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hk.com--推荐】
在漫漫长征路上,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下面是我们带来的长征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长征中的故事篇一
一九三四年十月,红一方面军离开中苏区开始万里长征。长征一开始,周恩来就成为全军的“总管家”。
往往一到宿营地后,他的油灯都是彻夜不熄的。长征中的各种重要事务,大都要由他亲自处理。而他自己从中央苏区出发时所带的个人行李中,只有两条毯子、一床被单,还有一个做枕头用的包袱,里面只有几件换洗的衣服和一件灰色绒衣。
战士们都愿意与他亲近,因为他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他的人格又是十分高尚的。在长征中,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给“革命同志”挑血泡
1934年的秋天,中央红军刚刚开始长征。一天,中央机关的队伍早已走出老远,而周恩来副主席的警卫员小丁,却远远地落在后面。
小丁年龄不大,早上队伍出发时,他一路蹦蹦跳跳的,特别有活力。可是刚到中午,他的脚就钻心地疼起来。他只好一拐一拐地往前走,不一会儿就落在了后面。
好不容易到了营地,他趁着周副主席去开会,偷偷地脱下草鞋一看,我的妈呀!右脚上磨出两个大血泡,这可怎么办?小丁急得都快哭了。这样明天怎么赶路埃他心里正着急,听见不远处传来周恩来的说话声。他赶紧把草鞋套上,疼得直咧嘴。这事可不能让周副主席知道,不然他又该照顾自己了,那自己不就拖队伍后腿了吗?
小丁见周恩来走近了,急忙站起来,忍着疼给周副主席打了一盆热水。
“周副主席,洗洗脸吧。”
周恩来点点头,见小丁转身要出去,就叫住他。关切地问:“今天走了那么多路,累不累呀?”
“不累!”小丁干脆地回答,就怕引起周副主席的怀疑。
“脚上打泡了吧?”周副主席盯着他。
“没有……那个,副主席您累了,洗了脸赶快休息吧,我还得站岗去呢。”小丁说着就往外走。
“回来。想转话题?”周恩来看了看小丁的脚,说:“你走路怎么一拐一拐的?脱了鞋让我看看。”
小丁没办法,只好脱下鞋,不小心碰到了脚上的血泡,小丁疼得直叫:“哎哟!”
看到两个大泡,周恩来压着小丁的肩膀让他坐在一边,端过那盆热水,不由分说把小丁的脚按进水里。小丁疼得直抽气。
周恩来说:“不要紧,先用热水烫烫脚,一会儿我给你挑了,把里面的血放出来,再上点药,明天就好了。”说着就去找针。
小丁一见周副主席真要给自己挑血泡,急得连忙把脚抬起来。
“不不!副主席,我自己来吧,让首长给我挑泡,我——”“不行,”周恩来打断他的话,“你自己哪会?第一次打血泡吧?挑血泡我有经验。”
“怎么能让您干这种事呢!”小丁还是躲着,周恩来拉过小丁的脚,亲切地说:“我们都是革命同志,就应该互相帮助。你能给我打洗脸水,我也能给你挑血泡。来吧,又不是大姑娘,还害什么羞!”
小丁听了,只好同意了。周副主席动作很轻,一边挑,一边问他:“疼不疼?忍一下就好了。”
小丁连声回答“不疼”,不禁流下泪来。多好的周副主席啊!
长征路上当教员
周副主席不仅关心战士们的身体,也很关心他们的知识成长。小丁跟在周副主席身边,能学到很多知识。从只认识几个字的半文盲,变得能自己写家信了,在小丁看来,这全是周副主席的功劳。
那时,他刚调到周副主席身边当警卫员,周副主席知道他不识字后,就教育他说:“干革命需要有文化,有文化才能干大事。你以后可要学文化了。从明天起,我每天教你写两个字。”
小丁不好意思的低下头。周副主席又问:“会写自己的名字吗?”
