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hk.com--经典手机短信】

  :茶的故事由很多,品茶不光是品茶的香味,还是要品茶的故事,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人在草木间》。

  茶,有不可计数的故事,可以是云贵高原上采茶女的茶歌清唱,可以是杭州西湖秀丽山水的润泽和滋养,还可以是祁门红茶的红艳明亮。

  东坡居士在佛家超尘脱俗的殿堂里品过三碗茶,顿悟世态人心。颇有“三碗即过岗”的意思,一下子过了赤子心、懵懂情的山岗。当真是清心醒脑!

  抗战期间,梁实秋先生在雅舍,收集残茶叶。那时,君山毛尖、太平猴魁、香片、龙井、冻顶、福建大红袍、祁红之类先生稔熟的茶,估计是难得了,近处五峰、巫山的便宜绿茶应该还是易得的,云贵来的红茶普洱也应该不少。先生集了几个月,送到同事家,凭同事太太巧手,囫囵享受了一顿茶叶水饺。据梁先生的《雅舍小品》里写道味道绝好,真当是乱世茶之盛宴,只差歌舞升平了。

  而当代文学大家林清玄一次在谈论茶文化时说:“有人认为喝茶就是养生,把喝茶看得跟‘喝药’一样的绝对。但其实,喝茶对于身心的帮助是相对性的,而不是绝对性的……“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这是喝茶的最高境界,达到‘天人合一’,这也是我一直在追求的状态。”

  看到此处,心中一喜。文章大匠往往拥有一双秋水慧眼,这个“茶”字拆开,不正是“人”在“草”与“木”之间吗?这一句道穿世情的恬淡话语,犹如一场清雨,洗去了滚滚红尘烟火气,荡去了种种繁琐茶道技艺,余下的仅是借助静室与清茶,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沟通。茶与水冲击之间,仿佛已见饮茶人眼观鼻、鼻观心,十指捏印,收敛了气息,沉入滔滔茫茫的高山绿水间,归入一草一木的沉寂中。我想,能修得这样情怀的人,想必其言也是温润,其行也是稳健。

  我亦爱茶,但大约同己身的很多兴趣爱好一样,爱茶也只是叶公之情泛滥。且平凡如我不可能如梁实秋先生一样有机会品遍大江南北的名茗,从而悟出各色茶等的寸长尺短。什么明前雨后,什么一窨二窨三窨,对于我,都是名词,而非概念。好在我还能喝出绿茶同观音的不同味道,一眼认出红茶黑茶的颜色,对茶具、茶水、冲沏、环境,也略知一二。在滥竽充数的情况下,仍旧算得一个懂半点茶经的人,而且也是一个容易从茶中品出许多人生滋味的人。

  关于喝茶,曾听父亲讲过一个故事。

  九十年代,父亲初初下海,压车运柴油到庐山脚下的牯牛岭去卖。在一个冬夜,车在盘山公路上抛了锚,他只得同司机就近找一户人家去过夜。幸运的是,他们很快走到了一户门前。喊了几声,从里面就走出了一个身高一米八左右的老翁,把他们领进了暖烘烘的屋内。堂屋不大,只见正中矗立着一个半人高的泥瓮炉,像只倒放着的超大号的榨菜坛,正烧着发出白光的鸡窝煤,一种小撮小撮的产自山里的无烟煤,火力很大。

  坐定之后,老翁拿出了两只铁盏放在炉子的平台上,放入青翠茶叶,一会儿焙到清香初现,不断在台上晃动铁盏,芳香更甚处,提起边上吊锅早已滚沸的山泉水,一把倒进铁盏,一杯茶水才算正式沏好了。

  过了几水,茶味渐淡,人情却浓了起来。攀谈中,老翁讲起了自己的经历。他是位走过长征的老红军,他的一双儿女都在县城做公务员,自己独身一人改革开放后不久回老家过起闲云野鹤的生活。

