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hk.com--中学生演讲稿】

  朱光潜《谈读书》一文有一段话,对今天中学生的读书很有借鉴意义,所以被收录在七年级的语文教材中,现抄录如下: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须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干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朱光潜老先生在肯定了凭兴趣读书的好处后,笔锋一转,说要做学问,必须有计划读书,必须读一些起初很干燥的书。而且还特意强调要硬啃,啃久了会有滋味的。这翻告诫道出了学问家的普遍感受:立志学问,就不能全凭兴趣看书。为什么?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书是看不完的,必须找这个学问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书看。也就是说读书要有选择。

 

  以学中文为例,你首先要读读历史上那些名家名篇,那些最一流的作品。诗词歌赋、小说戏曲散文一路读下来,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中学教材收录的经典名篇其实并不多,中学教材的现当代文章太多,占去了古代经典名篇的位置。因此,我们“听历史,学语文”除了读史了解自己民族过往之外,语文学习收录了大量的经典诗文,这也是践行我们国家今天强调的文化自信。这些诗文,尤其是辞赋散文,有些起初读来还有难度,但真的熟读之后,会有如饮醇酒之感,这就是朱光潜教授说的“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我们常说文史不分家,学习语文,必然要了解些历史,那么读怎样的通史著作呢?按复旦大学王家范教授的说法,钱穆的《国史大纲》与吕思勉的《中国通史》必须读,前者“圆而神”,后者“方以智”。然而按我的看法,这两部著作即使年轻的中学老师读来也是比较吃力的,须潜下心来,读进去,才感觉其乐无穷,给人以无尽的启迪。

  正因如此,初一语文教材才选了朱光潜教授劝诫中学生要读一些艰涩书的话。许多家长说,我的孩子读书不少,但一碰到作文就不行。这里面除了缺少训练的原因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孩子读的东西都是通俗读物,真正的好东西读的少,还有一个原因是背诵的东西更少。文字的习得需要相当数量背诵的积累,而且所谓滋味,许多时候也要在成诵之后。因此,孩子的读书,还是要重选择,所谓的兴趣,正像梁启超所说的那样,留待以后去慢慢享受不迟。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来源:https://www.hy-hk.com/318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