“写……不好。”
周恩来拿出一张纸,说:“写给我看看。”
小丁费了半天劲儿才写出歪歪扭扭的三个字。周恩来看了,说:“还好,字都写对了。你看‘动这个字写得太大了,可以小一点。而且,要横平竖直,我们中国字就是讲究这个的……”
从那以后,只要周副主席一有时间,就会教他写字。还给他准备了一个作业本呢。渐渐地,他会写的字越来越多。
红军转战到贵州时,有一天,红军部队在一个小村子中宿营,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周恩来一分钟也没休息,就去开会了,几个警卫员暂时可以休息,但小丁的心里却平静不下来。
刚刚在欢迎红军的百姓中,看到了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勾起了小丁对家乡的思念。他想到家里还有老娘呢,不知道还好不好,真应该写封家信寄给她。
他拿起笔,一笔一画地写着,想把队伍中发生的事都告诉妈妈。但有好多字还是不会。他做好了标记,想等周副主席回来再请教他。
晚上,周副主席回来了,小丁把写的信给他看,不好意思地请他帮忙。周恩来仔细地看了一遍,拿起笔把他不会的字填上,然后说:“写得很好嘛!明天清清楚楚地抄一遍寄回家去,让你妈妈高兴高兴!”
小丁听了周副主席的称赞,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红军的纪律高于一切
长征路上,周恩来不仅帮着战士们学文化,写家信,还帮战士们修改过借条呢。
那是红军长征路过云南的时候,部队里缺衣少粮,战士们都是饿着肚子赶路的。周副主席也和大家一样,饿着肚子行军打仗,到晚上宿营时,他还要不停地工作,一会儿也不能休息。
警卫员小魏见周副主席饿着肚子办公,心里十分着急,部队刚刚开到一个小村子,他就拉着另一个战士跑出去,挨家挨户地敲门买粮食。
谁知整个村子就只剩下空荡荡的院子,一个村民也没有。看来,百姓们害怕打仗,早都跑光了。两个战士跑了整个村子,一个人也没见到。
最后,他俩商量了一下,走近道旁最后一户人家。喊了半天,还是没人,但这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不像没有人住的样子。两个人失望地往外走,突然,小魏看到门后的水缸边有一个盖着口的小筐。他急忙拎(līn)出来,里面有十几个鸡蛋和两碗苞米饭。
小魏马上又叫了几声老乡,仍然没人回答。两个战士商量了一下,决定把东西先拿回去再说。
一进门,就碰见周副主席。周副主席看他俩这么高兴,刚要说话,就看见了小魏手里的筐。“哪来的?”
“从老乡那里拿的。”
“太好了,我正想找个人了解一下这里的情况呢,快去把老乡请来。”周副主席高兴地说。
“没见到老乡,”小魏低下头,不敢看周副主席的眼睛。
周副主席的眉头一下皱起来。严厉地说:“没见到老乡?那东西哪来的?”
“屋里没人,就自己拿的。”
“给留下钱了么?”
“没有……当时没人。怕把钱弄丢了。”另一个小战士急忙解释。
“你们还有没有组织性纪律性?”周恩来生气了,“这是违反纪律!必须要做检讨!”两个小战士从来没见过周副主席生这么大的气,都吓得不敢说话。
周恩来见两个小鬼低着头,
知道自己太严厉了,就用缓和的语气给他们讲道理:“我们红军是穷人的部队,我们打仗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你们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知道打点粮食多不容易,怎么能随便拿老百姓的粮食呢?这个道理不用我讲你们也知道,是不是?”
两个小战士点点头,默不作声。
“我们红军是有纪律的,你们还都会唱这个歌呢,怎么一到真正办事的时候,就都抛到脑后去了?我们红军,一言一行都要先想到老百姓,这样我们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都像你们这样,我们和国民党反动派有什么区别?”
听了周副主席的话,小魏和另一个小战士都十分后悔,难过地抹着眼泪。一个参谋长走过来说:“知道错就行了,赶快想点补救的办法,我看就再给送回去就行了。”
没等周副主席说话,小魏急
忙抬起头来,他着急地说:“不行!我们多给老乡留点钱,东西绝不能送回去!周副主席都饿了一天了!”
周恩来好像明白了什么,摸着小魏和另一个小战士的头说:
“不管是什么情况,都不能白拿老百姓的东西。我们红军的纪律高于一切呀!这一次,批评完你们,我还得谢谢你们呐。”
小魏急忙摇摇头,还想说什么,一边的参谋长说:“好了,周副主席,这也是战士们担心你的身体。还是赶快给老乡送钱去吧,再留一张条子写明情况就行了。”
两个小战士在一边不停地点头,就怕周副主席让他们把粮食送回去,周副主席想了想,勉强答应了,两个小战士赶紧写了一张条子。
大伯、大娘:你们好!
我们是红军,路过这里。拿了你家十个鸡蛋和两碗苞米饭。这违犯了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不对的,向你们赔礼、检讨!
