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hk.com--部队入党申请书】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重点问题,现在也已成为一个难点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搞好我校的德育工作,今天我讲两方面的问题。

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未思考,未行动,更无体系。主要有“三多”。“三重三轻”、“三个不适应”和“三个不能够”。

1.“三多”

①违法违纪的多了②有心理障碍的多了③ 讲个人私利的多了

2.“三重三轻”

①重智育轻德育②重知识传授轻实践锻炼③重防范轻教育

3.“三个不适应”

① 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德育工作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它的任务是要将社会意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行为。要完成这个转化必须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施教,这样他们才能够接受教育。如果脱离了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需要施教,他们就不欢迎,不接受,以至影响教育效果。有些老师把社会上的一些意识形态,把成人的一些教育内容,不经过教育方法的加工,就象对待成人一样灌输给中小学生,由于他们不理解,没有体验,因而他们就感受不到有这种需要,于是他们就不理睬,不接受,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效果。

②不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很大,新事物层出不穷。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不仅会引起经济体制、经营方式的变化,还会引起人事制度、分配方式等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也必然会引起人们思想观念和人际关系的变化。加之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信息充塞着人们的耳目。而接受新鲜事物快的青少年学生,虽然思想非常活跃,但分析问题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却不高,控制能力也比较弱。对新鲜事物及矛盾现象难以理解,对一些诱惑难以抗拒,很需要教师的指导、教育和帮助。但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不能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不能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需要,只是教条呆板地讲一些陈旧的脱离实际的东西,而学生希望解决的东西却得不到回答,因此德育工作不受学生欢迎。

③不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为了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和使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和协调发展为基本特征。而我们不少学校,轻视德育工作,忽视社会实践,智育至上,不仅影响了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落实,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4.三个不能够

① 在德育内容上不能够把传统德育内容和时代要求结合起来。既不能很好地挖掘传统的德育资源,又不能很好地利用现实中的先进人物和事绩进行教育,特别是不能把现代观念和思想介绍给学生。

② 在德育方法上不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灌输的多,学生活动的少。教师批评多,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少。知识传授多,社会实践少。

③ 在德育途径上不能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不能对家庭教育进行有效的指导,不能充分发挥党政工团的综合教育作用,不能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的主阵地。

二、我们应采取的措施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有德育工作难以量化评价的原因,有德育工作本身不好开展的原因,有应试教育影响的原因,有德育工作者水平不高的原因,主要的还是我们不重视和不作为的原因。虽然在工作上存在很多困难,但是,任何困难总有解决的办法,并且方法总比困难多。为了搞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我提出今后工作的意见,归结起来可以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来概括。

(一)“一”是明确一个目标

一个目标就是培养“有中华魂的世界人”,即具有现代眼光的世界公民。某市(安丘?)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也称为“一二三四”模式。 “一”就是指实现“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使学生成为“有中华魂的世界人”。

“二”是培养“两项素质”,就是“现代人文素质和现代科技素质”,这是一个人将来能否有所作为的两项基本素质,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自由、自主、理性、民主的主体性道德人格,还要有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和能力。

“三”是让学生掌握“三种常识”,就是“人文常识、科技常识和生活常识”,这三种常识是学生能力赖以发展的基矗特别是人文常识、生活常识,当前,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常常被忽视。我们应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与人合作、如何调整心理、如何休息、如何锻炼身体的基本常识,让学生成为一生幸福的人。

“四种能力”就是“独立生活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四种能力是将来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基本能力,学生具有了这四项能力必定会是一个生活幸福、事业有成的人。

培养“有中华魂的世界人”,是我们根据“三个面向”的理论和“四有”人才要求提出来的,其中“中华魂”有两个内涵:一是有爱国思想,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不能出国以后不回来的,也不能因为个人的私利,有辱国格和出卖民族的利益。二是有中华民族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

“世界人”也有两个内涵,一是放眼全世界,能够学习和掌握全人类的先进文明和研究成果,充分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二是服务全人类,不仅要服务于我们的祖国和民族,还要有为全人类做贡献思想和能力。“有中华魂的世界人”是教学目标,也是德育目标和教育目标,并且是最高目标。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对准这个目标,实施我们的教育,努力实现这个目标。

