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hk.com--述职报告ppt】

一、文化与环境      《辞海》(1979年版)指出:“从广义来说,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文化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连续性的基础。”   既然文化是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就决定了人类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因为,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的结果。其实,人类文化的产生正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产物,人类文化是在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及改造的过程中发展和创造的。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考古学家L?H摩尔根,把人类文化的发展阶段分为: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高级野蛮社会――文明社会等7个阶段。每个文化阶段的标志是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改造密切相关的。在人类文化的低级蒙昧社会阶段,人类生活在他们原始的有限环境内,依靠水果和坚果为生。人类文化的中级蒙昧社会阶段始于鱼类食物和用火知识的获得。人类文化的高级蒙昧社会阶段始于弓箭的发明。人类文化的低级野蛮社会阶段以制陶术的发明或制陶业的流行为标志;而人类文化的中级野蛮社会阶段以东半球始于动物的饲养、西半球始于用灌溉法种植玉米等作物,以及使用土坯和石头从事建筑为标志;人类文化的高级野蛮社会阶段始于冶铁业。而文明社会始于标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按摩尔根划分的人类文化阶段及标志可以看出,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利用与改造同步的。在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中,产生和发展了文化。因此,在人类文化的进程中,无一不包括了自然环境的因素,也无不打上自然环境的烙印。   人类与环境应该是协同进化的。人类用文化来适应环境,也用文化来改造环境,环境在进化,从原始的自然环境进化到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复合环境。人类的社会生态适应也在进化,从而有了人类的文化演进。当然,如果某一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是与环境协同进化,就会导致生态危机、资源耗尽,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态危机――战争、疾病等。人类最后无法用文化适应新的环境,从而导致文化的退化和文明的衰亡。      二、文化与环境协调发展      人类宏大的文化体系是由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和科学文化三个层次组成的。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文化层次的文化作为其主流,并以此成为特定时代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自然文化阶段   自然文化是人类进入社会生活时创造的第一文化,在以后的发展中,自然文化又构成了全部文化发展的基础。人类在与大自然的严酷斗争中,为了生存发现了火的使用价值,发明了原始的石器工具,创造出原始的社会组织形态。为了繁衍后代,创造了最初的婚配形式和家庭观念。在人类文化的初期,世界各民族的祖先在自然文化上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这就是人与动植物的神秘的血缘关系的神话,原始形态的宗教――图腾。图腾文化产生于原始公社的早期,与狩猎和采集经济密切相关。凡是能够给人们提供衣、食、住、行的动物和植物,都在我们祖先的头脑中占据着头等重要的地位,成为当时的人类崇拜的偶像。当时的每一个氏族,都从当地动物群和植物群中创造出一个神奇的始祖和保护人――图腾。   考察人类的原始图腾文化可以看出,以圣牛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竟是如此之多,这当然与人类对农业的重视分不开。原始部落的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的人格化的神灵――图腾文化,正是早期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产物。随着人们思维能力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每―只野兽,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以及自然环境中所有自然现象――山、水、林、风、雨、雷,电的抽象形式的结果,于是山神、水神、树神、风神、雨神,雷神、闪电之神……每一种自然现象都获得了―个超自然的神的化身。可以说,人类的原始文化以自然文化为主要特点,是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摇篮,社会的有序化刚刚在自然环境的原始状态开始它的初始阶段,而当时有人居住的地域环境多属于气候、地形,水源状况较好的地区,人类还远远没有能力来造就人工环境,这就决定了人类尚处在原始自然文化阶段。      (二)民族文化阶段   随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人类居住的区域开始由地球的某些自然环境较为优越的地区进一步扩大,而人类居住地区的地理的、资源的、人种的自然环境差异日趋增大,随之而来的自然文化环境的差异也日趋增大,这种自然的及文化环境差异的产生、放大。导致了文化发展上随机的涨落,使人类社会从部落、部族向民族形态演进,奠定了民族文化的基石。由于民族文化的产生,出现了民族的语言、文字,而那些各民族引为自豪的文化伟人,一次次地把这种涨落放大.使民族文化渐趋成熟。例如,屈原的诞生促成楚辞的繁荣,莎士比亚的戏剧推动了西方文化的发展等。   自然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的涨落放大机制,形成的世界上风格各异、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人类文化史上的灿烂篇章。传统的民族文化无论从各民族创造的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上,都表现出其不同的与环境密切相关的特点。因为,各民族需要从当地的环境中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以解决衣、食、住、行等一系列需要。例如,由于各民族居住区域的自然环境不同,居住在荒野草甸的民族便以饲养牲畜为业,出现了以畜牧为基础的民族文化;散居在山地和盆地平原的民族,便烧荒开垦田地,种植五谷杂粮,出现了以耕作为基础的民族文化,分布在湖泊沿海一带的民族,以捕鱼捞虾和获取海产品为生,这样就自然形成了以渔业为基础的民族文化。   