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hk.com--大学生入党申请书】

第十二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校 内 初 赛

主办:校 团 委

承办:法政系团总支

电力系团总支

2010/3/24

第十二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参 赛 手 册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一项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国内著名大学和新闻单位联合发起并组织的全国性大型赛事,旨在全面展示我国高校教育成果,激发广大在校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国家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自1989年以来,大赛已成功地举办了十届,并逐步发展成为包括全国所有重点高校在内的1000多所内地高校,以及港澳台地区和新加坡等国20多所知名高校参加的科技盛会,影响力辐射至整个东南亚地区。

“挑战杯”是未来科技精英交流的舞台,为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先后有200万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参加此项赛事,每次有1500多个项目参与竞技,历届大赛期间科技成果转让金额均为数千万元,其中第六届大赛期间科技成果转让成交额突破1亿元人民币,在第七届大赛中重庆大学硕士生赵启胜等人发明的“可穿戴式计算机--Netdaily”签约后,获得的初期投资为1800万元人民币。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办至今,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在学术上有所作为的尖端人才,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与理想的现实途径。由于其在较高层次上展示了我国高校的育人成果,有效推动了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如今已成为高校学生课余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主导性活动;更因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领域的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而被冠以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界“奥林匹克”的美名。

我校十分重视“挑战杯”竞赛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积极参与了历届“挑战杯”竞赛,取得了优异成绩,如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有一件作品获得二等奖,四件作品获得三等奖,并且我校还获得了“高校优秀组织奖”荣誉称号。在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有一件作品获得二等奖,三件作品获得三等奖,在第十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共有三件作品获得三等奖,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再创辉煌:《一种新型烟气液湘脱汞吸收剂的研发》荣获一等奖,《构建灾后一线干部长效心理救助机制的研究》荣获二等奖,《实弹射击远程遥控标靶机器人》等3项作品荣获三等奖。在“挑战杯”世博专项竞赛中,《基于重复脉冲法的同步发电机转子匝间断路故障识别》荣获一等奖,《世博会楼宇冷热电联供系统微电网并网控制开关——智能断路器msb-01》荣获二等奖,《燃煤电站粉煤灰中汞的生物有效性研究》荣获三等奖。同时,华北电力大学被“挑战杯”竞赛组委会授予“校级优秀组织奖”荣誉称号,并取得下一届组委会成员单位资格。

为切实做好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参赛工作,积极开展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努力构建全面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大力营建优良的课外学术活动氛围,进一步培养和发掘出更多肯钻研的学生和有潜力的作品,现决定在校内组织初赛,初赛阶段将评选出校内特等奖、一、二、三等奖和成功参赛奖,被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将按程序参加2011年9月的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河北赛区选拔。

一、 组织机构:

华电“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领导小组

主 任:郝英杰

副主任:郭孝锋

委 员:校团委、科技处、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院及各院系相关领导

二、参赛对象:

申报项目作者必须是我校2011年7月1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

三、作品类别及说明:

(一)申报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不含文学、历史两个学科)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

(二)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作者限本专科生。

(三)科技发明制作类分成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

四、作品要求:

(一)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

(二)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

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者必须均为学生。

(三)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四)作品立项要体现大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点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五)作品要具有国内同类作品的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

(六)作品要具有创新性和特色。

(七)学生在作品立项申报过程中可以自己联系指导教师,但应符合挑战杯竞赛章程中的有关要求(如: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等)。

五、申报及评选办法:

(一)以院系为单位组织申报,各院系在2010年11月19日前将本院系所有申报立项作品的《立项申报表》一式两份(外加电子版)上交(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及论文项目申请材料交至法政系团总支,教八B204;自然科学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类交至电力系团总支。相关资料和表格可到校团委网页上下载)。

(二)2010年12月初大赛邀请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申报立项的作品进行评比,评选出一定数量的立项作品。

(三)2010年12月——2011年1月初, 各立项作品研究阶段。

(四)2011年1月初,校评审委员会对立项项目中期检查,检查项目进

展情况。

(五)2011年1月——3月,各立项项目继续研究。

(六)2011年4月,评审委员会将对立项作品进行校内评审,评选出校内特等奖、一、二、三等奖及成功参赛奖,并依照获奖作品积分评出院系团体奖。

(七)遴选优秀作品报送参加全国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评选。

六、时间安排(待定):

“挑战杯”立项申报: 2010年11月19日前 。

“挑战杯”立项评审: 2010年12月初。

“挑战杯”立项作品的研发: 2010年12月——2011年1月初。 “挑战杯”中期检查 2011年1月初。

“挑战杯”立项作品继续研发 2011年1月——3月

“挑战杯”校内评比 2011年4月

“挑战杯”校内评比优秀作品参加河北赛区选拔: 2011年5月。 “挑战杯”全国决赛 2011年9月。

“挑战杯”并非高不可攀,其关键是挑战自我。他考验的是你的勇气和灵感,只要你踏上征途,必会有所收获。探索过程可能漫长而艰苦,也可能经历坎坷和失败,当大功告成之时,你会欣喜地发现,除了成功之外,你更大的收获是发掘了自己更大的潜力,但即使失败了你也能吸取宝贵的科研经验。

让我们一起充满信心,迎接挑战!