  听这个故事已是许久前了,不知道为什么,老翁的茶香久久不能离开我的鼻腔。庐山自古名为“匡庐”,传说殷周朝时有匡氏兄弟七人结庐隐居于此,而老翁在我心中便如古时的隐士一般神秘。后来看到金庸小说中的世外高人时,我又想起了那老翁和他的茶,觉得他便如那些寂寞的世外高手一般高逸伟岸,觉得自己懂得了他。再后来,读《史记•游侠列传》,我又想起了老翁和那不能散去的茶香,才发觉金庸小说中的人物个性太理想化,自己以前的认识差得很远,再次以为自己明白了他。但最近看张鸣的《摇晃的中国》,读到辛亥之后,袁贼篡国,大批志士为共和国的流产而绝望最后遁入空门或隐居山林,忽然的,又想起那位曾走过雪山草地的老翁,静静的坐在故乡的山川中,为某位忽然到访的客人沏茶。他的伟大和渺小,坚持和放下,竟然渐渐清晰起来了。就像茶味终会一点点淡去,人走了茶水必会凉下来一样,看透了也就不再纠结和惦记。

  以前每读《史记》,当读到全书之末的一句“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时,再也不能擎住热泪,同时很不能理解,为什么太史公忍受那么多痛苦最终完成了一本巨著,却只要求被藏到山中。刚开始以为是文字狱的缘故,反复读之,一再的思考,才略微有些理解了。

  前些日子,随一位在家修行的同学去访一位出家师傅,正值其与弟子们在做宗教功课。彼时月色如水洒落满庭,我伫在门外,听其祷声,观其肃穆,陡然间隐约想到一层——人的痛苦大多源自于“五体的欲望”与“心的欲望”的矛盾,比如“口”贪美食,“耳”贪言,“鼻”贪芬芳…… 但“五色令苦”,“心”的欲望却是要归于安宁简朴,过多的贪图反使其煎熬。就比如人贪恋美食,每餐尝遍五味,苛求菜肴精益求精,结果却往往是过不了多长时日,其舌也痹,其口也无味,其拈筷也无处落。反倒是粗细搭配,常吃玉米豆类等粗粮的人,既能品五味之精,又知五谷之真味。

  可是各种美妙欲望当前,又有几人能止住杯筷?几人能刹住若野马奔腾之心?于是矛盾就出现了,人一方面在索无限之渴盼,而另一面却有责己欲壑之难填。如斯反复,自然痛苦,久而久之,便有“苦海无涯”的感叹。

  同时很多人都有感慨:“伴随着我的奋斗,我的生活越来越好,但心却越来越疲,越来越倦。”却须知,我们虽然以身处此世界,却是以心来感知一切。就如同样是一副落叶缤纷的秋景,在人不同心境时,却有“秋高气爽”与“若人生末途”的不同感受。

  五百年前的王阳明就已经透彻地讲“我心即是宇宙”,今日的我们又何尝没有感受呢?每一日、每一时、每一事,莫不受“心”影响。于斯小小心中,一弹指间,可生万丈波澜;一转瞬间,又可生清凉世界。一刹那,又会雷霆万端。面对现实的十之八九不如意之事,人的心自然而生孤独、痛苦、卑傲等等种种情绪,顿觉自己心灵力量的弱小与卑微。种种心中波澜拍击之下,顿觉自己无力可凭、无处可依、无助疲倦。虽然人的外表笔挺光鲜,却如无源之水,纵然是以东海之力,一路奔流下去,也难免枯涸。

  因此,如何在这纷忙繁复的时代中,保持灵台的一点清明,避免喜乐哀怒创伤身体与邻人,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话题。于是,世间应运生出了诸多法门,吐纳也罢,喝茶也罢,扫地也罢,磕长头也罢,佛印也罢,都是一种途径,去通往沉淀与明净,从而生出智慧与宁静。

  当你我的身体为生计而四面八方辛苦奔走之时,当你我的心若野马奔腾不可遏制之时,不妨抽出一点时间。找一个阳光明净的午后,布衣宽袖,静坐于清静条几后,洗壶、烫杯、洗茶、冲汤,不去想那生存空间的四面厮杀,也不去想世间的种种繁琐,不辨美丑,不分东西,只静静的借这杯中一汪茶水,感受一下“人在草木间”,感知一下那越走越远却触手可及的自然。

  公众号:车都文学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来源:https://www.hy-hk.com/327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