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hk.com--农民入党申请书】

农民朋友如何科学防雷?

为何雷击伤人事件多发生在农村?防雷专家解释,一是由于广大农民朋友雷击防护意识淡薄,防雷知识缺乏。遇到雷雨天气时,往往继续在田间劳作,或到独立茅棚、亭子、大树、瓜棚等雷电时最危险的场所躲避,容易发生事故。二是入夏以后,强对流天气增多,雷电发生的概率增高,而入夏后也正是安徽农忙季节,农民朋友在田间地头活动的密度大、频率高,加上农村地区地形相对复杂,田野空旷,雷击灾害极易发生。三是农村地区普遍缺乏一些必要的雷电防护设施。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特别是各类现代化电子信息设备大量使用,电力线路、通信线路已经形成网络,地面的人文设施密度增加,但同时缺乏相应的防雷设施,结果导致雷击的概率大大增加。

夏季是雷雨天多发的季节,专家提醒广大公众,特别是农民朋友在户外进行活动或田间劳作时,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收听(看)天气预报,做好雷电预防工作。特别是在田间劳作时,一旦遭遇雷雨天气,应尽量降低人身的高度,切忌找大树避雨,也不宜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等低矮建筑物。要尽可能避免使自己置身于一个空旷野外的场景,或者是扛着锄头等一些金属农具,因为这些用具会增加人体的高度,从而增大被雷电击中的概率。

对于在家里的农民朋友,当雷电交加时,不要使用收音机、电视机等电器,并拔掉所有的电源插头,室外天线要有接地线或拔掉外接天线。房屋门窗亦要关闭好,有条件者可在房顶增设避雷针(带)等避雷设施,门窗可装金属网罩(网眼不大于4平方厘米),以防球形闪电入室。

水稻苗期冷害烂秧防御措施

水稻苗期冷害是指在育秧期间,遭到连续或短暂的低于秧苗正常生长发育温度影响,使生长发育发生障碍甚至死亡的现象。不同品种对低温的忍耐能力差异较大,其中粳稻对低温的忍耐力明显强于籼稻;不同籼稻品种之间也有一定差异。秧苗发生冷害后的主要表现为:叶片内叶绿素迅速降解,秧苗发黄甚至发白,根系对肥水的吸收能力降低,若低温后温度迅速上升,往往导致秧苗水分平衡失调,出现“青枯”现象。通常来讲,日均温低于12℃秧苗停止生长;低于10℃表现出秧苗发僵、萎缩,出现冷害症状;低于8℃不耐寒的品种发生烂秧死苗;低于5℃会出现大面积烂秧死苗。但是,不同育秧方式和田间管理

对秧苗的耐寒性也有明显影响,根系欠发达、柔嫩的秧苗易受冷害,在低温出现时未及时灌水的秧苗受冷害较重。发生冷害后,采取及时有效的补救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冷害损伤。

以下措施可预防或减轻冷害烂秧损失。

1、培根防寒。烂秧死苗的主要原因是根冠受伤,丧失吸收能力,造成地上部分失水死亡。因此,根据“干长根,湿长苗”的规律,提倡旱育秧;如果采用水田地膜湿润,在播种时要求踏谷入泥,如果温度正常,尽量使厢沟灌水,厢面保持湿润状态,促进根系发育,增加发根数和扎根深度,利用土壤的保温能力防寒。

2、健苗防寒。主要是通过调整施肥配比,增加有机肥和磷钾肥,施用“壮秧剂”,避免偏施、重施氮肥。要求每亩秧田施腐熟的粪水2000公斤左右,过磷酸钙50公斤,尿素10公斤,氯化钾10公斤(或草木灰150公斤),“壮秧剂”10公斤。有机肥能够提高土温。磷钾肥能够提高秧苗素质,提高根冠比,促进长根;加快叶片角质的形成,控制过度失水。

3、灌水防寒。灌水防寒主要是针对水田地膜湿润育秧。根据天气预报,在寒潮来临前,尽可能将厢面淹没,水位的深浅根据秧苗的高度确定,幼苗期(1叶1心)灌水2厘米,小苗(2叶1心)以上灌水2-5厘米。

4、冷害后补救措施。在寒潮结束后,根据寒潮强度和秧苗受损程度确定适宜的补救措施。轻度寒潮(日均温高于10℃)只会减缓秧苗生长速度,不会死苗,寒潮结束后逐步降低秧田水位即可。

重度寒潮(日均温低于8℃)虽然对秧苗造成损伤较大,但在寒潮结束后不会马上表现出来,往往造成麻痹大意,错过最佳补救期。在重度寒潮危害后,切忌采用以下加重损伤的“措施”:(1)马上进行土壤施肥,尤其是氮肥;土壤施肥会加重日后“青枯”的发生。(2)马上排掉秧田中的冷水,在寒潮后的阳光下“加温”,由于温度迅速回升也会加重“青枯”死苗的发生。正确的补救措施为:(1)保持秧田深水2-3天,通过水的高比热控制温度回升速度。(2)用磷酸二氢钾加防治叶瘟的“多效唑”等叶面喷施。

自然界的干旱是否造成灾害,受多种因素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程度则取决于人为措施。世界范围各国防止干旱的主要措施是:①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②改进耕作制度,改便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③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④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包括劣质地下水以至海水等。

一个含有1克碘化银的人工增雨炮弹,打上五六千米的高空后,便可能催生10亿颗雨滴。下面让我们讲述一下人工增雨的有趣过程。

资料图片:人工增雨

人工增雨弹

人工增雨弹,即是人工增雨作业打入高空的炮弹。这是根据37高炮炮弹进行改装的,一样有炸药和发射药。所不同的是,人工增雨弹加入了1克的碘化银,引线也进行了改装,以控 制爆炸时间。