附:1、《“挑战杯”竞赛章程》

2、《“挑战杯”立项选题的基本原则》

3、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挑战杯”特等奖、一等奖获奖名单

4、《“挑战杯”参赛获奖者感言》

5、“挑战杯”社科类参考题目

6、《“挑战杯”立项申请表》

附件一:

“挑战杯”竞赛章程

(2006年10月,第十届 “挑战杯”竞赛全国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 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 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四条 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第五条 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 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主办单位和承办

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一名主管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

第七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

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

2.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

3.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

4.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八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委会报告工作。秘书处设秘书长一名,由承办单位有关领导担任;设副秘书长若干名。

第九条 竞赛设立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的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非高校专家组成。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二名,评审委员若干名。

全国评审委员会经主办单位批准成立,有权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所规定的原则下,独立开展评审工作。

第十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职责如下:

1.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基础上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2.审看参赛作品及其演示,对作者进行问辩;

3.确定参赛作品获奖等次。

第十一条 竞赛设立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在全国组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时成立,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名、评审委员3名(根据被评判作品学科分布选定)、主办单位各1名代表、全国组织委员会高校委员中

抽签产生的10名代表组成。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担任。资格评判委员会会议由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负责召集。 第十二条 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职责如下:

1.授权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在预审开始至终审决赛结束前接受参赛学校和学生、评委、社会各界人士对参赛作品资格的质疑投诉;

2.在终审决赛结束前,如出现被质疑投诉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应召开会议,对被质疑投诉的参赛作品的作者及所属学校进行质询;

3.投票表决被质疑投诉作品是否具备参赛资格。

第十三条 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对质疑投诉者的姓名、单位予以保密。质疑投诉者需提供相关证据或明确的线索。资格评判委员会开会时,到会委员超过2/3方可进行表决;表决时实行回避制度;若参加表决委员中有2/3以上认为该作品不具备参赛资格,则评委会对该作品不予评审,其参赛得分随之取消。全国组委会秘书处不受理匿名质疑投诉。

终审决赛结束后,对作品的质疑投诉继续按本章程第三十三条执行。

第十四条 主办单位根据团体总分优先原则,确定上届竞赛总分前70名的学校为联合发起高校,并可根据终审决赛规模、地区平衡、学校类别及代表性、承办地区等因素作部分调整。

第十五条 各省(区、市)、各高校应举办与全国竞赛接轨的届次化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省(区、市)团委、科协、教育部门、学联联合设立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负责本省(区、市)竞赛的组织协调、参赛作品资格审查和作品初评等有关工作。

第三章 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

第十六条 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第十七条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第十八条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第十九条 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第二十条 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 第二十一条 每个学校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件,每人限报一件,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品总数的1/2,其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l件。参赛作品须经过本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和本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初步评定,方可上报全国组委会办公室。各省(区、市)选送全国竞赛的作品数额由主办单位统一确定。每所发起学校可直接报送3件作品(含在6件作品之中)参加全国竞赛。

第四章 展览、交流、转让

第二十二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推荐通过预审的一定比例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及全部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参加展览。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须有实物或模型参展。

第二十三条 全国组委会将在竞赛的终审决赛阶段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工作交流活动,并适时举办单项展示赛或邀请赛等丰富“挑战杯”竞赛的活动

第二十四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在终审决赛期间,举办成果转让活动;成果是否转让不作为作品评审获奖的依据。

第二十五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拥有组织转让获奖作品的优先权。成果产权及利益分配由学校和作者协商确定。

全国组织委员会可以结集出版竞赛获奖的作品及评委评语。

第五章 奖励

第二十六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各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报送的参赛作品进行预审,评出80%左右的参赛作品进入终审决赛。参赛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各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等次奖分别约占进入终审决赛各类作品总数的3%、8%、24%和65%。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获奖数与其进入终审决赛作品数成正比例。科技发明制作类中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

第二十七条 参加全国终审决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的,由全国组织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并视情况颁发相应的奖金。参加各省(区、市)预

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而又未进入全国竞赛的,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

第二十八条 竞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最高荣誉“挑战杯”为流动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若干,分别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二十一名的学校。累计三次捧得“挑战杯”的学校,可永久保存复制的“挑战杯”一座。

第二十九条 各等次奖计分方法如下:特等奖作品每件计100分,一等奖作品每件计7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计4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计20分,上报至全国组委会但未通过预审的作品每件计10分。如遇总积分相等,则以获特等奖的个数决定同一名次内的排序,以此类推至三等奖。

第三十条 竞赛设10个左右省级优秀组织奖和进入终审决赛高校数30%左右的高校优秀组织奖,奖励在竞赛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省份和高校。省级优秀组织奖由主办单位根据《优秀组织奖评选办法》评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高校优秀组织奖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参照《优秀组织奖评选办法》提名,主办单位确定后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

第三十一条 在符合竞赛宗旨、具有良好导向作用的前提下,可联合社会有关方面设立、评选专项奖。专项奖不计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竞赛联合发起高校应向全国组织委员会交纳规定数额的发起组织费。参加全国终审决赛的作品,作者所在学校应向全国组织委员会交纳规定数额的参赛费。发起组织费、参赛费主要用于竞赛的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经费的补充。

第三十三条 竞赛结束后,对获奖作品保留一个月的质疑投诉期。若收到投诉,竞赛领导小组将委托主办单位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经调查,如确认该作品资格不符者,取消该作品获得的奖励,重新计算作者所在学校团体总分及名次,取消该校、该省所获的优秀组织奖,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成员单位;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所在学校取消下届联合发起单位资格或参赛资格的处罚。

竞赛组委会保护投诉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四条 承办竞赛的高校应按当届组委会通过的申办办法,申请承办下一届竞赛活动;获得历届“挑战杯”和“优胜杯”的学校具有承办下届竞赛的优先权;当届组委会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产生下届承办单位。 第三十五条 竞赛承办单位有权以全国组织委员会名义寻求赞助。最高荣誉“挑战杯”不得用于寻求赞助。

第三十六条 www.tiaozhanbei.com为“挑战杯”竞赛专用网站,由主办单位和承办高校共同建设。

第三十七条 本章程自全国组织委员会审议通过之日起生效,由竞赛主办单位及全国组委会秘书处负责解释。

附件二:

A立项选题的基本原则

新颖性原则

? 必须具有新意,拿出来就让人眼睛一亮。如果一项研究工作还没开始的时候就知道做出

来也没什么新鲜东西,这样的工作不做也罢。

挑战性原则

? 必须和选题方向上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成果有一拚。如果你想达到的目标已经逊人一筹

了,做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实用性原则

必须研以致用。预期的研究成果必须有价值,或者是应用价值,或者是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由社会来决定其取向;学术价值由同时代的学术共同体关心的问题来决定其取向。

可行性原则

? 必须具有合适的难度,在可接受的人力投入、时间投入和资源投入下,在可接受的风险

程度上能够产出预期的成果。被学术共同体证明是超越时代的难题,作为选题时要慎重。

B什么是一个好的选题?