写下这张纸条,再留下银元一块,作为买粮食的钱。
请大伯大娘收下。
红军战士
条子写好后,周副主席亲自检查了一遍,又改正了几个错别字,然后才说:“快给老乡送去。”
小魏接过条子和银元,飞快地向老乡家跑去。
这就是可敬可爱的周恩来,在长征途中,他帮助了许许多多的战士,在战士们心中,他是不折不扣的亲人。
长征中的故事篇二
有多少战士吃着领导的口粮、穿着指挥员的衣服走过了长征路啊,其中,最被战士们津津乐道的就是将领们让马的事迹。
谢觉哉同志,是一位参加革命时间很早的老战士,他在中央苏区时期,与徐特立、董必武、林伯渠和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被尊称为“苏区五老”。一九三四年十月,红军开始长征,在长征队伍中,他又和徐特立、董必武一起,被合称为中国共产党的“三老”。
由于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他一直受到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特殊照顾,给安排了一匹小马,驮着他走路。谢老怕拉部队的后腿,就接受了这项特殊照顾。
部队走到遵义时,在那里停留了几天。红四纵队的黄亚光同志找到了政委毛泽民,坚持要留下。
“政委,我这个样子,给部队添了麻烦,就把我留在这里吧。”
他眼含热泪,说着说着就哽咽(ɡěnɡyè)了。
毛泽民握着他的手,为难地说:“亚光同志,留下来,反动派一旦发现了你……”“政委,我不怕。跟着走,我一直拖累部队;在老乡家住下来,我还可以做做地下工作,我……”黄亚光情绪十分激动。
原来,在红军刚从苏区撤出,开始长征时,黄亚光就患上了重玻他上吐下泻,高烧不退,最后全身浮肿,有时候甚至昏迷不醒,根本走不了路。
他几次要求部队把他留下,不想拖累大家,但由于战争形势十分紧张,红军一直在赶路,而且走的都是深山老林,根本不能把他扔下。一路上,都是其他同志背着、抬着,才坚持到现在的。
但是把他留下来太危险了,敌人的追兵一直紧紧跟在身后,部队在遵义也停不了多久。国民党一追上来,很容易就会发现黄亚光,他们对红军的迫害是十分残酷的。
毛泽民仔细地想了想,坚定地说:“你不能留下!只要红军还有人,就不能把你扔下。你要好好养病,我们会抬着你一起前进!”
几天后,红军队伍要离开遵义了,战士们找来了一架木梯,做成临时的担架,抬着黄亚光上路了。
贵州山区的道路非常难走,山势陡峭,山路极窄,一边是千丈高的悬崖,另一边就是深不见底的山涧。战士们走得非常辛苦,就轮流抬着担架,黄亚光看在眼里,心里十分难过。他几次要求自己下来走,战士们都没同意。
但毛泽民想,还是得想想别的法子,要是有一匹马就好了。可是行军中,马匹本来就少,还多数都被用来驮文件,驮粮草,没有空闲的。
一次,红四纵队在一个山坡上休息,碰上了干部休养连,谢觉哉同志一见到毛泽民就亲切地问他:“在四纵干得怎么样?四纵现在有什么困难?”
毛泽民知道谢老是红军老干部,在苏区时就是民主政府的秘书长兼内务部长,有很多年的工作经验。就向谢老说起了黄亚光同志的事。向谢老讨教。
“你做得对,不能丢下一个同志。这种情况,最好是有一匹骡马。”谢老沉思一会儿,肯定了毛泽民的做法。
“我也想到了,听您这么说我就放心了。只是现在还没有。我一定尽快搞到马匹,让亚光同志少受些罪。
谢老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站起来走到树下,解下了拴在树干上的马。他拉着马走到毛泽民面前,把缰绳往他手里一塞,转过身迈着大步上路了。
“谢老!您……”
毛泽民在后面喊了几声,心里十分感动。他知道,谢老前不久刚刚大病了一场,才好了没几天呢。
他赶快找到黄亚光,把谢老让马的事告诉了他。黄亚光眼中含着泪,发誓要尽快好起来,把谢老的马赶快还回去。
渡过金沙江之后,黄亚光的病好得差不多了,他想找到谢老,把马还给老人家。但在渡过乌江的时候,那匹马不慎掉进波涛滚滚的江水里,再也没找回来。
后来有一次,黄亚光见到了谢老,他想起了谢老的马,就十分愧疚地向谢老道歉。谢觉哉却不以为意,拍着他的肩问他:“你的病全都好了吧?年轻就是好埃”“谢谢您的关心,全好了。
但您的马——”
“别提它了。”谢老豪爽地挥挥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眼光要放远一点嘛!”