(二) “二”是提高两项水平

第一项是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水平,第二项是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施水平。去年,教育部课程研究中心进行了一次12000人的调查,调查的对象有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有关人士。调查的内容其中有两个,一个是哪一项教育目标最重要,在七项教育目标中,有87.6%的人认为“责任感和人生规则”最重要,高居第一位。一个是哪一项教育目标落实的最好,认为“责任感和人生规则”落实最好的只占1.7%,居倒数第一位。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当前的教育出现了极大的偏差,解决问题的办法主要有两个,就是提高德育工作的认识水平和落实水平。

1.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水平

对于当前的教育,我们必须具有危机意识,必须充分提高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认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智育、体育不合格仅仅是出次品、残品,思想品质不合格就要出危险品。“人才”,“人”是第一位的,“才”是第二位的,要先成人再成才,不成人,宁无才。因为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弥补。说到底,一个人,一切的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一切的失败,都是做人的失败。只有使学生首先在思想上有了进步,其它方面才会跟着进步。

现在的中小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不仅是我国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而且对我国的未来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我们必须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使他们能够担负起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重任。

我们开展德育工作,从义务上讲,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从现实上说,是为了解决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教育规律上看,也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幢。国家领导人在多次讲话中指出:“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古今中外,每个国家、每个政党、每个民族无不重视德育工作。因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或一定阶级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者所进行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并把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

德育工作具有双重意义,一是能够解决“为谁培养人才”的问题,这关系到国家的教育方向,我们的教育必须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为中华民族的繁荣与昌盛服务。二是能够解决“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这关系到教育应有的价值,我们的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能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贡献。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前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机能之作用,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可是,我们的教育恰恰在这方面出现了问题,学生缺乏信仰,个人主义严重,道德水平下降。

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就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有两个作用:一是动力促进作用。如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就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从而使学生就有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可能;二是保护发展作用,人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的,他必须遵守人类社会共同的道德规范,如果一个人品质高尚、文明礼貌、克己让人,就会受到众人的推举,他在前行的路上就会一帆风顺,反之,他就要受到社会的制约甚至抛弃,成人都不可能,更谈不上成才。凡是伟大的教育家,都充分认识到了德育工作的意义和作用,并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旨的、首要的东西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我国古代的教育论著《大学》开篇也点明了教育的本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要阐明做人的道理,使人不断超越自我,做一个新人,使道德品质达到一种完善的境界。用现行的话说,就是以德育为核心,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一代新人。韩愈在《师说》中也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之所以把“传道”放在第一位,也说明了德育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主导作用。当代学校德育专家黄向阳博士强调指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要应集中在少年时代。到了二十四五,再改变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不大可能的。” 少年儿童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搞好这一阶段的德育工作,对学生一生的成长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要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要以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态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2.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落实水平

德育工作者要做好德育工作,较好地完成教育任务,除具备政治思想素养和知识素养外,还应具备一些特殊的能力。归结起来有四点:

(1)应善于观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矗教育者是做人的工作的,特别需要敏锐的观察力。一个德育工作者如果不善于观察学生,没有敏锐的观察力,那就很难全面地了解学生,更谈不上抓住时机教育学生了。由于每个人观察事物的态度、方法不同,决定了观察力有程度不同的差异。有的人把人的观察力划分为三等:当事物未萌芽时就能科学预见者,为一等观察力;当事物处于萌发状态时,能预见其发展趋势者,为二等观察力;当事物成长起来后方能认识者,为三等观察力。从其等次的内涵看,德育工作者的观察力至少需要具备二等,努力争取一等。

常言说,目有所见,心有所念,行有所动。德育工作者要时时处处做有心人,善于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姿态、穿着、行为、兴趣爱好等外部表现中,透视其内心世界,及时地掌握各种信息,捕捉教育时机。

敏锐的观察力,是提高教育质量、发挥教育艺术的先决条件。德育工作者要勤观察、多思考,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观察力。

(2)德育工作者应勤于思考,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德育工作的对象,是思想异常活跃的学生,他必须是一个勤于思考、有创造思维能力的人。一个不会动脑、不善于思考的教育者,将是一个毫无希望的教育者。为此,要求德育工作者的思维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①既要善于发散,又要善于收束

发散思维是通过想象,让思想自由地展开,冲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圈子,提出多种可能性;收束思维是对上述各种可能性进行整理、分析,从中选择最具有可能性的方面。如,一个后进生经教育有了进步,而后又出现了反复,这时德育工作者要多想想:是退中有进,还是依然故我?是环境诱发,还是故伎重演?……这样的思考,就能找到“治脖的良方。

