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hk.com--工作计划表】

  首先对各位表示钦佩和感谢,你们是我很敬重的人,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脊梁。我很愿意同大家谈谈关于文化的话题。文化是什么,现在的中国文化遇到了哪些困惑,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一、文化是什么

  文化的定义有200多个。英国学者泰勒说过定义,但太长,包罗万象,被人们不断地纠正。

  我认为,文化是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这一观点,我在三年前凤凰卫视做访谈节目时说过,并欢迎大家提意见。但至今没有收到意见,看来大家对此比较认同。一个成熟的人,第一和最后一个身份都是文化身份。有人问余光中先生:您的故乡在哪里?余光中先生说:在中华文化。文化是我们的祖先在精神上对我们的设计。自然,我们也会对我们的后代有所设计。从远古开始,我们首先是在生活方式上进行设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多了,开始有了精神设计。中华文化,是中国人集体选择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美国学者哈林顿说过,任何经济行为的最后目的,都是文化。经济行为是以货币方式到达文化的过程。一位美国富翁贝林说,我的追求是多、好、异,就是钱要多、生活要好、拥有自己的特色,在经济大发展的时代,这些在我不到六十岁时都达到了,但我突然发现生活没有意义了,我没有追求了。有一次,贝林在越南看到一个残疾女孩,他送给了她一把轮椅。看到女孩坐上轮椅后可以支配自己行动时眼睛里露出的欣喜,贝林重新又发现了生活的意义,他要做慈善,他要给每个需要的人发放轮椅。他猛然醒悟,自己人生的梯子错了墙,爬到了墙头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从此,他的生活充实了,人生变得非常高贵。而原来的物质追求都是虚伪目标,只有后来的文化选择才是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本。

  可见,文化是一个人全部的尊严所在。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体现方式,那就是精神取向。

二、中国文化的起点

  文明出现的标准是全世界公认的,有三条,一是有文字,二是有城市的痕迹,三是有金属冶炼。象河姆渡文化,由于没有金属冶炼,只能是史前文化。经考证,中国文化进入文明时代,距今约4200年。从那里起,中华文化进入成熟文明的门槛。这是目前学界比较认可的一个共识。

  中国文化的筹备者是炎、黄和尧、舜、禹,他们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中华文明的出现在全世界居第三。世界四大文明中,第一是巴比伦文明,第二是埃及文明,第三是中华文明,第四是印度文明。希腊文明也很古老,但中断时间太早、太久,同时考古发现,希腊文明是巴比伦文明和埃及文明的结合体,不能独立成为一种文明。

  中华文明是唯一一直延续而从未中断的古老文明。巴比伦文明沦陷了,它的后人们现在正经受着磨难。有一次,我从约旦进入伊拉克,受人提醒,给伊拉克的孩子们带了一些铅笔作为礼物,但孩子们居然不认识铅笔是什么。我说,孩子,这是笔,是写字用的,你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这是比你们的祖先文明要晚的中华文明的后人送给你们的礼物。其余埃及文明、印度文明都难寻踪迹,埃及文明现在大概就剩下金字塔了,印度文明的考古甚至要反过来看唐玄装的《大唐西域访》。

三、中国文明在内容上的起点

  在一次黄帝文化论坛上,我发表了题为“黄帝还在看着我们”的演讲,表示黄帝为中华文化定下了基本内涵。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开元文化。炎帝依靠自然世界,在农业文明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开始创造文字、铸造青铜器,创造了高于自然的文明,从这一点上讲,黄帝更伟大。炎帝、黄帝都是我们的祖先,但后来两者之间发生了战争。“作为后人,我拉不住他们的衣袖,他们还是打了起来”。黄帝赢了,这是先进文明的胜利。当然还有一个尤,

  二是王者文化。王者文化就是用征战的方式、用暴力的方式、用强权的方式,完成文明力量的集合。古老的自然文明是很难抵御野蛮力量的侵害的,需要有强有力的政治力量统一土地、保护文明。中华文明中“追求统一”的特点,就是黄帝奠定的文化基础。马克斯韦伯说,凭着黄河、长江两条河流,中国也必须统一,因为没有一个地区能治理好黄河、长江,但任何一个地区都能破坏它。

  三是驱灾文化。农耕文明中,对自然灾害无可奈何,只能祈求上苍保佑。但黄帝以后,人的能动性被发动起来,表现出改选自然、征服自然的态度。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就是我们的祖先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主动态度。

  母系社会的最后一个部落是炎帝,黄帝之后,男子汉精神主导了中华社会。

四、中华文化的优点

  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我常遇到一个问题,认为中华文化总是强调自己的优点,但人家说,其它文化也有这些优点。不过有一点大家都公认,中华文化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那么,中华文明长寿不死的秘诀是什么呢?