?看似无从下手,却从想不到的方向取得突破的选题是好选题。 ?从身边小事挖掘出大道理来的选题是好选题。

?通过严格的试验、探索、求证,体现某种人文关怀的选题是好选题。

C如何确定选题

1、预研:

确定选题一定要投入一定的时间、人力和资源做一些先期的工作,一般叫“课题调研”、“预研”、“软课题”、“原理性试验”。也就是说,“研究什么”这件事情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一般来说,要用差不多1/4-1/3的时间来研究“研究什么”也就是选题,剩余的时间才真正去研究那个“什么”。

2、预研的步骤

第一步:资料收集调研

一开始要对“我要做什么”有一个模糊的方向,然后沿着这个模糊的方向,要进行广泛的调研,搜集各种文献、专利和其他信息。一边了解一边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做?我能做什么?最后通过思考,顺藤摸瓜地再搜集进一步的资料,逐渐把方向清晰起来。 第二步:资料分析整理

对收集到的资料按时间、类目、引用关系、成果演进关系进行详细的分析整理,其中最重要的是成果演进关系。这时,你会发现你调研过的工作是有“结构”的,是被一些“线索”穿起来的。这些线索有些会分叉、有些会聚合,有些会中断。沿着这些线索你会来到若干个“前沿”,就是每条“线索”上最新最好的工作。

第三步:研究方案制订

这是一个出思路、出候选的过程,而不是选题决策的过程。可能要制订几套方案备选。 方案的组成部分

?研究目标 ?国内外现状综述 ?研究内容

?拟采取的技术路线 ?已有的工作基础

?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规划 ?研究进度规划 ?最终成果的形态

?可能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第四步:研究方案评估

?可以请一些有关的老师或专家一起就选题的几套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给不同的方案从

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

第五步:选题决策

?根据分析的结果,最终确定一个选题方案

附件三:

第十届“挑战杯”特等奖、一等奖获奖名单

华中科技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复旦大学

江苏大学 中山大学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复旦大学 北京大学 南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东南大学 同济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北京大学 东北大学 广州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东北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中国计量学院

多通道超声波无损检测系统 超高速开关磁阻电机

通用型分体式耐高温微型压力传感器研制及产业化 沟槽式微热管毛细芯高速旋压犁削复合成形技术 便携式宽带综合业务数字卫星通信地球站

古、中生代之交重大地质转折期有孔虫的灭绝过程

现代针灸铜人--经穴学学习及针刺安全性训练系统 “绿色环保”的DNA提取试剂盒制备方法——无创伤便捷的痕量及稀有DNA样品的新型硅胶提取法

家蚕重大病毒BmNPV orf35 基因的缺失和拯救

《中国南海赤魟尾刺中新型肿瘤抑制基因Ipl 的研究》

运用压电石英晶体传感器阵列快速定量尿液中4种微量蛋白的应用研究

废旧锂离子电池再资源化工艺及装置研发 金属布线的桌面加工技术

新型OLED蓝光材料的探索——新型稠环芳烃合成方法的开拓 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与中国转型期金融创新 毛乌素沙地南缘风沙滩区生态调查与研究

基于六县市调研的我国农户融资现状比较与改革研究 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村民掌中宝”

湖南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让生命不再留守——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影响的研究

诉讼之外的选择——大学生权利救济的进路分析

辽宁省高等教育顾客(学生)满意度指数模型研究及调查报告 城市治安综合治理的路径选择——广州火车站地区治安综合治理的经验及其启示

具有超机动竖直悬停性能的可自由起降飞行器 胸鳍推进式水下机器人

“御精灵”—垂直起降高速微型飞行器 新型电动越障爬楼轮椅

基于图形化编辑平台的炼钢-连铸动态智能调度系统 多功能助行机器人

超声强化光催化-无机膜分离集成反应器 微细电解线切割加工方法及系统 组合定位数据采集系统

便携式大口径多功能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易拉罐金属分离回收机 全自动鸡胚疫苗注射机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特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东南大学 四川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山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江南大学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东南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河北大学 辽宁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扬州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 吉首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天津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华侨大学 湖南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基于PXI总线的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仪 大直径高准确度在线测量系统 汽车正视显示系统

综合多业务矿井安全监测终端 宽带无线自组织网络

基于视频监控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融合的城市智能交通信息处理系统

中国象棋计算机博弈软件——“棋天大圣”

弦外之音”-新型音频信息隐形系统的研究及实现

基于USB 标准设备和无线传输技术的遥控无线视频转换终端 智能型联合救灾机器人 矿井救援监测系统

裸眼三维自由立体显示器

利用Statefinder方法检验ModifiedPolytropic Cardassian宇宙 土星千米波辐射源及磁层内磁力线弯曲 小口径望远镜的小行星巡天技术

HIV-1融合抑制多肽mNHRHPPs/mNHRnHPPs及基于mNHRHPPs的小分子融合抑制药物高通量筛选平台

21 世纪超级食品粘合剂—谷氨酰胺转胺酶的工业化生产 一种供者型造血嵌合体及其制备方法

多自由度力觉辅助远程康复训练机器人 组织工程气管

部分鞘翅目昆虫触角感器显微特征比较形态学与进化研究 分子动力学方法对Cystatin蛋白的研究

中国松嫩草原三种重要耐盐碱牧草--短芒野大麦、芦苇和羊草天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子生态学研究

稳定携带H5亚型禽流感病毒DNA疫苗减毒沙门氏菌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

氮素胁迫下水稻化感抑草能力增强的机理分析

新城疫病毒广西分离株Guangxi9是来自疫苗的天然重组株 烟青虫人工饲料的研制及受精卵冷藏的研究 张家界植物游

充气式外太空超大口径太阳能聚光集能系统 高品质DSD酸及其钠盐的制备方法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和空心球的制备方法 高效自流式家庭生活污水净化槽的开发 稀土纳米多波段转光粉及转光农膜 高纯度二氧化氯制备先进技术