黄亚光被谢老感动了,又一次流下泪水。
和谢觉哉一样,参加了长征的另一位元老董必武,也发生过让马的事。
一天傍晚,红军队伍到了一片山区,山里的夜来得很早,不一会儿天就黑了。董必武带领着家属队走到了这里,决定在一小块平地上宿营。
大家齐心合力,很快收拾好了营地,正在这时,一个叫梅英的女同志气喘吁吁地跑来,站在董必武面前,半天说不出话来。
“别急,慢慢说。”董必武停下手边的工作,亲切地说。
“报告首长,我们队里有一个女同志没有跟上来!”。
“哦?不见了?”董必武一皱眉
“不是,我们发现她不见了,就回去找,找到了她,但她不能走了!”
“现在在哪里?”
“就在离这里三里远的山路上。”
董必武立刻叫来警卫员。
“你去找卫生员,一会儿带着他去找我们。”
说着,他就和梅英一起,沿着刚刚走过的山路去找病人。
董老年纪大了,心里又着急,走了一阵就有些上气不接下气。转过了一道山沟,董必武听到了小孩的哭声。他急忙紧走几步,看到一个女同志。只见她靠在石壁上,双眼紧闭,脸色发青,瘦得双颊(jiá)深陷,一点生气都没有。她怀中还抱着一个孩子,正在哇哇大哭。
警卫员和卫生员随后赶到了,董必武赶快让卫生员给女同志检查。打了针,喝了一点水,女同志缓缓地醒过来。
她看看董必武,吃力地说:“首长,我不行了,我……”董必武蹲在她面前,说:“同志,你没事,就是累了。休息一下,吃点药,很快会好的。”
“可是我……”女战士说着又闭上眼睛。
“同志,你一定要坚持,你还有孩子要照顾。”说完,他让警卫员抱着孩子,自己和梅英一起扶着女战士,回到了营地。
第二天一早,部队要出发了。董必武又来看望女病人。
经过治疗和一夜的休息,她好了很多,已经可以拄着一根木棍,跟着队伍行走了。
部队出发了,女病人拉着小女孩,一手拄着木棍,行动十分吃力。董必武见了,就对警卫员说:
“快去牵马来。”
女同志坚持不肯骑首长的马。
“我骑了马,首长怎么办?”
董必武上前说:
“小同志,你的身体不好,骑在马上能多休息,就好得快。长征的路还很长,你的孩子还小,前面就要爬山了,你怎么走呢?”
说完把孩子抱起来,先放到马背上。
“可是,首长,您年纪大了,您应该——”女同志还想推辞。
董必武哈哈大笑:
“我是老喽,但还有两把子力气!你就放心骑吧,别再让我着急了!”
女同志见首长这么关心自己,心里十分感动,在董必武的坚持下,她只好上了马。想到红军大家庭里的温暖,她热泪盈眶,暗下决心快点养好病,把马还给首长。
这就是红军队伍中的将领们,他们一个个不顾自己的利益,把伤病的战士放在第一位,所以赢得了广大红军战士的尊敬和爱戴。
长征中的故事篇三
红军的队伍是人民的队伍,革命也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许多红军战士参加红军,不为能混口饭吃,也不为当了兵可以耀武扬威,只因为被这样的意义召唤着。
有一次,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到营地附近散步,看到许多小战士在一棵大树下休息、打闹,玩得不亦乐乎。他就主动参加了他们的活动,和年轻的战士们一起谈天说地,非常高兴。
忽然,从头顶上传来几声鸟叫,刘伯承顺着声音一看,原来不知什么时候,大树上站着一群乌鸦。他不由心中一动,立刻对周围的战士们说:“你们哪个的枪法最准,快打只乌鸦下来,让大家饱餐一顿吧!”
战士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肯开枪打乌鸦。他们有的是怕枪法不准,当面丢脸;有的是不愿在总参谋长面前卖弄武艺。
这时,其中一个年轻、调皮的警卫员,跟刘伯承开玩笑说:“总参谋长,你文武双全,是全军出了名的神枪手,今天就请您给我们来个‘神枪打乌鸦’吧!”
“好蔼—”
“欢迎——”战士们不约而同地拍起巴掌来。还不停地欢呼着:“参谋长,来一个!”
