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hk.com--农民入党申请书】

摘 要:现阶段农村贫困群体贫困原因主要有农村贫困群体老弱病残身体、家庭状况和能力等自身原因,此外还有劳动寻求不足和再就业机会缺失、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性贫困、社会资本缺乏、公共政策实施中的问题等原因。   关键词:农村;贫困群体;贫困原因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038-0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扶贫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表现在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的2.5亿减少到2010年的2 688万,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2.8%。592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的贫困人口从2001年的5 677万人减少到2009年的2 17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 277元增加到2010年的3 273元,年均实际递增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1]。然而,现阶段中国仍然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特别在西南部和一些边远山区的贫困地区。为了解决农村的贫困群体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并实施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0—2011年)》要求:“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作报告中,提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二、现阶段农村贫困群体致贫的原因   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的根本原因是他们获取收入的能力被剥削或丧失机会,包括疾病、低收入、人力资本不足、社会歧视、社会保障系统的软弱无力、市场竞争力差等 [2]。冈纳·缪尔达(Gunnar.Myrdal)则从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习俗等层面研究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他提出了著名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其结论为收入水平低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重要原因,而低收入则是社会、经济、政治和制度等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   根据现阶段中国农村贫困群体的现状和党中央政府部门制定的扶贫政策实施情况看,中国的农村贫困群体主要致贫原因:   (一)农村贫困群体自身原因   一是农村老弱病残身体原因。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农村老年人身上,由于老年人口不断增长及老年人身体素质的下降和生理的自然老化,一旦患病就会给整个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难以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亟需社会保障制度的资助,然而,现阶段薄弱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很难保障老人的生活。另外,中国残疾人口约为8 296万,占总人口的6%,农村残疾人则占中国残疾人总人口75%的比例 [4]。残疾人肢体功能的缺失直接影响到劳动技能的缺乏,进而失去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总之,农村孤、残、老、幼等无法自立人员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给有限的农村经济资源造成压力,进而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是农村贫困群体的家庭状况。农村贫困家庭收入单一,大部分收入是传统农业收入,非农收入少,收入低。家庭成员多,上有老人下有小孩,老人由于身体素质差,经常犯病,高额的医药费加重了整个家庭的经济负担。另外,由于多子女抚养负担重,贫困家庭子女辍学或失学严重,导致农村贫困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因此,农村贫困地区农业购买农机、化肥、种子、农药等耕种成本、子女教育、医疗支出负担加剧了农民的贫困。   三是农村人力资本短缺。受教育少、思想素质低,小农意识浓厚,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精神、难以适应非农就业。现阶段,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缺乏对现代科技的了解和掌握,缺乏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谋生的技能 [5]。为此,必须重视人力资本投资,重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会懂技术、会经营管理、有文化的现代新型农民。   (二)劳动寻求不足和再就业机会缺失   在当前的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劳动分工是影响农民阶层归属的重要因素。因为每个农民劳动分工的不同,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基础也各不相同,进而影响其在农村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比如,一个农业劳动者可以进城务工,从事建筑施工,市政维护等技术含量低的工作,成为进城农民工。在学习了一些技术或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后,也可以进入工业制造业企业工作,成为有一定技术的工业型农民工;经过一定时间的技术积累、经验积累和资金积累后,他可以回乡创办一个工业制造业型或其他类型的企业,自己成为农村企业管理者,发展壮大后,成为农民企业家。   现阶段,贫困地区的农民除了掌握种田、养殖技术以外,缺乏其他生产和经营技能。由于社会和企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劳动成本的升高,文化素质不高又缺乏技能的农民很难从事非农工作,外出务工很难找到高收入的工作。另外,贫困地区的农民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导致自身素质和能力得不到提高,只能从事传统农业,获取的收入低,导致贫困。   (三)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从贫困角度来看,薄弱的基础设施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多难题,成为地区发展的桎梏。如交通设施的落后导致与外界联系的困难,生产物资运不进来,产品运不出去,限制了市场范围的扩展。特别是西部和边远地区,由于地处山脉、高原、沙漠、戈壁,交通信息闭塞;通讯设施不足导致信息瓶颈”,难以获得市场、产品、技术等信息,阻碍了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产品的市场交易;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日常管理不善,导致沟渠淤塞,杂草丛生,不利于农田耕作和灌溉,影响粮食作物的生产。   (四)资金性贫困   从生产投资方面看,贫困群体是一种资金性贫困,受制于“启动资金瓶颈”。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速度慢;易于遭受自然灾害,生产风险大;农产品量大值低,市场销售风险大,利润率低。现阶段,虽然农业税取消后,政府对农民种粮、购买农机等实行直接补贴,但政府补贴金额不高,加上农资成本上升对农民生活改善非常有限。实际上,贫困群体就是陷入了投资资金匮乏与财富难以积累的恶性循环而难以脱贫。另外,贫困农民由于缺乏实物抵押担保难以取得银行和商业贷款,出现贫困农民融资困难。为此,国家需要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来解决农业种植、养殖业、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五)社会资本缺乏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资本基础薄弱。一是文化规范方面的落后。贫困农村形成的贫困文化是其贫困程度深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许多地区贫困农村,人们小农思想严重、听天由命的宿命观念、落后的传统习俗和行为规范等加剧了贫困的状况。二是网络关系方面社会资本的缺乏。贫困地区人们社会角色单一、社会相对封闭、社会互动少、难形成宽广和复杂的社会网络。由于社会关系网的欠缺而不能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所以人们从网络关系中获取的资源有限和收益少[6]。三是贫困地区群体依靠血缘、亲缘、地缘建立起的社会关系网络,规模相对小,社会成员由于利益发生冲突和矛盾,需要建立起以信任、互惠、合作为内在行为的社会关系。   (六)党和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实施中的问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10年中国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不仅要求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要求人们在教育、医疗健康、住房、饮用水等一系列生活质量指标上有明显的提高。   现阶段,公共政策实行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一,需要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药价贵、就医报销少、医院设施简陋、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差等问题。其二,需要改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现行农村低保金,扩大保障范围、使更多的贫困人口享受低保政策。另外,贫困地区需要不断健全农村社保制度。其三,需要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教育、医疗、低保、养老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9/30/9597704_0.shtml.   [2] 郭佩霞.论民族地区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的建构[J].贵州社会科学,2007,(12):79-82.   [3] 黄文平.贫困问题的经济学[J].上海经济研究,2005,(8).   [4] 汤夺先,张甜甜,王增武.农村残疾人发展困境论析[J].残疾人研究,2012,(3).   [5] 姜莹.贫困地区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研究——基于辽宁省建昌县的调查[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1:6.   [6] 刘凤鸣.中国农村社会资本与贫困代际传递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5.

本文来源:https://www.hy-hk.com/328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