利用菲涅尔透镜进行太阳能聚光发电系统装置的研发 陶瓷新法制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原位合成碳纳米管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多氧钼酸盐催化过氧化氢氧化苯甲醇制备苯甲醛

从一种新的思路合成首例由纯无机物构筑的三维手性多酸化合物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湖南大学 碳纳米管泡沫体及其复合材料

湖南农业大学 微生物与蜈蚣草互作对砷污染土壤修复作用的研究

清华大学 首都大学生对于“八荣八耻”价值观认知和评价的调查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 我国应该推迟退休年龄吗? ——最优退休年龄的福利分析

南昌大学 农业产业化组织载体的缺失与构建——江西省信丰县果业协会调研报告

湖南商学院 常宁水口山矿产资源枯竭后产业转型战略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 在“公交优先”原则下构建我国城市公交评价体系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农户收入增长与就业决策:一个新的动态解释——基于湖北农户调查的实证研究

北京科技大学 京杭大运河现状、保护及申遗政策调查报告 南开大学 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新农村建设:阜阳模式研究 山西大学 新农村建设中的宗教现象透视

东南大学 立足地区实际,协调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平衡——基于江苏省昆山、海门、铜山三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研究

厦门大学 低价中标与廉政建设——《厦门市建设工程经评审最低投标价中标》政策腐败治理效果评估

山东大学 城市农民工就业歧视探究——一个过程的视角

河南工业大学 谁来领跑新农村? ——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政策考量 武汉大学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滇藏边境聚落可持续发展调查研究

桂林工学院 中国民间组织的生存发展状况研究——以C市“反扒同盟”为例 西南民族大学 城市化进程下“黑车”现状调查分析——关于四川省双流县寺圣社区“黑车”市场的调查报告

中南大学 一项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民心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偏远地区实施情况的调查

云南大学 村民自治视野下边远地区农村白族妇女的政治参与研究——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诺邓村为例

南京师范大学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保障研究—来自苏南地区的调研报告 河北工程大学 “感恩父母 点亮亲情”——关于大学生感恩亲情缺失的调查报告 四川大学 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失败的原因调查与对策研究——基于四川大学最近十年的实例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 走向成长,走向和谐——我国东中西部普通高中学生成长需要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 和谐共治理念下地方行业协会的职能扩展——对上海203家行业协会的实证研究

苏州大学 为流动人口孕产妇撑起生命保护伞――苏州市流动人口分娩定点限价政策调查报告

河南中医学院 中药安全性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中南大学

“长株潭”地区农村五保户养老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报告-----公共服务和政府责任的视角

第九届“挑战杯”特等奖、一等奖获奖名单

学校 作品名称 第一作者 获奖等级

北京大学 专业市场主导下的地方产业集群研究 刘增 特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一等奖

北京大学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新动向 沈旭 一等奖

北京大学 对微波和光诱导的Staudinger反应的立体化学过程研究 梁勇 一等奖

北京大学 字幕自动加配解决方案及其系统实现 黄松芳 一等奖

清华大学 FlyFire电子系统设计平台 王晓峰 一等奖

中国人民大学 自费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成本收益分析 赵瑜 特等奖

中国人民大学 言与心的解读 段希 一等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高临场感大屏幕立体视觉成像系统 刁为民 一等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折叠投放微小型无人驾驶验证机 冷佳桢 一等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全变掠翼布局验证机 俞彬彬 二等奖

北京理工大学 低可探测性单兵无人侦察机 杨铭 一等奖

北京理工大学 新体制干涉成像光谱仪 崔德琪 一等奖

中国政法大学 法律离中国的农民有多远? 王国骞 特等奖

首都师范大学 利用基因重组大肠杆菌技术制取燃料乙醇 李学凤 一等奖

天津大学 用于钢液终脱氧与合金化的微碳铝铁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代腾飞 一等奖

天津大学 DSD酸生产废水的处理及资源化工艺 李国柱 一等奖

南开大学 智能化仿生催化材料 赵燕楠 一等奖

南开大学 基于自旋系统的量子信息传输 石弢 一等奖

河北大学 纳米中孔整体分离介质的制备、表征及其应用 李煦 一等奖

华北电力大学 国家助学贷款及偿还机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王玉璋 二等奖

华北电力大学 介观电路量子效应的研究 邹国平 三等奖

华北电力大学 基于NIC的无功补偿装置 曹玲玲 三等奖

华北电力大学 基于DSP的发电机转子匝间短路故障的气隙线圈探测法 朱曙光 三等奖 山西大学 谁动了民主的奶酪 魏娟玲 特等奖

山西大学 一种检测尿液中无机磷的方法及其试剂盒 阴彩霞 一等奖

内蒙古大学 蒙古族聚居地区的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萨其荣桂 一等奖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白云塔拉民族文化定位及景观规划基于城市草原文化,生态经济和谐发展的研究 邬改利 一等奖

大连理工大学 关于意见传播的社会物理学模型 孙琪 一等奖

大连理工大学 棱镜分光红外比色测温系统 郭文楠 特等奖

东北大学 基于映射式决策系统的新型足球机器人 姜长安 一等奖

沈阳大学 复合光合细菌大棚简易富集培养技术及其应用 廉大海 一等奖

吉林大学 FolinB近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C 张大海 一等奖

东北师范大学 单一铁源合成普鲁士蓝纳米立方体 吴兴隆 特等奖

北华大学 吊臂式高压输电线检测机器人 焦宏章 一等奖

复旦大学 对禁毒教育与宣传及吸毒者感觉寻求状况的研究 马燚娜 特等奖

复旦大学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钟宁桦 一等奖

复旦大学 世界上最小的电源—纳米电池 赵强 一等奖

复旦大学 资源植物马齿苋延缓衰老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凌晨 一等奖

复旦大学 面向移动平台的全光视频压缩、传输与绘制技术 毛燕东 一等奖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AVR单片机辅助盲人过马路的系统 傅正佳 一等奖