刘伯承略一沉思,哈哈大笑,回答说:
“你们还给我来个‘将军’?好吧,就让我来试试看。”
说着,他不慌不忙地从腰里拔出枪,看也不看,也不用瞄准,手一举,“啪”的一声,一只乌鸦“扑棱棱”地落下来,黑光闪闪的翅膀还在不停地抖动。树上的乌鸦“轰”的一声,全都吓得飞走了。
“好枪法!”
“好!真是神枪手!”
战士们异口同声地欢呼称赞。那位警卫员却依然半信半疑地说:“树上那么多乌鸦,不是撞到一只的吧?”其他战士听了,都默不做声地看着刘伯承,怕他生气。
但刘伯承听了毫不动怒,只是笑了笑说:“也许是吧,不妨再考考,看到底及格不?就麻烦你去给我找个鸡蛋来。”
那个警卫员不知道他要搞什么名堂,就跑到炊事班要来了一个鸡蛋。刘伯承叫他用力朝天上扔,能扔多高就扔多高,他立刻明白了,用最大的力气把鸡蛋朝天上抛去。
鸡蛋飞向天空,越飞越高,看上去就像一粒黄豆。此时,刘伯承把枪一举,“砰”的一声,鸡蛋随着枪声四分五裂,蛋壳、蛋黄、蛋白纷纷洒落下来。
战士们都连声叫好,那个调皮的警卫员连忙伸出大拇指,夸赞刘伯承是神枪手。
战士们纷纷要拜刘伯承为师,请他教练枪法。刘伯承谦虚地说:“什么神枪手,业精于勤嘛!不说什么老师、学生的,我们互相学习好了。枪法准,才能更好地消灭敌人啊!”
从此,刘伯承就挤时间给战士们讲习枪法,没过多久,红军队伍中让他训练出一大批神枪手。
红军这种官兵平等,其乐融融的军队气氛,不仅得到红军战士们的一致好评,使许多人都愿意来当红军,连敌人也十分羡慕这种关系呢。
长征后期,包座战役取得胜利时,曾经抓了几百个俘虏。红军对待俘虏从来都是很宽松的,讲过道理后,愿意留下的就留下,不愿意留下的,发放路费让回家。
当时,几百个俘虏兵中,有三成是想回家的,红军领导们就把他们编成了两个连,准备依照他们各自家乡的远近,发放路费。
趁着等候的时间,几位红军领导,到俘虏的队伍里去谈话,了解情况。俘虏们可打开了话匣子。
一个士兵说,他们原来的十九路军战败时,死伤很严重,许多营、连级的干部都战死了,只有一个被俘虏的。
团长和副团长见大势已去,都跳河自尽了。
红军领导接着问:“为什么跳河?”
士兵说蒋宣传的红军很可怕,动不动就要杀人,俘虏更是不要想着活下来,还要受折磨。
“那现在怎么样?受了什么折磨?”
“没有啊!给饭吃,还给钱回家。”士兵低下头:“我劝团长别跳的……”又一个士兵站出来:“蒋不相信我们十九路军,在国民党那里,每天都有人监视着我们。”
“是啊,红军这里挺好的,长官没有架子。”
这时,有几个十几岁的孩子,吃饱了饭,挤在一起聊天打闹。见红军领导来了,都围了上来。抢着说:
“我要当红军!我不回家了!”
“我给你当勤务兵,我以前就是勤务兵。”
“你待人真好啊,整天笑笑的。不像我们长官,那么凶。”
……
“好,都留下。”红军领导微笑着回答。
这时一个领导拉住一个孩子的手,问他:“红军好不好?”
“好。”
“为什么好?哪里好呢?”
“红军不打人。”
“还有什么好?”
“官兵平等。”
“还有?”
“官兵都是吃一样饭,穿一样衣服,我们长官要吃小灶的。”孩子想了想,很肯定地说。其他孩子都跟着点头。
“还有吗?”
“还有教我们读书。”
“还有?”
“好玩儿。”孩子歪着头,顽皮地笑了笑。
领导也笑了笑,这还是一群真正的孩子呀。
最终,要走的人中,又有一半留下来当红军了,毕竟这里官兵平等,亲如一家,也不用受“长官”的气了。
为人亲切,替战士们考虑,平易近人,这是红军将领们普遍具有的品质。朱德、毛泽东、陈毅、贺龙、刘伯承、聂荣臻……比比皆是,他们都是这种品质的突出代表。
长征中,正是这种同甘共苦,亲如一家的官兵关系,才让红军战士互相帮助,最终战胜了困难,取得了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