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hk.com--个人简历范文】

  善是吉祥美好,善是自己与别人适当关系的实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百善孝为先演讲稿,快来看看吧!
 

  【百善孝为先演讲稿_范文1】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

  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带上笑容,带上祝愿,

  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

  多么熟悉的旋律,多么动人的歌曲。今天,我要谈的主题,就和这首歌曲有关——孝!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理念 ,孝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孝是一首动听的歌传诵至今,孝是我们每个人该有的最基本的美德。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就提出了“百善孝为先”的理念,孟子也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孝敬父母方面曾涌现过不少感天动地的故事。黄香温席,则是其中之一。

  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小孩,九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剩下体弱的父亲和他相依为命。他知道父亲养育自己的艰辛,就把自己的一片孝心全都献给父亲。夏天,天气炎热,黄香每天晚上都要先把父亲蚊帐里的蚊子驱走,再用扇子为父亲把床上的凉席扇凉,以使父亲安然入睡。冬天,天气寒冷,黄香每晚都要先上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褥焐热,以免父亲受凉。不仅如此,黄香在学业上还十分出色,当时就有“天下无双,江夏黄香”之说。

  当今社会,也不乏感人至深的孝子行为。

  2004年9月30日,上海中山医院做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手术:在深圳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山东汉子田世国在得知母亲患尿毒症后,偷偷跑到医院作了血样检查;配型成功后,瞒着母亲毅然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母亲。为了让母亲顺利完成手术,田世国还精心设计了一个“骗局”,老母亲至今都不知道捐肾的“大善人”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田世国是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他之所以入选“感动中国”人物,该活动组委会认为,亲人间通过捐肾延续病人生命的事例屡见不鲜,但绝大部分是父亲或母亲捐肾给年幼的子女,或是兄弟、姐妹间捐献身体器官。田世国捐肾时38岁,他的母亲已经68岁,像他这样晚辈捐肾给年迈的长辈,非常罕见,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孝敬长辈的优良传统。他用自己的故事解读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带给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

  还有一个故事:全国十佳孝子——当代孝子典范河南小伙张尚昀家境贫寒,考入长春税务学院不久,因母亲患重度脑部残疾生活陷入困顿。为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也为了能够继续照顾病重的母亲,他毅然决定把患病的母亲从农村老家背到长春“陪读”。白天背着母亲外出打工挣钱,为老母治病;晚上守着母亲挑灯夜读,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在六个学期中五次拿到奖学金.以笔试第一名的成绩,在数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被录用为河南省税务系统公务员。

  在张尚昀看来,为人子女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身体力行的义务;孝就是知恩感恩,就是报答父母的生养之恩,报答社会的培育之恩。

  是的,从古至今,孝的故事永不落幕,无论什么时候,孝都不会过时。在田世国、张尚昀的行为里,我们看到了中化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孝顺、孝心、孝道是对今天社会转型期人际间情感疏离的感召,小羊有跪母之义,乌鸦有反哺之恩,捐肾救母、背母求学,是何等大亲、大情、大义?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爱,他还能爱祖国吗?一个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更好的感恩他人,感恩社会。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我们审计人员也是一样,只有先做到了孝顺父母,才能更好的回报社会。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创出一番事业?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襟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是,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孔夫子有一次带着弟子来到齐国,途中看到一个人很伤心的哭泣.上前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个人叫丘吾子.他年轻时喜欢游学,可等他到处寻师拜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才发现父母都已经过世了.他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时间;而我再也见不到的,是我的父母.在双亲最需要我时,我不在他们身边尽孝,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为人子女,我还有什么颜面活在世上?”说完,他就投河自尽了。

  这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由来。当我们因为求学而离家在外,之后又因为工作,又或因为成家、养育子女、工作繁忙种种理由、等等借口,而无法抽空回家看望父母时,却忘了,父母已经一年比一年更加衰老了。

  似乎,人生总也有忙不完的事,在一推再推之后,能侍奉双亲的时间,也随之流逝。丘吾子的悲伤,谁能真正体会到呢?少年离家,可至年老回来时,一踏进家门,却再也见不到父母了!错过了奉养父母的机会,是人生多大的遗憾,逝去后,怎么能追的回来呢?

  在我们小的时候,需要父母的照顾才能长大;可当父母年老需要我们照顾时,我们能否也陪在他们身边,像当初他们照顾我们一样,帮他们穿衣,给他们盖被子,为他们剪指甲,挽着他们一起散步,陪他们说说话……

  时光易逝,在我们还有机会尽孝时,莫要再等待,丘吾子的遗憾警示我们:行孝不能等,趁双亲还在,常回家看看!

  【百善孝为先演讲稿_范文2】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我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业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道德伦理,体恤天下为人父母之心怀,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孝道贯穿始终,父母在世时要孝顺,亡故后亦不改变对父母的孝道,常思念父母的养育恩德,固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子女刚出生时父母日夜守护,任劳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后对父母要“晨昏定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体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无不是父母”。

  进入现代社会,我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本文来源:https://www.hy-hk.com/334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