上海交通大学 反恐单兵电子装备 孙广跃 一等奖

华东师范大学 在断裂中追求新生 陈彦 一等奖

东华大学 “敬畏自然”之争辨析 史晓雷 一等奖

东华大学 新型植物染料的选择、制备与应用 张栗源 一等奖

上海电力学院 分时计价蓄冷节能电冰箱 周徐达 一等奖

南京大学 安徽百户农民秋收报告 李赫然 一等奖

南京大学 Kekulé和长程共振价键结构搜索的高效算法及应用 蔡斐 一等奖

南京大学 新型中央处理器用超低介电常数薄膜 袭锴 一等奖

东南大学 高性能海量存储数字荧光示波器 戴戈 特等奖

东南大学 手持式气象检测仪 彭韶华 一等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使用C++实现的类UNIX操作系统 张子谦 一等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超洁净领域驱动用新型磁悬浮薄片电机 王宇 一等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奇奇”新概念无人直升机 石钢 一等奖

中国药科大学 中药国际化问题的研究 林园园 一等奖

南京邮电大学 多智能体对抗系统的自主决策及其实现 马洁 一等奖

南京师范大学 城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研究 殷飞 一等奖

中国矿业大学 基于绝热氧化的煤自燃倾向性鉴定方法与装置 陆伟 一等奖

中国矿业大学 两足智能机器人 杨勇 特等奖

中国矿业大学 上运皮带输送机断带保护装置 李允旺 一等奖

扬州大学 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转基因水稻的构建与鉴定 崔一晨 一等奖

苏州大学 天然彩色家蚕丝的色素特性及利用方法研究 梁海丽 一等奖

苏州大学 鼠抗人OX40L单克隆抗体的应用研究 王勤 一等奖

苏州大学 宏诱导射流式厨房油烟抽排净化机 王锐 三等奖

苏州大学 高精度数字图像相关测量系统的研究 王琰蕾 二等奖

浙江大学 汽车gps的市场模型及其推广应用 高山 一等奖

浙江大学 智能调温自粘性纳米胶囊 顾红艳 一等奖

浙江大学 中枢神经系统线粒体BK通道的调控与在脑缺血保护中的作用 沈方 一等奖

浙江工业大学 S-四嗪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构效关系的研究 饶国武 一等奖

浙江理工大学 中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福建为例 余凤秀 一等奖 浙江林学院 杭州地区地被植物应用现状和开发前景 韩丽莹 一等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环丙胺甲基自由基开环反应的取代基效应 王毅敏 特等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通过em双轻子道探测R宇称破坏和超对称中微子信号 陈昭 一等奖 安徽大学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 王超 一等奖

安徽工业大学 “WJGE”3D网络游戏开发平台 王晋 一等奖

厦门大学 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模式选择与制度创新 王一峰 一等奖

福建农林大学 苏云金芽孢杆菌vip-3A基因的原核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刘舟 特等奖 山东大学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刑事司法中适用范围的限定 于佳佳 一等奖

济南大学 如此规范,急坏“的哥”“的姐” 张蕊 一等奖

山东理工大学 恐龙灭绝的可能分子机理-爬行动物特异氨基酸组成的启示 王光中 一等奖 华中科技大学 小型无人地面侦测平台 吴松 一等奖

华中农业大学 利用新形态标记保障超级杂交水稻应用的安全性 邓锋林 一等奖

华中师范大学 青年农民工的城市适应 符平 特等奖

中南大学 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问题 曹裕 一等奖

湖南大学 自组生长的硅纳米管——新型的硅纳米材料 陈扬文 特等奖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先驱体转化C/SiC复合材料高室压推力室 王松 特等奖

湖南师范大学 守望的童心 刘永刚 一等奖

湘潭大学 旋转电弧传感轮式移动机器人焊缝跟踪系统 袁灿 一等奖

吉首大学 吉首大学校园植物志 邓涛 一等奖

中山大学 大股东隧道挖掘与制衡力量 罗党论 一等奖

暨南大学 先行者 梁志坤 一等奖

华南理工大学 性别工资歧视的微观计量分析 范闽 一等奖

广州大学 广州三元里村历史文化保护及景观规划 吴志学 一等奖

深圳大学 蟑螂特异性变应原的基础及应用研究 李翀 特等奖

广东商学院 对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分析 赵伟 特等奖

广西工学院 “非正式”模式:一种研究城市流浪儿童救助与教育的新视野 朱秋香 一等奖 四川大学 成都市高新区失地农民现状调查与分析 张雅婕 一等奖

电子科技大学 限价指令市场中连续双向拍卖机制下的短期价格行为及交易量分析 刘波 特等奖 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Adhoc无线网络的新型骨干架构及其路由协议 余涛 一等奖

西南大学 萝芙木毛状根培养体系的建立与TIAs途径上关键酶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谌容 一等奖 西南大学 家蚕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mICAD的克隆、序列和功能分析及在精巢中特异表达的初步研究 王璞 一等奖

重庆邮电学院 同位素及试剂自动分装仪 郭兴隆 一等奖

第三军医大学 新型小直径工程血管研制 朱楚宏 特等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用于煤矿安全生产的网络化多参数气体监测系统 张宝 特等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枪支防盗防抢追踪系统 沈雪亮 一等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村干部工资标准研究 黄越慈 一等奖

西安理工大学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城市农民工 赵庚科 一等奖

石河子大学 3MD—12/20型宽幅折叠式棉花打顶机的研制 吕葩铽 一等奖

第八届全国“挑战杯”竞赛获奖作品名单

作品名称 学校 获奖等级

司法判决书中“双高”现象并存的另一种解释进路 北京大学 一等奖

贫困学生怎么上大学?——中国高校学生贷款运行机制案例分析及其国际比较 北京大学 一等奖 仿生飞翼布局飞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等奖

纳米光催化空气消毒净化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等奖

北京市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及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 清华大学 一等奖