在地域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下,各民族在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在生活习惯、服饰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各有其特点,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和禁忌,都有自己历史悠久的文化。   环境对于人类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就是同一血缘关系和同一心理素质的民族,只因居住环境的改变,他们的文化也随之改变。自古以来,纵马驰骋在蓝天白云下的广袤草原上的蒙古族,过着游牧的生活。而在元朝时随蒙古都元帅阿喇帖木耳征战到云南的蒙古族,后来定居在云南通海风山脚下的杞麓湖畔,这里平畴沃野,背山面湖,气候湿润,他们便放弃畜牧而从事农业,因靠近盛产鱼虾的杞麓湖,他们又将骏马变为舟船,荡漾在杞麓湖上捕鱼捞虾。   在精神生活方面,环境影响人的心理,给生活于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思想、心理打上特有的印记。这些印记成为特定的民族心理意识特征,经过漫长的历史而积淀成特定的文化心理,具体表现为一种民族的心理意识、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

方式,这就是民族文化。因此,各民族的文化也无不打上自然环境的烙印。例如,如果把―些民族的传统建筑作一比较,就不难看出自然环境与文化的关系。   中国少数民族民居的房屋设计,也与当地的环境十分适应。例如,傣家竹楼充分利用当地的竹林资源,竹楼通风,凉快而又避湿;苗族、土家族等都有吊脚楼,即将房屋的一半用支柱撑在水面上或坡上,一半安在土坪上。这种建筑既适应山区平地少、地形地貌复杂的特征,又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在湖南一带土家族的吊脚楼还兼有避湿的功能,并且大大节约了建筑材料,充分利用了当地资源,形成天平地不平、占天不占地的建筑形式。内蒙古的蒙古包,也是对西北草原多风沙,昼夜温差大,特别是适应游牧生活的一种建筑形式,这种多层毡子建的蒙古包可以形成隔热的气层。随着季节和温度的改变,可以改变毡层的厚度并开窗以调节温度。      (三)科学文化阶段   科学和科学文化在民族文化时代就已经派生,甚至在自然文化时代就有了它的萌芽。科学文化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特化走向泛化的。   科学文化往往与自然文化、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例如,人类要穿衣服,这就产生了自然文化。在原始人类的自然文化中,当时,人类对穿衣的要求是很低的,兽皮、树叶、纹身等,都是这种自然文化的表现。以后,出现了纺纱、织布,这就是科学文化的反映。同时,各民族又有自己的特有的服装,如西装、裙子、马褂、长袍等。由于科学文化的发展,毛料、合成纤维、棉布,各式各样的服装,各民族的特点又争相融合,这既是科学文化又是民族文化。   在科学文化以巨大的步伐迈进的今天,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和科学文化的融合已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融合的结果使传统的民族文化一次次受到冲击,相反相成,异性吸引,对比强烈的民族文化更易在相互交流中融合。而交流和融合的结果,将产生更加绚丽多彩的先进的民族文化。   当今世界是经济、技术和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文化大变革的时代。今天科学文化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自然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速度。科学文化跨越时空,跨越疆界,跨越传统,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了新的挑战。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传统的中国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受到竞争机制的冲击,也受到中华民族内在的不甘落后、欲如东方巨龙腾飞的精神心理的冲击。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例如,强调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观,强调群体和谐、礼让团结等优秀传统)也强烈地冲击着西方文化。这种冲击、融合的结果,必将对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三、文化多样性和环境多样性      美国历史学家B?M?费根对文化的理解也是十分精辟的。他指出:“文化是我们适应所处的环境的重要手段。”这已经触及了文化的生态学内涵。人是生物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人类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即是人类文化。作为生物的人,人对环境的生物生态适应使人类产生了不同的人种,在体质形态及生理、生化等特征方面出现了差异的人群。作为社会的人,人以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自己创造的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实现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从而形成了由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和科学文化三个层次组成的宏大的文化体系。   人类文化是多样的,是对环境的一种社会生态适应的产物。因为,在人类生态学里,环境的概念既包括了多样化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了人类创造的多样化的文化环境。而人类对多样化的自然环境和多样化的文化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也必然是多样化的。这就是环境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并存的原因。   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是多样的。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一起,组成了庞大、复杂的生态体系。由于人类是地球上最广布的生物种,人与四大圈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四大圈层的相互配合形成的自然景观格局,以及人在地球景观格局上居住形成的人文景观格局,形成了人类人群生存的多样化的景观环境。