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hk.com--个人简历范文】

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他不仅把中国从核威胁中解脱出来,而且他的智慧和才华,被美国人认为“不管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钱学森观后感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钱学森观后感范文

  从影片中,我不仅对科学家钱学森有了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钱学森生于1911年12月,逝于2009年10月,享年98岁。他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和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著名“两弹一星”元勋,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这部影片向我们讲述了钱学森跌宕起伏光辉灿烂的一生:解放前,他在美国求学,学业有成以后,本可以在国外过着富裕安逸的生活,但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当他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时,强烈的爱国之心驱使他一定要返回自己的祖国,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尽一份力。可是,因为当时钱学森已经是一位才学渊博的科学家,对航天科技有一定的研究成果,美国政府使用各种手段阻止钱学森回国,并把他关进监狱,他不怕敌人的毒打,拒绝财富的诱惑,在留居美国的科学界人士相救下,终获自由,但是仍然不准回国。从此,他就更加发奋的研究,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自己的祖国,把自已的研究成果带回祖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贡献。

  他四十四岁那年,在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历尽波折的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回国后,他对航天科技的研究更加争分夺秒孜孜以求,为祖国培养了许多科技人才。在他的带领下,通过全体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我国在1960年发谢了第一颗导弹“东风一号”,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弹合一”也顺利完成,那一刻起,中国人终于可以昂起头---我们是中国人,中国要强大!

  学习钱学森,还要学习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东风一号发射成功,东风二号却不幸发谢失败。当时,大家有些灰心丧气,钱学森却安慰战士说: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一个“东风二号”吗,今天它掉下来,明天咱就给它射上去!在钱学森的带领下,在全体科学家的积极努力下,我国航天科研事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迅速向科技强国迈进。

  看了这部电影,我的内心深受触动:钱学森一生都在把自己的爱国思想不断转化为爱国行动,不论顺境逆境矢志不渝,他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学习的楷模。他为祖国航天事业奉献一生的精神,令人震撼。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正在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技人”不畏艰险,奋发图强,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强大而奋勇拼搏,推动我们新一代的“航天人”向着更高的科技高峰努力攀登。

  钱学森观后感范文

  他,历经坎坷,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曾获得“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荣誉称号;他,便是我国导弹的奠基人——钱学森。

  钱学森早年留学美国,在美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和丰富的待遇,但是,他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他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不料,他的这一决定遭到了美国移民局的百般阻挠,因为他们看中了钱学森的能力,不愿意看到他为中国所用。为了留住他,美国甚至派间谍将他逮捕,关在牢房里。钱学森受尽折磨,然而,他没有屈服,他不断提出要求: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就这样,他与美国移民局坚持斗争了5年,最终,他还是登上了归国的轮船,含着幸福的泪花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钱学森很快地投入科研事业中,开始忘我的工作。每个项目他都亲力亲为,一丝不苟,容不得出半点差错。1960年11月,他带领着其他科研人员尝试导弹发射,结果屡试屡败,不少工作人员都灰心丧气,失望至极,而他却诙谐地说:“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西么?今天掉下来,明天我们把它给射上去!”在他与同事们的刻苦努力下,一年后,我国第一枚导弹试发成功。钱学森接着又承担起了研制火箭运载原子弹进行远程攻击的任务。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了两弹对接。1966年10月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在钱学森的眼里,发射的不仅仅是导弹,而是中国的尊严。钱学森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他具有精益求精,永求上进,开拓创新不断直前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方面都很落后,特别是国防现代化基础薄弱。为了我国国防力量的提升,为了证明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为了洗刷东亚病夫的称号,钱学森呕心沥血。这种情怀是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所应该学习的,我不禁想起周总理说的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难道我们读书人不应该有这样一种气魄和理想吗?如果问我看完影片后收获到了什么,那我一定无可置疑地回答:“志向,进取,钻研,拼搏,奉献,为了祖国!”

  最后,我用钱学森的一句名言来劝导同学更是对自己的一种勉励:“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有成果的!”

  钱学森观后感范文

  近日,电子所组织党员和团员观看了人物传记电影《钱学森》。影片生动再现了钱学森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观看电影前,我对于钱学森的了解只有“中国导弹之父”,看完电影后,各种感动、敬仰充满脑海,让我对这位世界闻名的科学家肃然起敬。

  钱学森1934年考取公费留学生,次年9月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之后留在加州理工学院工作。扎实的功底加上先进的科研条件,帮助他在自己的领域上获得重大成就。在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决然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环境,立志要为当时百废待兴的祖国做贡献。由于钱学森参与了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美国政府对这位科学巨匠的回国路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不惜对他进行迫害。电影中有一幕是他在移民局问话后不顾吵醒孩子锤钉受损家具的极端心态把钱老当时复杂的心情完全展现出来。1955年,在周恩来总理等领导人的不懈努力下,钱学森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祖国。

  回国后的钱学森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是一个全新的战场。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白手起家,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影片的开始与后面的接应的那一画面,也同样是卫星的发射成功,也同样是震撼人心的时刻,在所有人为之狂欢的时刻,却惟独他一人现出深邃的眼眸,在我看来,他是在为自己种的“苹果”感到欣慰。

  影片中不得不提到的还有钱学森与妻子蒋英的爱情。蒋英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富有音乐天分的女子,和钱学森互相支持,相濡以沫。特别是在钱学森在美国被困期间,蒋英所展现出的冷静和从容,以及回国后全力照顾家庭,无条件支持丈夫事业的责任和担当,都让我对这位夫人充满了尊敬。钱学森遗体告别会上,蒋英和他脸贴脸的一幕感动了许多人。这种爱是伟大的,是刻骨铭心的,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短短100分钟的电影带给我无限的思考。首先是通篇洋溢着的爱国主义情怀。钱学森立志用毕生所学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如今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身上仍然肩负着责任。作为一名党员,我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要为祖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其次是钱老渊博的学识和淡泊名利的心态。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所有的荣誉集于一身,却又被他抛之脑后。作为一名学生,特别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我更应该学习他严谨的科学态度,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报效祖国。最后钱学森说要把科学和艺术、音乐结合起来,这是他毕生的感悟,同时也鼓励我们要注重培养思维,提高品位,全面发展。

  曾经有这样一位英雄,在那个艰难的年代,在那个特殊的战场上,用自己的武器,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打下一个又一个漂亮的胜仗。他用那份固执和可贵的纯净,向世人展现了一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这就是钱学森。

本文来源:https://www.hy-hk.com/450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