人体生物智能传感及应用系统 清华大学 特等奖

高性能网络连接磁盘矩阵存储器RAID-M 清华大学 特等奖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团体创新模式分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一等奖 AISCR-1-100微机控制全自动智能除雪机器人 中国农业大学 一等奖

资本市场融资条件与产品市场竞争双重约束下的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 一等奖

危机干预实践:“非典”期间大学生心态变化过程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 特等奖

中国中学生压力与越轨行为相关性调查报告 中国政法大学 特等奖

北京市乞丐现状调查报告 北京城市学院 一等奖

分 子 信 息 存 储 材 料 南开大学 特等奖

桩基承台前方设挡土结构的大型码头结构 天津大学 一等奖

货币需求中的认知因素分析 山西财经大学 一等奖

468Q型电控四气门汽油机 太原理工大学 特等奖

基于元胞自动机和Penna模型的生态系统模拟模型 大连理工大学 一等奖

国有经济控制力及控制方式新探 吉林大学 一等奖

兽疫链球菌突变株产生的透明质酸的纯化及表征 吉林大学 一等奖

气动蠕动式缆索机器人 北华大学 一等奖

中药复方抗心律失常药物筛选平台的建立 哈尔滨医科大学 一等奖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的遗传学求证——汉族遗传结构初探 复旦大学 特等奖

计算机喷墨打印技术制备超薄电池 复旦大学 特等奖

手 晃 电 子 显 示 棒 复旦大学 一等奖

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对周边地价变动影响的实证分析 上海财经大学 一等奖

新型水葫芦打捞船 上海交通大学 一等奖

基于 InterPXA250的无线个人客户端的开发(wireless personal client) 上海交通大学 一等奖 轨道交通运输组织仿真系统开发 同济大学 一等奖

城市之桥—上海世博会人行过江“花”桥的结构概念设计 同济大学 一等奖

四轮独立驱动燃料电池微型汽车 同济大学 一等奖

通用手持概念仪器 东南大学 一等奖

无线移动信息终端平台 东南大学 特等奖

江苏省企业电子商务应用调查研究报告 东南大学 一等奖

一种新型的磁力吸盘 南京大学 一等奖

他们怎样生存——三峡移民迁前生存状况调查 南京大学 一等奖

微小型可控扑翼飞行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特等奖

绿色紧凑的冷冻式空气干燥机 南京工业大学(原南京化工

一等奖

鱼类旋涡射流推进理论及其应用 南京理工大学 一等奖

稀土有机配合物生态转光剂的制备 南京师范大学 一等奖

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对策研究——苏南、苏北若干典型乡镇机构改革的比较分析 南京师范大学 一等奖

基于动态路由控制的高性能IP宽带接入网关 南京邮电学院 一等奖

防治煤炭自燃的三相泡沫装置与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 特等奖

花生收获机 中国矿业大学 一等奖

仿生波动推进器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 一等奖

组织的镶嵌、链接和整合——中国轻纺城地方商会个案分析 绍兴文理学院 一等奖

神奇的电子画笔——虚拟画笔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浙江大学 特等奖

“诚信纳税”的经济学分析 浙江大学 特等奖

“AH-Assemble”汇编语言集成开发平台 浙江工业大学 一等奖

村委会选举中乡镇政府的角色转换——以浙江省昌镇村委会选举为个案 浙江师范大学 一等奖 σ键超共轭作用在丙烯旋转能垒中的重要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等奖

最小超对称标准模型下的R宇称破坏机制对CERNLHC上轻子对产生过程的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等奖

Bcl-rambo β的发现和功能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等奖

甘蔗近缘属植物斑茅的杂交利用与抗逆性评价 福建农林大学 一等奖

基于评价方法属性层次的组合评价研究 福州大学 一等奖

三维自然纹理的反求设计与制造 华侨大学 一等奖

从“三农”问题透视乡镇政权——以福建省枫亭镇和大济镇为例 厦门大学 一等奖

竹红菌甲素--一种新型抗生素的抑菌作用研究 山东理工大学 一等奖

大学生诚信缺失徂源及对策——转型期大学生信用行为分析 郑州工程学院 一等奖

论诚信的劣变与对教育理性的质问----关于当代大学生诚信状况的分析以及对当代教育的反思 湖北大学 一等奖

北京、武汉高校人才培养与学生素质状况调查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 一等奖

绿色铅酸蓄电池及其生产工艺 武汉大学 一等奖

水性聚酯树脂的合成及其涂料研制 武汉化工学院 一等奖

求解动态TSP问题的新型演化算法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等奖

新概念路标系统与无人驾驶汽车模型 国防科技大学 一等奖

厚膜电路式新概念节能型电热元件 国防科技大学 特等奖

RSY-1肉类水分快速测定仪 湖南大学 一等奖

入世过渡期: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的比较分析与路径选择 湖南大学 一等奖

传统文化与党风廉政建设 湖南师范大学 一等奖

走向权利时代的民工权益——来自深圳民工的调查 湖南师范大学 一等奖

三峡移民的文化差异与文化融合——以湖南岳阳地区新市、杨林两地三峡移民为样本分析的调查报告 中南大学 一等奖

基于等离子体聚合膜技术的压电免疫传感器的研究及其在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中的应用 中南大学 一等奖

岭南城市广场与公园热环境研究 广州大学 一等奖

新型高分子点阵发光显示屏 华南理工大学 一等奖

保安巡逻机器人 华南理工大学 特等奖

园艺植物自然分类系统及其汉拉英名称对照 华南农业大学 一等奖

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与银色产业开发 广东商学院 一等奖

通过分子复合实现聚乙烯醇的吹塑成膜 四川大学 一等奖

关于免除农业税费的探究 四川大学 特等奖

现代试井分析技术及软件系统 西南石油学院 一等奖

人造皮肤--烧伤病人移植用基因转染猪皮 第三军医大学 特等奖

以纳米金为报告系统的病原体快速检测基因芯片 第三军医大学 一等奖

抑制胆固醇合成对乳腺癌细胞离子跨膜流动、细胞骨架形成及细胞通讯功能影响的研究 第三军医大学 一等奖

生物大分子的分子建模与优化 重庆大学 特等奖

中国科普市场化运作模式探析 重庆大学 特等奖

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三农”问题——重庆市农村养老问题调查研究 重庆工学院 一等奖 微波加热技术在催化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云南师范大学 一等奖

