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hk.com--升学祝福语】

     2012年《天水市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中考)语文复习指导》在修辞复习板块中,有这样一个示例:

考点分析--辨析几种修辞--2.借喻和借代:

有些同学常把借喻和借代混为一谈。区分借喻和借代,关键是把握借喻强调两者的相似性,而借代强调两者的相关性。如:

①前面走过来几个红领巾。

②“圆规愤愤不平地说……”(《故乡》原文为“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

①中“红领巾”指佩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强调红领巾与少先队员之间的关系;②中“圆规”是强调圆规与杨二嫂相似的外貌特征。

此示例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但明显认为①句中“红领巾”是借代,②句中“圆规”是借喻。本人认为这样的分析不妥,因为②句中“圆规”是借代而非借喻。

在历年的《复习指导》中,该分析是一样的,只不过2012年之前的例句①是“袁世凯,不行吗?”。在教研会上, 老师们各执一端,两下争论不休,最终没有定论。借喻和借代都是隐去本体,只出现客体(喻体或借体)的辞格,因而容易混淆。尤其是中学生,很难将两者区别开。而《复习指导》有语焉不详。因此,有必要就这个问题,把借喻、借代两种修辞手法的本质特征及其区别方法讲清楚。

    比喻,《辞海》是这样下定义的:修辞学上辞格之一。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叫比喻。这里的“思想的对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本体”,“另外的事物”正是我们所说的“喻体”。这一定义清楚地表明了“比喻”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本体”和 “喻体”之问存在着 “类似点”。既如此,“借喻”所涉及的 “本体”和“喻体”当然也存在着类似点, 只不过这类句子在表现形式上,是用“喻体”直接代替了“本体”罢了。简单地说,借喻是比喻的一个种类,它直接用比喻事物借来代替被比喻事物,本体与喻词都不出现,意在喻。

借代,《辞海》是这样下定义的:修辞学上辞格之一。甲事物同乙事物不相类似,但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利用这种关系,用乙事物来代替甲事物。借代是用与所描写的对象有直接关联的事物来指称描写对象,以突出对象的区别性特征,从而使表达简练并富于变化的一种修辞格。简单地讲是一种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而是借用有关的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格。意在代。

它们在构成形式上有相似之处,即直接用乙事物代替甲事物,不出现甲事物。至于区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构成的基础不同。

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即喻体与本体之间至少有一点极相似且应是不同类事物,或形状,或色彩,或性质。

例①“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毒蛇猛兽”是喻体代替本体剥削阶级,二者在恃强欺弱方面,在凶残方面有相似点。

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两个事物在内部或外部方面的相关性,借体同本体有密切关系,互相关联。

例②“刘慧芳走上荧屏讲科学知识”。“刘慧芳”原本是电视剧《渴望》中的女主角,由话剧演员张凯丽扮演,在此是代指张凯丽,二者之间并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

二、表达的效果不同。

借喻是打比方,重在描写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表义曲折,想象意味较浓,强调相似。

借代直接把乙事物称作甲事物,重在突出事物的鲜明特征,强调相关。

例①“放牧的时刻一到,绿色的草原上立时铺上一层白云”。这里的“白云”代指羊群,二者在色彩上有相似点,是比喻。

例②“白头发转身招了招手”。这里的“白头发”代指有白头发的人,是借代,二者之间是相关,“白头发”是这个人的显著特点,所以用来代替。

三、语言的格式不同。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只是在一定场合隐去了本体,因而可以还原成明喻“甲像乙”的格式。

借代只是将本体事物换了个名称,双方没有相似的地方,因而不能还原成“甲像乙”的格式。

例①:党委同志必须学会“弹钢琴”。这里借“弹钢琴”喻有节奏的协调的工作方法,本体“工作方法”和喻词都没有出现。我们可把它还原成“甲像乙”的格式,即党委同志必须学会像弹钢琴一样有节奏的协调的工作方法。所以本例是借喻。

例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吗?”。这里“袁世凯”是旧时百姓对铸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圆的通常代称,加上上文“现钱”的暗示,听话的可推断出代体“袁世凯”的真正含义,是代钱,所以是借代。