②积极的求异性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一般表现为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和已有的权威性理论持怀疑态度,而不是盲从和轻信。德育工作者要突破固定的模式,采取新颖的做法,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不许压制或指责别人的意见;虚心听取各种意见,注意博采众长,形成较一致的见解。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气氛下,就比较容易出现有新意的创造性的意见。

③动态地看待事物的发展

任何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之中,德育工作者必须从静止的、绝对的状态中摆脱出来。如果0表示德育工作者对学生言行的绝对信任,1表示德育工作者对学生的绝对不信任,那么,德育工作者的正确思维,只能在0与1之间,而不能在0点或1点上,否则思维就会片面、绝对和僵化。

(3)德育工作者应长于说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但“说理”是最基本的方法。一个擅长说理的德育工作者,就比不具备这种能力的德育工作者更具教育好学生的可能性。长于说理,重在说服人。同一句话用不同的方式说,效果就大不相同。为了提高“说理”的效果,德育工作者就得讲究“说理”的艺术。

①情理交融,以理为主

“三分含情,七分叙情”乃成功的思想教育之谈。它辩证地告诉我们,要把“动之以情”和“晓之以理”结合起来,做到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情理交融,以理为主。

②区别对待,因人而异

学生身心发展具有普遍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立领域,都有不相同的个性。在思想教育中,要区别对待,采取适宜的方法,寻找“说理”的突破口。如若不看对象,千人一腔,就会达不到说理的目的。

③启发思考,留有余地

成功的思想教育,无一不是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犹如画家作画,独画一枝,总要留点天地,德育工作者进行“说理”时,应言简意赅,留有余地,留下“窗口”,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个人窥视究竟,在“发现”的欢乐中接受道理,切忌“猛灌硬浇”、“牵着学生鼻子走”。

(4)德育工作者应精于管理,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

教育管理是门学问,而且是一门升华了的艺术。作为德育工作者,必须精通这门学问,掌握这门艺术。怎样才能把条件不同、性格各异的中小学生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团结互助、不断进取的集体?如何将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影响纳入正确的方向,增强教育的效果……这一切,都需要德育工作者发挥较强的组织管理才能。组织管理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成功与失败。

(三)“三”是实现三个创新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既要借鉴,更需要创新,只有根据时代特点,依据先进理论,学校德育工作才有出路。

1.目标创新

我们要主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改变传统的德育目标.新的目标要能充分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新道德观念,以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总要求。

(1)德育工作首先要培养受教育者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主体意识,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深厚的爱国情感;了解国史、熟知国情,自觉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热爱祖国,把个体的人生理想与民族的共同理想联结起来,在为祖国现代化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中实现自身价值;发扬民主精神,以国家主人翁态度依法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积极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

(2)德育工作要培养受教育者树立人己一体、义利结合、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和价值观,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环境道德以及国际通用规则;正确处理自己、他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崇尚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提升精神境界;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人际交往和国际交往;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能对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尽责。

(3)“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德育工作要为受教育者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大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之具有开放的视野、改革的观念和创新的追求;对已有知识和传统思想道德能进行独立思考、理性批判,敢于突破陈规、挑战权威、探索真理;发展自信开朗、竞争进娶不拘一格、标新立异、富于想象、乐于创造的创新人格;增强适应变化、承受挫折、坚韧不拔的心理素质。

(4)“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德育工作要注重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道德需要,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面对纷纭复杂的思想文化影响,能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吸收有益的营养,抵制腐朽的文化,抗御不良的诱惑;能把进步的道德理想和合理的行为规范自觉地转化为实行自反自盛自我调控、自我修养;能把自身德性发展、人格完善的需要和愿望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实现自我。

2.内容创新

我们要按照德育的新目标和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规律,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同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结合起来,贴近和关注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敏锐反映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形成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生活化、创新性的道德教育内容系统。

(1)要加强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和创造性转换,并同对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借鉴吸收和中国化改造相结合。中国古代伦理道德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积淀了丰厚的内容 ,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并通过大量经书诗文、生活习俗、人物典范等流传下来,其中有许多虽产生于封建社会,但在一定程序上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要从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背景来分析这些优良传统,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应当包括继承、发展中国近代特别是“五四”以来在社会变革与前进中开创和形成的新思想新道德。德育内容的创新,更需要以此为文化源头。同时,还要注意吸收当代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并根据我国国情加以改造,使之与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融为一体,成为新世纪中国道德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2)要突破旧的“课程”框框和“教条”形态,建构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内容。德育要贴近、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生命和现实生活,把体现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构成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受教育者由衷需要、喜闻乐见的具体教育内容系列。德育内容要扎根生活土壤,融入对受教育者个体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的关心、指导之中,真正发挥对人生的肯定、调节、提升的功能。