环保型野生植物杀虫剂的研究 长安大学 一等奖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多种机械量测试系统 西安科技大学 一等奖

透平叶片型线设计及优化软件 西安交通大学 一等奖

金纳米棒状微粒的吸收光谱 西安交通大学 一等奖

江苏省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调查与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 特等奖

数字显微镜模拟目镜及病理远程诊断系统 宁夏大学 一等奖

新疆家蚕抗菌肽基因工程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新疆大学 一等奖

第九届“挑战杯”华北电力大学获奖名单

华北电力大学 国家助学贷款及偿还机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王玉璋 二等奖

华北电力大学 介观电路量子效应的研究 邹国平 三等奖

华北电力大学 基于NIC的无功补偿装置 曹玲玲 三等奖

华北电力大学 基于DSP的发电机转子匝间短路故障的气隙线圈探测法 朱曙光 三等奖

华北电力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第十届“挑战杯”华北电力大学获奖名单 综合型多功能理论力学实验系统 三等奖 智能越障机器人 三等奖 中国社会转型中农村“留守子女”生存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张北县公会镇为例 三等奖 第十届“挑战杯”华北电力大学获奖名单 一种新型烟气液湘脱汞吸收剂的研发 一等奖 构建灾后一线干部长效心理救助机制的研究 二等奖 实弹射击远程遥控标靶机器人 三等奖 火电厂电除尘器节能减排理论与技术方案的研究 三等奖 震后我国高校大学生灾难认知水平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

京津冀高校大学生为例 三等奖

附件四:

“挑战杯”参赛获奖者感言

感悟之一:宝剑锋从磨砺出

我虽然获得了最高奖项,但我并不认为自己的得奖是理所当然的。自己之所以能获奖,首先,我认为与积极实践是分不开的。学院领导和老师素来注重我们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关注社会,深入社会。因此,我用了一年的时间对老窑头事件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调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又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广泛查阅资料、咨询专家,完成了这份调查报告。专家点评评委会常务副主任奚广庆在点评我的作品时也说到:“理论要联系到实践,这正是魏娟玲的可贵之处,这样的个案调查深刻,对于我国政治学当前的研究都非常有益,实际的效果和影响都是深远的,而且选手也提出了自己的结论和解决方法,我打80分。”总之,我认为,我们大学生应当努力与社会实际相联系,与社会现状相一致,在实践中发现社会问题,并努力找出根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其次,我认为,只有坚持不懈,踏实钻研才能取得成功。无论是在文章写作过程中,还是决赛答辩时,我都要求自己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遇到任何困难都决不放弃,也许做不到完美无缺,但不会事后后悔遗憾。第三,我们应当自信努力。我始终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天才,即使有也需要通过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所以我们要充分相信自己,勇往直前,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魏娟玲,第九届全国“挑战杯”特等奖获得者,作品《谁动了民主的奶酪———关于山西省河津市老窑头村230万元竞选村官的调查报告》)

感悟之二:Everyone tries his best Everyone can succeed。

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参加这样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比赛。心想成绩并不重要,因为参与本身就是最大的收获。成功就是源于自然,不管是在参赛前,还是在比赛当中,我始终都是保持着一颗平常的心态,没有给自己以过分的要求,也没有制订什么具体的目标和计划,我所做的就是做好我自认为该做的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认为成功是自己遥不可及的,其实它并不遥远,机遇只垂青于青睐他的人,以一颗平常的心态,做好你应该做的事,成功就会慢慢地向你走来。( “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获得者 )

感悟之三:美丽的经历,美丽的享受

我们的论文凝聚了指导老师的心血,是老师智慧的结晶。我们更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到了许多课本中未学到的知识,更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有了这次尝试,对我们以后自己写毕业论文受益匪浅。文章的顺利完成本身是件值得庆贺的事。获奖是对这篇作品内容的肯定,也是对我们那里的回报。这是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 “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获得者)

感悟之四:勤奋+自信决定成功

我认为,成绩是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如果没有平常的积累,没有往日的勤奋,不管有怎样的目标都会与成功失之交臂。“挑战杯”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测试和考验,它更注重的是参赛者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那种成熟面对挑战的心态。这才是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这也是我参加本次挑战杯获得的最大收获。( “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获得者 ) 感悟之五:理论一定要联系实践

我能获奖,首先得益于老师的精心指导,同组成员的帮助,其次是自己的努力。“挑战杯”不是我们好多人想象的那样高深莫测,它是实实在在的。只要我们去做,不管得没得奖,我们都会从中收获。只有我们做了,我们才知道实际中的问题跟所学的内容相差很远,远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学习时我们取的是理想模型,而实际中我们必须考虑各种影响因素;至于怎样去克服它们,这就得靠实践所取得的经验,如果我们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而不去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就不能取得实践经验,也就很难做出一样东西。(“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获得者)

附件五: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

为引导参赛作品能够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积极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请有关专家拟定了这份参考题总目。这个总目,供学生选题、构思、调研参考。有些题目较大,可灵活掌握,分解细化。总的要求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新问题,总结概括新经验,以小见大,从实践上升为理论,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把握,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培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赛作品论文类每篇在8000字以内,调查报告类每篇在15000字以内。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已被采用者亦可申报参赛,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关鉴定材料。

一、哲学类

1.中国哲学的当代价值研究

2.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的典型调查

3.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观念嬗变的调查与分析

4.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与伦理道德研究

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先进文化问题研究

6.封建迷信在一些地方泛滥的表现及其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7.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的调查分析

