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hk.com--青年节】

  那些关于励志奋斗的故事总能给予我们很多正能量,很多坚持的动力,那么励志奋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励志奋斗故事篇1:踩出自己的脚印

  作者:许扣锁

  有一次,爱因斯坦请教数学家明可夫斯基:“一个人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和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作出自己杰出的贡献呢?”明可夫斯基笑而不语,而是接着他朝一个建筑工地走去,并且径直踏上建筑工人刚刚铺平的水泥地面。在建筑工人的呵斥声中,爱因斯坦被导师弄和一头雾水,明可夫斯基顾不得别人的指责,非常认真地说:“看到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留下足迹。只有新的领域,只有尚未凝固的地方,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地面,那些被无数人涉足的地方,你别想再踩出脚印……”爱因斯坦沉思良久,若有所悟。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后来终于在人生道路上留下了自己的闪光足迹:创立了相对论,成为现代物理学奠基人;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誉为“世纪伟人”。

  对于自己的成就,爱因斯坦曾多次提到明可夫斯基的那一段话,表示了无限的敬意,并意味深长地说:“如果一生都只在模仿前人,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进步与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法国作家司汤达说过:“一个具有天才的禀赋的人,绝不会遵循常人的思维途径。”无疑,爱因斯坦就是这样的一个绝佳典范。其实,唯有敢于推陈出新,另辟蹊径,才能让你与众不同,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励志奋斗故事篇2:终点或许就是起点

  作者:刘云利

  巴伯出生在纽约一个农场主家庭,从小在祖母的农场里度过暑假,他学会了割草、打包干草等杂活,但他最爱干的还是跟着祖母学习一些简单的烹饪技术,祖母对他的技术总是赞不绝口,这让他非常得意。

  不过,他的理想可不是当一名厨师,而是当一个政治家,想成为像林肯、罗斯福那样的大人物。幸运的是,高中毕业后,他进入一所大学学习英语和政治学,每次读到那些政治家荡气回肠的励志故事,他的心中就燃起一团火焰。

  大学毕业时,他获得一笔奖学金,准备前往中国撰写一篇有关香港回归的论文。可就在他兴致勃勃地准备出发时,一个晴天霹雳把他击倒了,他的奖学金和研究项目突然被取消了。他愤怒极了,找到学校进行理论,但无济于事。有个好朋友私下里替他打听到,被取消的真正原因是有个别教授认为他不具备这种能力。他觉得自己被学校无情地玩弄了,开始心生怨恨,意志消沉。

  回到农场,祖母见他一蹶不振的样子,笑着对他说道:“孩子,你这种低迷的状态已经很久了,人生总会遇到不公允的事情,但生活还要继续,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祖母说,她有个朋友,年轻时特别想成为一名糕点师,为此她勤勤恳恳地学习,希望有一天实现理想,她抓住一切机会参加糕点设计比赛,但从来没有取得过好成绩,一次评委无情地说,一个家庭主妇水平也敢来参加比赛吗?这让她的心灵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击,从此她幡然醒悟,转而跟着父亲苦心经营一家农场,最终获得成功

  听到这里,他忽然明白,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祖母自己,她从来没有跟他提起过的往事。最后,祖母意味深长地说:“一件事情的终点或许就是另外一件事情的起点,重新起步吧,幸好你还年轻。”

  经过一番思索后,他前往加州学习做面包,并进入一家餐厅打工。经过检验,他想成为厨师,于是他又进入法国一所烹饪学校学习,1994年毕业后在巴黎成为一名真正的厨师。一年后,他回到纽约进入一家顶级餐厅,在那里他的烹饪技术日臻完善。

  1996年,他自己开了一家餐厅,并以祖母农场的名字命名为“蓝山餐厅”,生意火爆。在祖母的教诲下,蓝山餐厅别具一格的地方就是特别注重食材的品质,从不拿次品糊弄人。

  没想到,他对食材的讲究为他赢得商机。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的传人对他的做法极为赞赏,出资3000万美元开发了斯通·巴恩斯农场,巴伯成为农场的管理人,他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并将其打造成蓝山餐厅食材的来源地和最大卖点。

  蓝山餐厅的声誉不胫而走。2009年,刚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和第一夫人把“约会之夜”选在了曼哈顿的蓝山餐厅,巴伯亲自为他们烹制一顿美味晚餐。不仅如此,巴伯还被哈佛大学邀请担任科学课讲师,他主讲的《科学与烹饪》成为哈佛最热门课程之一。