四、借体的特点不同。

借喻以乙代甲,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和简洁。

例①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用以比喻明知有困难,也要迎着困难上。

例②“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是用以比喻因小失大,主次不分。

同样的,在谚语中还有很多有相同功效的借喻的句子,例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刀快不怕脖子粗”。等等。

借代中的借体代替本体事物一定是某种具体可感的实物,可以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根据代体与本体的关系,借代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类型:

1.特征、标志借代。用与本体有关的特征,标志指称本体。

例① 他们是傍晚来的,清一色的“四只眼”。这里的“四只眼”代替戴眼镜的人,通俗易懂。

例② 现在,长发黑鬼信中这“千张大团结”的出现,使她那“现实”的梦、灰色的梦,忽地活了起来。这里以标志“大团结”代替我国建国初期发行的十元的人民币。

2.作者、产地借代。用作者的姓名指称他的作品,用某商品的出产地代指商品。

例① 虽时代不同了,但现在再读鲁迅,仍然不时会让我的背脊上惊出细细的汗来。这里以“鲁迅”代替他的作品。

例② 平时他最喜欢喝的茶是杭州的“龙井”。这里“龙井”本是杭州一种著名茶叶的出产地,被用于指称这种茶叶。

3.品牌借代,用商品的品牌指称商品,多见于广告。

例: 在国产汽车中“红旗”的信誉资产评估价高达三十八亿元人民币。这里“红旗”指称的是“红旗牌轿车”。

4.质料、工具、处所借代。用与本体相关的质料、工具、处所指称本体。

例: 他披上老羊皮就走了。这里用质料“老羊皮”代替“皮袄”。

5.部分借代。用某事物身上的某个部分代称整个事物。

例①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里用人身上的“黄发”“垂髻”代称老人和孩子。

例② 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这里用“一针一线”代替群众的财物。

6.具体借代。用具体的东西指称抽象的本体。

例: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里用具体的“枪杆子里面”指代抽象的本体“武装斗争”。

7.结果借代。用事物发展的结果指代它的原因。

例① 大家替他捏着把汗。这里用事情发展的结果“捏着把汗”指代它的原因“担心”。

例② 这时,我就会腋下出汗,恨无地洞可钻。这里的结果“腋下出汗”代替“困窘着急”。

8.特泛指借代,特指与泛指互相指代。

例①  你杀死了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这里用特指“李公朴”泛指“爱国志士”。

例②  战地黄花分外香。这里以泛指“黄花”(黄色的花)代替特指“菊花”。

弄清楚了借代与借喻的本质特征和区别后,现在我们回过头去看这个句子“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①)这个句子毫无疑问是比喻,杨二嫂是本体,圆规是喻体,像是比喻词。而“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②)中“圆规”本人认为是借代。理由如下:

一、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所以,可以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 不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代。

将“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这句转换成明喻:“杨二嫂像圆规一样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显然句子不通。即转换不成明喻,所以是借代。或者可以这样改:“像圆规一样的杨二嫂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而这时,强调的是“杨二嫂”,不是“像圆规”,即强调的是相关性,而非相似性。

二、借喻由于隐含的相似点是可以意会的,所以本体事物不要作专门的交待,而借代中的借体代替本体时,上文一定得事先有所交待,不然听读者就不明白所代为何。

上文①句的比喻已对杨二嫂的外形特征作了描写,即像圆规。所以②句中的“圆规”是指杨二嫂,只要是读了上文的读者都会明白,因为上文已经作了交代。

三、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上文①句的比喻,强调了“杨二嫂”与“圆规”外形特征方面的相似性。而②句第二次出现“圆规”时,读者想到的已不是“杨二嫂”像“圆规”, 而是“圆规”是“杨二嫂”,即用杨二嫂的外形特征代指“杨二嫂”。虽然二者在形态上有相似点,但这里已不是强调其相似性,而是强调其相关性,即用杨二嫂的外貌特征来代指杨二嫂。

所以,“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中的“圆规”应是借代而非借喻。

以上属个人管见,不妥之处请同仁们批评指正。

本文来源:https://www.hy-hk.com/323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