8.当代青年个性化发展的调查与哲学思考

二、经济类

1.生态农业发展前景调查研究

2.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3.农家乐旅游项目发展状况调查

4.文化软实力与保定市产业群研究

5.发展保定休闲产业与乡村旅游问题研究

6.保定农村土地流转与使用效果问题研究

7.保定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运行效率问题研究

8.保定乡村债务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

9.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研究

10.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

11.社会大众食品消费安全意识调查

12.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研究

13.假日经济发展调查

14.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

15.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

16.债券市场发展与规范化研究

17.农民收入问题调查

18.民间投资问题调查

19.公共事业民营化的案例研究

20.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调查研究

21.名牌战略案例分析

22.大学生经济行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

2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发展经验和存在问题研究

24.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典型调查

25.扩大和培育内需的调查

26.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研究

27.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完善研究

28.城乡就业形势和扩大就业门路问题调查研究

29.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试行调查研究

30.民族品牌艰难演变过程的思考

三.法律类

1.中国公民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调查 2.高校开展法律援助的研究与实践 3.大学生创业有关法律研究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研究 5.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法治保障研究

6.城市建设征地和拆迁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研究 7.问责法律制度研究 8.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研究

9.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 10.完善减灾预警与应急机制法律问题研究 1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研究 12.知识产权法研究 13.信息安全法研究 14.电子商务法研究 15.政务公开制度研究 16.文化法制研究

17.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研究 19.公益诉讼

20.“三农”问题的有关法律研究

四.社会学类

1.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方法和途径的研究

2.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对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积极意义 3.大学生志愿精神缺失的研究和对策 4.新社会阶层调查研究

5.和谐社会建构的微观基础研究 6.和谐社会建构的利益协调问题研究

7.人文、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与定位

8.困难家庭学生就业情况调研 9.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10.我校毕业生择业就业意向的分析与对策 11.建立就业见习基地的战略研究

12.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意义 13.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14.农村生育观的变化趋向及原因分析 15.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 16.社会公益捐赠行为调查分析 17.养老方式变化趋势及原因调查分析 18.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研究 19.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20.城市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改变及其社会意义 21.大学生边缘人群的调查

22.大学生兼职期间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23.学习动力与自我管理的相关性研究 24.大学生义务支教的方法与模式的探讨与研究 25.关于农村初中生辍学的调查 26.大学形象支撑系统及定位比较研究 27.对大学生创办的兼职中介公司的调查报告 28.河北农村城市化发展状况调查 29.限塑令的执行情况及原因分析

30.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31.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

32.大学生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 33.社区服务问题研究

34.城市化过程中的新农村建设方向调查研究 35.高校周边“日租房”兴起原因的调查分析 36.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

37.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土地意识变迁的实证调研 38.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政策和社会救助工作研究 39.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问题探究 40.农民供养大学生对家庭影响的调查研究 41.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与功能变迁调查 42.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43.目前职业的社会声望研究 44.单位制度和社会归属感研究 45.家庭保姆问题调查 46.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

47.妇女地位及妇女问题调查研究

48.大众传播中表达的价值观对受众的影响调查 49.时尚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50.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研究 51.社会阶层视野下的城市家庭代沟问题研究 52.网络文学与网络传播研究 53.传媒“低俗化”问题研究

54.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与伦理道德的研究

五.教育类

1.高校后勤社会化调查分析 2.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青少年教育 3.当代大学生社团发展状况与趋势 4.当代大学生勤工俭学趋向情况调查

5.基于高等学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大学生创业环境调查研究 6.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路径的典型调查 7.大学生就业的营销性设计

8.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途径方式调查研究 9.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10.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作用

11.以创业拉动就业——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L2.当代大学生民族情感(爱国热情)的现状调查 13.家庭教育研究

14.保定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研究 15.高等学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1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17.以诚信意识为重点的大学生个人品德建设研究 18.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19.关注聋生出走及教育对策 20.初中生考试焦虑及相关分析 21.我国远程教育发展调查与研究 22.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调查 23.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改革调查研究 24.民办教育发展典型调查 25.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调查

26.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作用研究 27.地方综合性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研究 28.大学与城市软实力互动关系研究 29.独立学院路向何方

30.大学、政府和企业的三螺旋模式研究 31.开办家长心理学校的实证研究 32.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调研与思考

33.城乡差距视角下西部农村教育成本-收益的调查分析 36.留守儿童院舍服务与“心理失依” 37.扶助性岗位就业的职业前景 38.保定市郊区学前教育发展状况调研 39.大学生兼职权益调查报告

六、管理类

1.基层选举

2.基层法律服务 3.社区医疗服务

4.重大灾情预报、应急、救援体系研究 5.建立与完善社区服务体系研究 6.消费方式变化趋势与市场营销创新研究 7.推进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研究 8.农村流通中介组织研究

9.农业产业化中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10.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保护及发展研究 11.统筹城乡就业研究

12.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研究 13.创业主体及其培育机制研究 14.我国私营企业二次创业问题调查 15.中国家族企业问题调查研究 16.非法传销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17.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法制化、规范化调查研究 18.公共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调查与分析 19.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作用和行政改革研究 20.村民自治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1.医疗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2.我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与发展的策略研究 23.我国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探研

33.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机制创新研究

(注:选题时一定要再分解细化上述参考题)

附件六: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立项申报表

填 表 说 明

1、本表系学生在参加“挑战杯”立项申报时填写,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上交。

2、“项目类别”一栏中,在申报项目所属类别前把“□”符号涂黑。属于“科技发明制作类”中a或b类的在前面括号中划“∨”符号。

3、“申报人情况”一栏中,“班级”填写标准名称,如:“电气化0501、硕电力0801”。 4、“院(系)意见”填写申报人所在院(系)对申报人资格审核情况及是否同意申报挑战杯立项。

5、要求严格按照本表设计格式填写,不得随意更改。要求A4纸打印件一式两份。 6、如有其它需补充阐明的问题,可以在本表后附600字以内的“项目补充阐述”一式两份,A4纸打印件。要求言简意赅,数字及资料准确,客观详实。

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立 项 申 报 表

本文来源:https://www.hy-hk.com/331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