这种多样体的景观环境,包括了地球景观的空间分异性和生物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及异质共生,生物地理群落的多样化与空间相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形成的景观地球化学多样性、人文景观多样性等诸多因素。因为,地球是由许多不同的生态系统相嵌起来的一个整体,它在空间上是由许多“不相关或不相似的组分”构成的系统,景观异质性是在许多基本生态过程和物理环境过程,在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共同作用的产物,包括了空间组成(即生态系统类型、数量及其面积比例)、空间构型(即各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斑块形状、斑块大小、景观对比度和景观连接度)、空间相关(即各生态系统的空间关联程度、空间速度、空间尺度等)。整个地球的景观格局又是各种不同的生态系统在水平及空间的三维结构中显示出来的环境与资源的相嵌的产物。在整个地球景观格局中,自然的干扰和人为的干扰不停地作用于原有的景观格局,而使景观格局发生变化和演替。同时,人类又通过文化在地球景观中创造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包括城市景观和农村景观,以及城市中的工业与交通的文化景观,作物种类不同的农业景观、土地利用形态不同的农业景观,以及各式各样人类文化活动的景观等。   人在多样化的景观环境中生活,也就出现了多样化的文化的社会生态适应,这就是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在全球形成了以民族文化为标志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蒙古是环境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最典型的地区之―。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内蒙古现有总人口为2376万,有蒙、汉、回、满、朝鲜、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40个民族。内蒙古地形多样,以高原为主,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1500米,地势较高,辽阔坦荡。有著名的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河套平原、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呼伦贝尔草原、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等;内蒙古有黄河、西辽河、嫩江、额尔古纳河、克鲁伦河、额济纳河、艾不盖河、塔布河、乌拉盖尔河等107条河流,还有1000多个大小湖泊。这些丰富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内蒙古多样化的民族文化。   文化的多样性还表现为,文化并不是简单地与生境相对应。同一生境下的若干民族,其文化又按各自的特殊路线演化,同一生境中的民族在资源的利用方式上趋于互相补充而不是剧烈竞争,往往又造成若干文化并存于相似的生境。同是居住在呼伦贝尔市的蒙古、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因长期生活的地域特点不同,主要生活在草原地带的民族形成了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文化;主要生活在森林地带的民族形成了以狩猎业为主的民族文化;而主要生活在乎原地带的民族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民族文化。这正是环境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关系的最好例证。正如同一生态环境中的不同生物,往往以不同方式来适应环境,并高度分化出多样化的营养、空间、生物关系、

行为生态位一样。各民族的文化生态位也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以使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趋于―种相对平衡。      四、绿色文化      (一)绿色文化;   绿色文化也称为生态文化,绿色文明也称之为生态文明。   绿色文化从狭义来讲,是人类适应环境而创造的一切以绿色植物为标志的文化,包括采集――狩猎文化、农业、林业、城市绿化,以及所有的植物科学等。随着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深入,环境意识的普及,绿色文化有了更加广博和深层次的内涵,绿色文化即人类与环境和谐共进,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它包括持续农业、持续林业和一切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绿色产业、生态工程、绿色企业,也包括有绿色象征意义的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环境美学、生态艺术、生态旅游,以及绿色运动、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等诸多方面。      (二)绿色文化的发展进程   绿色文化是人类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   1,原始绿色文化时期   在早期人类社会,人类创造的图腾文化――即对自然无限崇拜的文化,虽然有着极大的盲目性,是一种原始的宗教崇拜。但是,在这种古老文化中已经孕育了与自然结为血缘和手足关系的、朴素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伦理学的萌芽,反映了人类祖先对大自然的依恋和纯朴的感情。要知道,人类就是从绿色中走出来的。现在对图腾文化和“天人合一”古典哲学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2、古代绿色文化时期   人类创造的农业文化使地球上出现了一个个辉煌灿烂的古文明,由于古代人不可能像现代人这样认识环境与其支撑的文明之间的关系,古巴比伦文明、地中海的米诺斯文明、腓尼基文明、玛雅文明、撒哈拉文明……一个个随着人类早期农业对土地的不合理的利用和不合理的灌溉,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学的原因最终消亡了,那里原来充满绿色底蕴的土地变成了黄色的沙漠。而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古中华和古印度的文明发源地――黄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的环境也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如今成为最贫困的地区。虽然这两个文明没有完全消亡,但文明的中心已发生了迁移。   文明古国的绿色悲哀证明,文明必须靠环境来养育和支撑,当支撑某一文明的环境发生变迁,人类必须通过文化的进步和更新来适应新的环境。