(3)要增强德育内容的创新性。德育内容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更要向时代和生活开放,不断从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中吸纳新鲜的思想营养,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张扬,道德批判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实现道德教育内容的不断创新。

3.方法创新

我们要根据德育的新目标新内容,总结历史和现实的道德教育经验,切实贯彻主体性、实践性的基本原则,实行人文教育方式与现代科技手段有机结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符合规律性、富有实效性的道德教育方法系统。

(1)要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和成长实际出发,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唤起受教育者内在的道德需要和思想自觉,使之积极参与教育过程;优化环境,交流情感,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动人心弦的共鸣中主动实现思想道德的“内化”。要使受教育者学会自我教育,让他们在开放的情境中锻炼自辨是非善恶、自主正确选择价值和行为的能力;在生活里学会自我修养,在思想道德上不断适应新的客观要求,激励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和创新自我。

(2)德育方法的创新,必须克服说教为主和形式主义的弊端,把道德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对受教育者实践的指导上来,把受教育者的自觉实践作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作为培养思想道德主体的基本途径。要让受教育者结合实践认真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并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实践认真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在他们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和理解,使之真正转化为他们的认识以至信念。要组织受教育者参加公益劳动、文化建设、社会调查、科技服务、勤工俭学、节日活动等等各种社会实践,更要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自觉地将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实实在在地付诸行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相对集中一定时间组织受教育者开展某些实践活动,更要引导他们对做“人”所必需的基本思想道德、文明行为持之以恒的反复实践,养成良好的习惯。

(3)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以人育人、学会做人的教育,人际交往、情感沟通、言传身教、榜样仿效、经典诵读、考察体悟、躬行践履、修身养性等等富有人文特点的教育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独特优势,这是德育方法上的优良传统。德育要很好地继承和发展这些行之有效的优良传统。同时,应当关注大众传播媒介、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以及心理测验与咨询等现代心理科学技术给道德教育带来的影响。积极开发、利用这些科技手段为道德教育服务,发挥其在培养人文素质的长处,抑制其可能产生的不利于人健康成长的负面效应,同人文教育方式有机结合,提高育人实效,才是德育方式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四”是搞好四个结合

1.实现个人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教育相结合

这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当前,学生普遍地缺少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个人利益,不考虑集体利益,缺少合作精神。这是打破一元化价值观后出现的新的思想潮流,也可以说是思想解放后新的思想体系没有建立给人们带来的迷惘。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能再回到老路上去,事实已经证明,“德育政治化”是十分有害的,空乏的爱国和集体主义教育也是收不到实效的。如果听之任之,任由“人欲”的泛滥也不行,这方面西方教育的教训也是深刻的。何去何从?面对现实,我们必须转变德育观念,贯彻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上提出的观点:“坚持实现个人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在德育策略上一方面应大胆倡导学生追求个人价值,鼓励学生成名成家,调动学生积极进取的内在积极性,使“人性”解放,真正使德育工作充满活力;另一方面,对学生个人价值追求加以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人不只具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因此应遵守共同的规则,应追求人类共同的目标。个人的追求只有同祖国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才有发展前途,才能焕发出人生的绚丽光彩。

2.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教育相结合

这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学校德育低效的重要原因是德育内容缺少应有的感召力。教条、空乏、陈旧的内容,学生已咀嚼多遍,没有营养,就连德育工作者们都不再认同,又怎能让学生予以体认?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应该继承的,但不应是概念的说教,应挖掘其丰富的内涵,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德性中的基础功能,更主要的是要向学生介绍思想、政治、伦理、经济、文艺、教育、科学等方面的先进理论。应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现代人类文明成果。不要担心会把学生的思想搞乱,人只有在比较中思想才会成熟起来,是真理最终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发芽。况且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在不断完善的,只有汇集了人类最先进的文明成果,才会推陈出新,才会在思想上进步和飞跃。我们要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不仅要适应社会,还要改造社会,没有现代人文素质是承担不起这个重任的。在价值多无化的社会里,德育内容的单一与僵化只会使德育工作处于尴尬的局面。我们不仅要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还要善于建立一个新世界。