  一是不喜欢远征。这与现代中国的文明崛起是相呼应的。史上的其它文明,只要听到强权、财物,他们就骑上了马背,因为他们是海洋文明、游牧文明,具有侵略性。但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从播种到秋收,要驻足而居,对脚下的熟土特别留恋,而不喜欢远方的土地。郑和下西洋,从不产生对远方的土地产生领土要求,只是一种文明的昭示。中华文明史上的战争很多,但都是在争夺文明的主导权,而不是消灭文明本身。历史上,有一些小文明曾经侵入中华文明,但马上被消融在中华文明的长河里。成吉思汗侵入中华文化后,中华文明的大手,拉住了成吉思汗远征的缰绳,也让他停下了征伐的脚步。中国很大、够大,中华文明宏大的体量,总是能融化小体量文明的进入。利马刀说,中华文明的本性,决定了中国不可能侵害其它民族和国家。而其它的文明,在不断的争战中,已离开文明发展的正常状态,总是梦想着征服其它文明,最终却导致自身文明的衰落或消亡。

  二是不喜欢极端。中华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反对一切极端主义,即使是偶尔的极端表现,时间也很短,如文革十年,极端的年份也只是五年左右。中华文化中的不极端,是世界文化中的唯一。

  这种不极端,使中华民族避免了很多的恶果。有一次,我到了德黑兰,听说德黑兰地铁投标中,中国公司中标了。我应邀给中国员工讲话时,我讲了一个故事。七世纪,世界有三大帝国:大唐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唐帝国最强大。阿拉伯帝国灭亡波斯帝国时,波斯写信求救,要求唐出兵。唐回信说,我们是好朋友,应该帮助你们,但山太高,军队过不去。要不这样,你们王族迁移到与大唐交界的地区,成立波斯都护府,待遇不变,世袭罔替。后来果然如此。由此,世界避免了当时世界三大文明的混战。波斯感谢唐帝国收留了他们,阿拉伯也感谢大唐没有出兵。反过来,波斯文明也极大地滋养了中华文明,如唐代服饰中的波斯服饰、佛教的传播,甚至波斯文明中难以存在的部分大都传到了长安。

  《文明的冲突》中说,二十一世纪是文明冲突的世纪,世界大三文明的西方文明、中华文明、阿拉伯文明将会激烈冲突。西方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冲突了,发生了伊拉克战争。但中华文明没有卷入,中国要和平崛起,并表现在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中。从文明的性质上讲,因为农耕文明讲究循环往复,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并希望与其它文明一道和谐相处、共同繁荣。我不会要你的,当然你也不要希望会吃掉我。

  三是不喜欢无序。农业耕作讲究秩序,春种秋收,有其顺乎自然的规律。中华文明的历史上,诸子百家就在用不同的思路想要建立不同类型的秩序。秦朝建立后更是以中央集权的方式建立了新的帝国秩序。帝国都是中央集权的,都想建立自己的秩序,只是其它文明没有做到这一点。而中国做到了,因为中国有科举制,可以源源不断地选拔出维系帝国的管理人才。儒家思想中的“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正好适应了帝国对管理人才的培养需求,使各类人才层出不穷。文化也需要年轻生命的滋养,这样文化之树才能常青,而一代一代的读书人使得中华文明能够绵绵不绝。欧洲学者曾不无羡慕地说,中国的科举制是古代人类选拔人才的最佳方式。

五、中华文化的缺点

  但是,中华文化也是有缺点的,同样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不在乎共同空间。中华文化特别强调家庭、朝廷之间的秩序,但很不重视共同空间,甚至有些忽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就是中华文化传承者们的状态,这种状态对文化传承无疑有着巨大的好处,但反过来想,也表现一种有意的忽略,一种对共同空间的忽略。中华文化中的“国”,基本上就是朝廷,“天下兴亡”中的“天下”,其实也就是朝廷。我们的坐标,基本上是以家、以朝廷为基点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如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更是如此。当前泛滥的宫廷剧、帝王剧,更是走向了一个极端,太过于张扬文化中的某一部分,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而对发生在中国社会广阔空间里的缤纷生活,则显得满不在乎。历史上的晋商文化十分繁荣,但文化记录中几乎没有涉及,我为文化先辈感到羞愧。而现代的文化人似乎也继承了这个不好的毛病,同样也不太重视共同空间。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大发展,我们在文化上的关注是不够的,出的作品很少,相反有的文化人却在研究什么“中国古代丫环的爱情”,简直有些可笑。

  不关注共同空间、不重视共同空间、不研究共同空间,是中华文化的毛病,也是中国文人的毛病。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文化整体失职,整体丢人。我们应该更关注共同空间,进行文化思考,而不要去研究一些无用甚至是无聊的东西。

  其次是不在乎实证意识。中华文化历来缺乏数字管理,不注重实证,在历史文献中,涉及数字时,几乎都是约数和模糊概念,什么成千上万、百万一类的概念。由于不注重实证,表现在文化上、日常生活中,就是假东西充斥,假话谣言四起。中国文化中没有破除谣言的程序,相反却相信“无风不起浪”,表现在现时的网络处,更是如引,网上虚假的东西太多太多了。而西方文化不同,西方文化有过实证主义阶段,务实的成分和色彩很浓。

  中华文化还有一个缺点,就是不在乎创新精神。中华文化太悠久了、太繁荣了,以至于我们只强调继承、强调考证。《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都是如此,现在时兴的国学热大抵也是如此。

  对于国学的提法,我认为值得商榷。我们可以说中华文化,但要慎提国字。国学的提出是晚清民国时期中国面临生死存亡时提出来的,在当时有其特殊的意义,现在这么说值得商榷。并且现在的国学一味强调继续传统,忽视创新,这也是不全面的。

  中华文化不创新,传统文化也保持不了。没有当代尊严,也就不会有古代尊严。

本文来源:https://www.hy-hk.com/318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