在源远流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传统的农业文化阶段已孕育了新的绿色文化的曙光,包括西欧的轮作制,中国传统农业中积累的精耕细作和养地技术,以及生态农业的萌芽,都成为绿色文化的新内容和现代持续农业的基础。   3、近代绿色文化时期   19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并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但是,随之而来的资源短缺、环境危机、生态破坏,是大自然对人类实施的“报复”,人类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绿色意识开始猛醒,而摆在当代人类面前的一系列日益严重的问题――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耗损、酸雨现象、森林资源大量毁灭、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使人类必须创造新的绿色文化来挽救支撑人类文明的环境,这种新文化就是广义的绿色文化。于是就有了1972年的人类第―个环境会议和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有了以美国生态学家莱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开始的世界生态保护运动;有了富裕和贫困的对话和世界性的各式各样的绿色环保组织;也就有了具有全球影响的绿色政治;也就有了较狭义的绿色文化,更先进的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有了众多的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绿色生态工程、绿色商标和绿色产品,有了绿色的、花园般的城市。而以绿色的生态意识、全球意识为代表的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环境教育、生态旅游和以绿色为主导的环境科学、生态科学也迅速发展。所有这些都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与大自然结为伙伴关系的绿色文化。      (三)狭义的绿色文化和广义的绿色文化之间的关系   绿色文化的发展过程也经历了由自然文化――民族文化――科学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和层次。在自然文化阶段,人类的古代先民们创造了图腾文化,并以绿色图腾――对植物的崇拜和以植物共生的动物崇拜作为文化的特征,这是人类创造的最早的绿色文化。该阶段,绿色文化在全世界出现惊人的―致性,是由于早期人类产生的环境相似。那时,由于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还处于较低级的阶段,其居住的环境多属于气候、地形、水源状况较好的地区。随着人口逐步增加及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能力、改造能力的增强,原来的采集――狩猎文化已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人们开始拓展生存环境的范围,人口发生迁徙,人类的生产方式也由采集――狩猎转向农业,畜牧业。这时人类社会由部族向民族形态演替,出现了风格各异、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但绿色文化仍处于狭义的绿色文化阶段,当绿色文化由狭义转向广义时,正是民族文化向科学文化的转化阶段。因为原有的文化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而被破坏的环境已不能支撑原有的文明。生态危机促使人类必须创造新的绿色文化来拯救自己的生存家园。这也正是文化的整合性。文化的整合是由向前发展的科学来整合的,而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所以,自然文化――民族文化――科学文化的三个阶段又可以看作文化的三个层次,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只是不断地向前、螺旋形地上升。这也就是狭义的绿色文化和广义的绿色文化之间的关系。      (四)建立人类新文明――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   由上可见,绿色文化也是包容在人类创造的全部文化中的。它是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并在人类庞大的文化体系中举足轻重,关系着人类的家园和人类的命运。因此,绿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人类必须学习、总结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历史是人类发展的镜子。研究绿色文化,就要对人类的整个文明史,对人类社会进行生态学透视,对已有的文化多样性进行辨析,从教训中总结人类论环境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与环境协同发展的经验,从而使人类社会在保护生物圈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地球家园的同时得以持续发展。   中国有的学者提出建立人类新文明――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的观点,并把农业文明称之为“黄色文明”,而把18世纪以来工:业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环境危机称之为“黑色文明”。因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意味着人类在一定程度上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社会发展,这种发展付出的代价是太惨重了。在自然界中,人类无论怎样推进自己的文明,都无法摆脱文明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文明的约束。自然环境的衰落,最终也将是人类文明的衰落。当今,“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个环境保护的绿色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这一浪潮冲击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预示着人类史上的一场“环境革命”即将来临。这场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通过它,人类将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摒弃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黄色文明”和“黑色文明”,而建立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文明。

本文来源:https://www.hy-hk.com/332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