3.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教育相结合

这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与智育不同,德育水平的体现主要是实践性,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道德认知上,还不能说学生具有了道德水平。思品教学不应等同于文化课教学,应体现实践性。德育教育不能只是开会总结,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要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参与道德的实践,要开展一系列校内外服务和调查活动,进行道德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现、验证、体会道德规范,享受遵守规范带来的成功愉悦,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实践性是德育的基本特征,也是使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方法。

4.自我内化与社会外化相结合

这是提高德育工作效果的主要手段。把学生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把德育工作主要放在对学生的意志与行为的限制与防范上,不仅效果差,还有负面的影响,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育要“疏”不能“堵”,“堵”只能防止学生犯错误,“疏”才能引导学生发扬优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人才不是“塑造”出来的,而是自己“成长 ”起来的。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有一个渐变的内化过程,这个过程如果没有学生这个主体的主动参与,不可能收到效果。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必须在学生的道德水平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教育,按照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调动和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从来完成德育的内化。应注重激发学生的自我完善意识,让学生主动克服自身弱点,通过自盛批评与自我批评、写日记等形式完成自我人格的超越。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德育活动,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对现实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实事求是地批判与学习,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自我鉴别能力。教育活动要开放与民主,培养学生自为、自由、独立、理性的主体性道德人格。

(五)“五”是落实五个步骤

我们在初中开展的“以理想教育为主线,以现代人文素质培养为主旨的研究与实验”课题有两个中心概念:一是理想教育,二是现代人文素质。“理想教育”是操作手段,是突破口,“现代人文素质”是培养目标,是结果。对此,在实验时必须深刻认识这两个问题。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四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互动作用,是一个问题的四个方面,其中“有理想”有前提和主导作用,因为理想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人有了目标就有了不断前进的动力,人为了实现目标,就必须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文化素质,遵守法制纪律。流沙河的“理想”诗是这样说的:“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以理想教育作为主线。

根据实验要求,每学年应分五个步骤进行:

1.调查学生理想与现状,确定目标,制订计划。

这是因为,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情况,才能开展针对性的工作,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2.进行树立远大理想的教育。

这是因为人人都有理想,但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才能激发一个人的潜力,才能有可能成为事业有成的人。

3.进行树立怎样的理想教育。

这是道德教育的核心,理想有大小之分,也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只有那些有利于促进人类发展的理想才是我们所期望的。

4.进行怎样才能实现理想的教育。

这是因为光有理想还不行,必须让学生明确三个主要问题,那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理想的实现。

5.进行实现理想所需要的能力培养。

这是因为光知道如何实现理想还不行,还必须身体力行,只身体力行也不行,还必须具有实现理想的能力,只有这样理想的实现才不会遥远。

以上五个步骤是互相连贯互为因果的,前一个是后一个的基础,最后才是目标。我们在实践中,一定要切实予以落实。最好以一学年作为一个周期,使德育教育呈螺旋式上升,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六)“六”是优化六个环节

1.加强教师培训。“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一颗阴暗的心永远托不起一张灿烂的脸”,“教师的人格对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要培养一代新人,教育者要自己先受教育,要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改变传统的德育理念,掌握现代德育的知识和方法,要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修养,要在帮助受教育者提高道德素质的过程中完成自我的发展。校长是德育工作的核心,一个校长的水平,决定了一个学校的水平,教师是德育工作的关键,能否实现德育工作的创新,关键是教师能否担当起育人的重任。各学校要建立由校长负责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要组织全体教师和职工进行德育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担负起育人的责任。政教处、共青团的干部,班主任、政治课教师,要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

2.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结合教育。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家庭教育具有奠基作用。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会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通过举办家长学校、组织家长委员会、开办家庭教育咨询日、建立家庭书面联系卡等形式,沟通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联系,实现两者的同向、同步发展。随着信息的发展和学生社会交往的扩大,现代社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不断扩大,学校应加强对社会教育的协调和指导,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建立广泛的教育基地,开展教育活动。各学校要聘请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战士中的优秀分子担任校外辅导员工作,努力建设一支稳定的校外德育工作队伍。

3.加强班级德育工作。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学生主要是通过在班集体中学习、劳动、生活以及他人交往学会如何学习、生活和做人的。良好的班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品德的成长有重要影响。班主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重要地位,是德育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各学校一定要选拔那些品德高尚、管理经验丰富、关心热爱学生的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要对班主任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德育工作水平,要充分利用班会教育学生,要完善班会制度,提高育人效果。