要形成降雨,必须要三个基本条件:水汽、上升运动和凝结核(又称冰核)。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后,必须要有冰核才能凝结成小雨滴,小雨滴再经过碰并水汽逐渐变大,最后

落出云层才形成降雨。将碘化银打入高空,其作用便是增加冰核。

过程很有趣

高炮将人工增雨弹打入五六千米的高空,爆炸产生的3000摄氏度高温,将碘化银分裂成无数的碘离子和银离子,气温稍冷一点,碘离子和银离子又结合在一起,形成碘化银微粒。

在负6摄氏度至负16摄氏度的云层中,这1克碘化银可形成10亿颗碘化银微粒。如果条件理想,每一颗微粒都可发挥冰核的作用,因是人工作用所致,因此称为人工冰核。

在短短15分钟的时间里,这些细微的人工冰核,便通过吸附水汽——凝结增长——(在上下气流作用下)碰并增长变大——最后形成雨滴落出云层,形成降雨。

而照此计算,这1克碘化银,最终有望形成10亿颗雨滴。这仅仅是采用高炮打人雨弹带来的效果。要是用现在最新的火箭发射,可将人雨弹射入七八千米高空,可以生成1万亿颗人 工冰核。

必需两种云

这样理想的效果,并不是人雨弹一发射,就能达到。关键还需要两种云:层状云和积状云,对其它云打人雨弹,那是“对牛弹琴”

。这背后的奥秘是:层状云中,在负6摄氏度至负16摄氏度之间的这一云层中,有很薄的一层液态水(水汽),因没有冰核无法形成雨滴;积状云里边则有大量水滴,人雨弹在此云中爆炸,产生的冲击震动,可让这些水滴下落,实现降雨,这就达到“炮响雨落”的效果。

正因为如此,作业(发射人雨弹)时机的掌握十分重要。目前,各市人工增雨办各炮点,正全天候监视高空,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自然界的干旱是否造成灾害,受多种因素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程度则取决于人为措施。世界范围各国防止干旱的主要措施是:①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②改进耕作制度,改便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③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④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包括劣质地下水以至海水等。

防止水土流失具体措施:

1多植树,多种草

2沙地不种植农作物用来种草和树防止土地沙化

3还要防止土壤板结会更不利于种植农作物的生长

4多用农家肥尽量少用那些无机肥

5应该以年为单位隔年种植这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

6少用含磷一类的化肥它们由雨水进入河流使水富营养化,会造成藻类大量繁殖破

坏生态平衡

地质灾害知识:什么是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崩塌是我县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

滑坡是指山坡在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下,土层或岩层整体或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滑坡也叫地滑,群众中还有“走山”、“垮山”、或“山剥皮”等俗称。

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溃坝或冰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俗称“走蛟”、“出龙”、“蛟龙”等。

崩塌是指陡坡上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崩塌的运动速度极快,常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

一、滑坡的前兆

山坡上出现裂缝、坡脚松脱鼓胀、斜坡局部沉降、斜坡上的建筑物变形、泉水井异常变化、地下发出异常声响、注意家禽是否也有异常反应。当发现自己的房屋及场院突然开裂,或发现斜坡出现裂缝、应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异常情况,并及时撤离灾害危险区。

二、泥石流的前兆

(一)常年有水的沟谷或洪水突然断流;

(二)沟谷上游骤降大暴雨;

(三)泥石流沟谷上游突然传来异常轰鸣声,可能是由泥石流携带的巨石撞击产生;

(四)水库塘坝坝体破失。

三、人为不合理工程活动

人为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随意堆弃渣土和乱挖乱填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人为改变河道路径可能引发山洪与泥石流地质灾害;随意兴建池塘和农业灌溉、水渠和水池漫溢和漏水、废水排放会诱发地质灾害;轻视基础设施建设将会诱发灾害;随意选择绿化植物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如何躲避地质灾害

一、历史经验表明,滑坡灾害绝大多数发生在雨季,夜晚发生滑坡较白天发生滑坡的损失更大。因此,雨季特别是雨季的夜晚最好不要在滑坡危险区逗留;山坡上树林长成马刀状,坡面出现裂缝,坡脚隆起,泉水干枯或者突然变浑,动物惊恐等导演现象,是滑坡的前兆,人们应怨女旷夫撤离。当看到或听到山坡发生崩塌、滑坡时,应迅速判断崩塌、滑坡来源方向,不能顺着崩塌、滑坡运动方向逃离,通常情况下,应以最快速度向着垂直崩塌、滑坡运动的方向逃离。

二、当看到或沟谷上游可能有泥石流发生时,不能顺着沟谷向下游逃离,而应以最快速度向沟谷两侧山坡上方逃离。

三、平时要留心周围地形环境。低缓宽厚的山岗往往不易发生崩塌、滑坡,可以选作避灾场所,并做好相应准备;沿山脊展布的道路比沿山谷展布的道路更安全,日常活动和避灾过程中都应尽量选择安全道路行走。

四、雨天在沟谷中耕作、放牧时,要提高警惕随时戒备泥石流的发生,尽量不要长时间在沟谷中或沟口停留。雨季穿越沟谷时,无论晴天还是下雨,都要先仔细观察,确认安全后再快速通过。

五、灾害发生时,不要留恋财物、家畜家禽,要分秒必争、果断撤离,人的生命永远都是最宝贵的,在自保的同时尽量帮助别人。

六雨季或雨天的夜晚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应对地质灾害保持更高的警惕性,雨天不要在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危险区留宿。

本文来源:https://www.hy-hk.com/328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