  当人们未按自己的理想轨迹以得成功时,往往会慨叹天不遂人愿,但一件事情的终点或许不是另外一个事情的起点,深陷失败囹圄的人们,不妨掉头试试,或许就会柳暗花明,海阔天空。

  励志奋斗故事篇3:让世界因我而不同

  作者:朱吉红

  她叫杨松一澍,一位长相甜美的厦门女孩。她1992年生于一个富裕的知识分子家庭。刚一出生,父母就给她取了这一独特的四字名字。高二那年,她打听到一个去美国交换学习的项目。她主动争取到这一机会,独自拎起行李飞往大洋彼岸。那时,高中出国交换生不如现在普遍,她因此成为所在学校第一个选择出国交换的学生。

  到美国不足3个月,杨松一澍就通过竞选当上了学校科学社社长,并成为一名“学霸”:参加美国数学竞赛获得伊利诺伊州第一名;选修的7门美国大学预科课程以全A的成绩通过;参加美国高考SAT满分2400分,她考了2270分。

  随后,杨松一澍收到了爱因斯坦的母校瑞士联邦高等理工学院苏黎世分校的邀请,允许她在该校的物理实验室实习一年,学习原子物理。一年后,原本可以留校就读的她,同时放弃几所名校的录取通知,最终选择了“非主流留学目的地——阿联酋。

  2010年,杨松一澍成为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的第一批学生。这所高校有着典型的文理学院的氛围、一流的硬件设施和雄厚的资金,全力支持学生们去实现个人的梦想。

  第一批学生,在全球只录取了150人,全部由国际学生构成,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有43种语言,录取率仅为1.65%,堪称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大学之一。

  大学期间,杨松一澍通过项目、实习、交流、考察、旅游等机会闯荡世界,足迹遍及突尼斯、黎巴嫩、约旦、卡塔尔等26个国家。

  2012年,杨松一澍和分别来自中国台湾、印度、巴基斯坦、加拿大的4位同学一起,组队参加了美国霍特商学院商业咨询大赛,决赛“如何解决非洲能源短缺”的命题。

  当时,绝大多数参赛队伍具有商科背景,队员都是MBA(工商管理硕士)出身,而她们的团队却是清一色的本科生,而且没有一个是学商科的。

  杨松一澍和队员们没有畏惧情绪,一起来到埃塞俄比亚实地考察了一周。他们发现太阳能产品之所以在非洲推广不开,不是因为当地居民购买力不足,主要症结在于他们对太阳能产品缺乏了解和信任。

  为此,他们迅速调整活动方案,从部落首领、小学教师等在当地有威信的人入手,通过他们向当地居民介绍太阳能产品,获得当地居民的信任。同时,在所有产品销售区域设置销售及售后代理商,在当地培养技术维修工人,如果产品出现故障,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得到维修,迅速建立起品牌信誉。

  随后,杨松一澍又来到肯尼亚考察,主动联系当地的银行和销售商,解决了物流等问题。另外,她还尝试自己动手改进产品技术上的小细节,追求更人性化的设计。最终,她的团队将“百万美元”的大奖收入囊中。而且,在非洲推广了太阳能灯,取代了当地居民几十年来一直使用的煤油灯,帮助解决非洲电力短缺的问题。

  太阳能项目大获成功后,杨松一澍又有了一个奇怪想法:在城市中建立“温室农场”,这也是她的大学结业课题。其间,她通过大规模使用循环水和营养液,以及通过非能源消耗的方式保持温室运转,最后测算出的结果是,建立城市农场,可以基本实现城市果蔬的自给自足,大量减少远程运输食物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另外,现代社会,人们对食品的概念越来越淡漠,而城市农场可以让人们参与到食品生产的过程中来,了解食物从何而来,从而帮助居民树立节约食品的消费观念。最终,她的这一课题在答辩中通过了15位专家的评审,获得了一致好评。

  如今,杨松一澍作为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的第一届学生,毕业后将进入麦肯锡咨询公司迪拜分公司工作。因为她的敢想敢闯,无惧无畏,最终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成长之路。

  她总是说:“不要给自己太多设定好的路,如果可以的话,我想让这个世界因我而有所不同。虽然我知道有很长的路需要去走,但我会努力把想法付诸实践,真正把它做出来,而不仅是想想而已。”

本文来源:https://www.hy-hk.com/251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