4.学校德育工作要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渠道,也是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要改革课堂教学,由以道德认知为中心,转向以道德实践为中心。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体作用,还要把品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的全过程

5.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具有潜在的育人功能,它通过一定的氛围对学生施加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持久的、恒定的。校园文化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物质文化,二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建筑风貌、学校布局、环境布置、学校设施等。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地位、声誉、制度、规范、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学术氛围、校容、校纪、校风、学校发展前景等。墨子认为,人性如“素丝”,环境如“染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我们应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陶冶功能、促教功能,突出校园文化的艺术性、科学性、多元性、时代性,创造性地营造育人的环境和氛围,让墙壁说话,让花木育人。形成良好的优化的小气候,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6.建立完善的德育评价机制。今后要把德育工作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学校要把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作为评价老师的重要条件,要坚决制止只依分数评价学生的不正确做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各学校都必须制订德育工作计划,实施和实验“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评价办法,使德育工作有秩序地开展,及时总结和表彰,使德育工作卓有成效。

(七)“七”是坚持七项原则

这是我们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

1.方向性原则:坚持实现自我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教育。必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教育学生,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导学生,必须把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前提。

2.实效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实验,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注重实效,反对华而不实。

3.创新性原则:不要因循守旧,循规蹈矩,在观念、方法、管理等方面勇于创新,敢于探索。

4.民主性原则:不搞一刀切,充分发扬民主,容纳不同意见甚至错误意见,鼓励创新性实验,营造干群、师生之间平等、公正、和谐、融洽的民主氛围。

5.因材施教原则:既面向全体,又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既统一要求,又允许独立、自为、自主的个体存在。既提倡“精英”教育,又要充分认识培养普通劳动者的重要作用。

6.活动性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是解决知行脱节的主要方法,活动也是加强整体育人功能的主要手段,只有通过活动才能使受教育者提高认识,增强道德行为能力,才能使理论和实践结合。

7.开放性原则:坚持与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相沟通,在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中,使学生领略现实生活的风采,感受时代前进的脉搏,让每一个学生在社会中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为两翼,多层次、多渠道地进行创新性德育教育。

(八)“八”是培养八种现代人文意识

这是我们德育工作的最高培养目标。

“人文”是指人类文化和文明。“人文素质”是指人通过对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学习与继承,沉淀下来的修养、意识与能力。因此,人文素质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他是人超过“自然状态”进入“文明状态”的一种属性。人文素质的形成受到四方面的影响:一是语言文化教育,二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三是伦理道德教育,四是审美情趣教育。作为现代人文素质主要应该有以下8个方面的表现:

1.全球意识。能够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狭隘、不自私,不拘限于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集体,做到面向世界。

2.超前意识。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评价问题,做到面向未来。

3.现代意识。能够站在人类文化的最前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自以为是,对新生事物感兴趣,做到与时俱进,面向现代化。

4.创新意识。能够敢为天下先,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不固步自封,乐于创造,勇于创新。

5.民主意识。能够容纳不同意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不主观武断,尊重真理,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

6.法制意识。能够做到以法办事,奉公守法,不循情枉法,不以身试法。

7.合作意识。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为人真诚,文明礼貌,尊老爱幼,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

8.环保意识。能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同志们,纵观古今中外,凡是伟大的教育家,无不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反过来说,正因为他们重视了学生的德育工作,解决了培养怎样的人和如何培养的问题,所以才成为了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当代全世界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积35年之经验。在晚年创作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书名就是《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他说:“本书是我在学校多年实践工作的总结。”书名带有“真正的人”字样,则意味着作者把教育过程本身看作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即体现理想社会完美关系那种人的活生生的形象的追求”。“真正的人要有一种精神——人的精神,这种人的精神会在信念与情感、意志与追求之中,会在对待他人和自己本人的态度上,会在分明的爱与憎,在善于看到理想并为之而奋斗方面表现出来。”他还说:“为了使道德理想变为现实,应当教会人正确地生活,正确的言谈举止,正确地对待别人和自己。教师只有在他手里掌握了最精细的教育工具—道德科学、伦理学的时候,才能成为教育者。”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的德育工作出现了一些偏差,影响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全面实施,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和深入分析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努力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水平和实践水平,明确目标和内容,掌握规律的方法,落实措施和办法,树立信心和下定决心,不断开拓和创新,努力搞好德育工作,使学生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让学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健康的人,一生幸福的人。

上一篇:机械信息化方案模板  下一篇:没有了

本文来源:https://www.hy-hk.com/326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