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hk.com--月工作总结】

    尽管距离2016年结束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毫无悬念的是,以融资总额计算,香港今年将再次蝉联全球最大的IPO市场。然而,在市场专业人士眼中,这并不值得沾沾自喜。       “我觉得现在香港资本市场很糟糕。”香港资深银行家、上市公司商会主席梁伯韬11月21日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坦言。       “这是不健康的。”安联投资(AllianzGlobalInvestors)亚太区股票首席投资总监陈致强也向财新记者表示,香港IPO市场的火热“票房”如今似有“注水”之嫌——基石投资保驾护航、兄弟企业抬轿坐庄,为了政绩强制发行,IPO市场正沦为“自己人的游戏”。       大比例的基石投资如今在港股市场上屡见不鲜,上市的金融机构尤为明显。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10月在港上市的中国华融(02799.HK)基石投资占比达70.3%;光大证券(06178.HK)于今年8月在港上市时的基石投资占比达67.42%;集资总额达591亿港元(约76.2亿美元)、2016年全球最大体量的IPO——中国邮政储蓄银行(01658.HK)于9月28日在港交所挂牌交易,引入基石投资占比高达76.77%。       “这只是表面上有锁定期的基石投资者,背后还有不少没有锁定期的重要投资者(AnchorInvestor),不少兄弟企业或友好企业互相帮忙。”一名香港外资投行的中国区负责人向财新记者说道。       所谓基石投资,就是在一家公司IPO时,有一个或几个投资者提前与股票发行人签订认购协议,认购一定数量的股票。2005年左右,基石投资者的概念开始被引入香港IPO。当时,基石投资者可以为IPO顺利发行和提振股价背书,起到给普通投资人示范的作用,当年的基石投资者占比不高,也不乏李嘉诚、郑裕彤、李兆基等香港的大家族。       如今的基石投资者却“变了味道”。“基石投资如今已对投资者的参考意义不大了。”瑞信亚太区股本资本市场主管、董事总经理徐经纬对财新记者说道,“最近一年,投资者尤其是传统的机构投资者开始变得有选择性。”       大亨们意兴阑珊的背后,是如今大量赴港上市的内地企业(尤其是国企)在上市发行时定价虚高:一方面是在上市定价时受制于不可贱卖国有资产的相关法规要求,股票定价不能完全参照同业市场估值;另一方面是受制于管理层的政绩考量,因此这些企业在发行新股时,大比例引入基石投资者保驾护航。

本文来源:https://www.hy-hk.com/205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