“党建高地”,而锻造“党建高地”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组织个体的资源和党员个体力量,要按照重心下移、权责一致原则,赋予城市基层党组织聚焦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主责主业,推动城市街道组织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基层党组织建设上来,以党建促双向融合、以服务促双向互动,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体系。同时,探索建立城市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发挥社区“大党委”议事协调功能,及时研究协调党的建设、社区发展事项,形成共驻共建共融的合力。

  (四)加强城市基层治理综合服务是目的。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把城市党组织打造成推动发展、服务居民的载体,要持续完善组织体系,依托“社区—小区—网格”组织体系,建立楼栋(治安联防区)党小组,配齐配强“两长四员”,建立“社区党组织-网络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联动组织体系,形成横向到边的社区区域化格局。持续健全共治体系,深化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全面落实县直机关单位到常住地社区报到制度,结合实际认领工作岗位,定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探索实施报到党员积分管理制度,落实积分纪实管理,监督在职党员履职。持续完善维稳体系。落实法律顾问制度,探索推行社区签约律师顾问制度,指导化解矛盾纠纷,同步建立矛盾纠纷定期排查、信息报送等制度,组建社区调解员队伍,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持续创新服务体系。探索用好党群服务、文体娱乐、居家养老等现有平台,全面落实网格管理、法律便民、老年照料、志愿服务、物业管理、文体娱乐等党群服务,探索实施“红色物业”工作法,促进社区规范化治理,实现党建引领、社区共治目标。

  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3

  康巴什区滨河街道康城社区成立于2009年6月,辖区面积5.1平方公里,共有住宅小区6个、住户2163户6916人,行政企事业单位48家,驻区单位党组织、非公企业党组织28个,个体工商户492家,建有3800平米的标准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1处,小区商圈党群服务站2处。社区围绕政治引领、为民服务、基层治理三大功能设置了综治中心、便民服务大厅、市民学校等19个功能室。同时以“红纽带”党建品牌为引领,探索出了一条“全区域统筹、多方面联动、各领域融合”的城市基层党建治理新路径。

  优化组织设置,突出政治功能,建立一套“红纽带”组织体系

  康城社区坚持系统谋划,进一步优化组织设置,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全覆盖。通过改革将社区原有的“一委一站一居一中心”,优化为“两委一中心”,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建成一批小区商圈党群服务站,让党员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组织,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100米”。在纵向上,将社区重新优化调整为6个网格,构建“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楼栋长—共产党员户”的小四级组织体系;在横向上,以社区党支部为引领,建立“联合党委”,吸纳区域内外10家党组织抱团共建,实现在融合中共赢,在共赢中发展。

  强化队伍建设,激发干事活力,壮大一支“红纽带”服务队伍

  康城社区党支部结合网格特点,整合辖区资源,建立了一支由网格员队伍、城市基层联合党组织党员队伍、志愿者服务队伍三种主要力量组成的“红纽带”服务队。特别是将由社区干部、居委会人员、包联单位干部、业委会成员、物业公司人员等组成的10支网格员队伍下沉到网格,壮大服务力量,优化服务供给。

  明确职能职责,健全工作制度,完善一种“红纽带”运行模式

  按照自治区党建引领基层网格化治理的要求,将疫情防控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制度机制,康城社区党支部进一步优化运行流程,明确网格、网格长、网格员的职责,充分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做好网格内的各项工作。网格员通过日常走访及信息化手段发现网格内的大小问题,随时随地了解群众需求和困难,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第一时间上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通过分析研判,链接“联合党委”、社会组织、企业等资源解决问题,做好跟踪问效,对于确实难以解决的逐级上报。同时,还建立了每日走访、工作例会、情况报告、分析研判、项目运作等制度,保障网格运行顺畅,把服务精准投送到千家万户,实现问题解决在一线。

  倾听群众心声,为民排忧解难,做实一批“红纽带”暖心实事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统筹协调、链接资源的作用,梳理建成三张清单。在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上深度融合志愿服务、自治服务和社会组织服务,以项目化推进的方式,紧扣群众关注的品质小区提升、困难群众帮扶等热点难点问题,策划实施了“红心”、“安心”、“暖心”、“悦心”四大类项目,为辖区党员群众提供精准化、专业化的服务。一是“红心”聚力项目,主要着眼于党员政治理论素养提升。通过微型党员政治生活馆等阵地,及时将党的政策和党的主张宣传到群众中去;二是“安心”和谐项目,主要通过居民自治的力量化解矛盾纠纷,充分借鉴“枫桥经验”,不断挖掘“社区能人”,成立“桃花调解工作室”,共调解矛盾纠纷30余起,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加强了社区基层治理;三是“暖心”便民项目,围绕辖区居民需求策划实施,其中“寒暑假社工课堂”项目、“1+3+N”帮扶济困项目、文体惠民项目得到了广大居民的一致支持,解决辖区居民需求的同时,凝聚了党心民意。四是“悦心”服务项目,主要是助力辖区非公企业的经营发展,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解决了居民的就业难题,有效激发了企业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本文来源:https://www.hy-hk.com/455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