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hk.com--实用资料】

  积极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活动课程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挖掘学生的个性特长并使其得到健康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查一查,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如教学《美丽的集邮册》时,课前结合“语文天地”中的“初显身手”组织学生开展集邮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对邮票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活动加深对祖国名胜古迹的了解,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如教学《宴子使楚》一课时,让一名学生扮演晏子,一人扮演楚王,两人扮演接待的人,然后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之中进行理解和体验,学生把故事演得栩栩如生,因此晏子的智慧和才智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表演,使学生真正地“活”起来,处于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思维不受压抑,而是处于“激活”状态;使获取的知识不只是学生头脑中的一种抽象的文字记忆,而是形成学生自身的一种能力、一种潜质。

  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学校开展的运动会、课本剧、讲故事比赛等等,可以让学生去说,去讲,去写。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轻松地进行。

  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虽然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只有短短两年的时间,但是我却深深的感受到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了,这时每位语文老师都需要仔细思索的,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设计好教学导语。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如何才能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导语呢?

  1、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

  3、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键要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严”不能放任自流。当然,“严”也不能严得过度,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会形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教育的生命线是教育质量,决定教育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教师、学生通过自己的教育技能、学习方式探究、交流对拥有的教育资源的认知、共鸣过程。它既是展示教师教学技能、业务学识的舞台,又是测评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成效的试场。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把每一节课当成演练场、竞技台,那教学功效就会日见其增,不可估量。现结合自身教育实践谈论如下:

  一、精心准备每一节课是教师必修的课题

  只有功在课前,才能利在课上。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注重的是持之以恒,从不懈怠。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是因为他一生都在准备一节课。所以同一课时内容每讲一次都会有新的思路,新的亮点,新的升华。成功的课堂教学决非灵感突现,而是经历咀嚼、煎熬之后的必然生成。可我们一部分教师的备课过程其实是对教参、教育资料的搬用堆砌,或者是凭借已有的思路稍加雕琢而已。所以形成的成品教案也就没有实际的利用价值。甚至个别教师课上所讲的环节内容和教案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不符。这也就使教案失去了它的应有之义。更有甚者,有些教师甚至连教案都没有 ,上课的成效也就可想而知了。百炼才能成钢,我们如对备课这一环节敷衍塞责、搪塞了事,那课堂上也就会必然出现满堂灌,照本宣科的现象。我们应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诠释得丰富通俗,这样学生也因明文懂意而避免了死记硬背。我们应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反复向他人求教,悉心借鉴他人成形的思路和经验,融人之长,补己之短。为课堂教学夯实每一处根基。虽牺牲了休息时间,但获取成功的喜悦却是值得品味不已的。

  二、科学设计教育环节是走向教育成功的必由之路。

  “教无定法,教必得法”。教无定法,因人教学风格不同而异,因人思维习惯不同而异,因教育情境生发不同而异。教必得法,讲求凡教必有合理的思路、科学的设计,它的前提必须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必须有利于创设情境,诱发人去思考,凸显人的个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本着这样的教育原则设计教育环节才具有科学性。教育环节的科学设计因师、因生、因文本、因教育环境而定,以最终完成三维目标为根本。教育环节的科学设计首先体现在教育情境的渲染营造上。只有渲染营造出了良好的教育情境,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感,开启学生思维,在寓教于乐中,才能让学生碰撞交流、产生共鸣。为此,教师进入课堂心中就应只有学生,思绪就应围绕课堂而运转。一切不愉悦的琐事决不能体现在表情、语言和动作上。进入课堂首先就应着力营造和谐、融洽、温馨的氛围,蹲下身子看学生,与学生平等协商、沟通、交流,只有拉近学生的心理感情距离,学生才能在宽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有感而发。而我们有的教师进入课堂神情严肃,语言生硬,教态呆板,眼神见不到慈祥之光,动则训斥挖苦,学生始终处于紧张之中,怀戒备防范之心,所以我们的课堂很难出现小手如林,活跃探究之境。营造教学情境绝不是放任不管,认生所为,坐姿、回答问题的方式等等都在规范之列。学生的不良习惯如不加以约束,只会让课堂教学实效大打折扣。疏于对学生的常规管理现象在科任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对学生的管理最佳方式应是爱而严、严而活、活而有序。营造课堂教学的理想之境应是在安排知识性、趣味性的双边活动中,声情并茂,有感而发,通过高声唱讲,低声慢吟诠释每一节的内涵情蕴,从而在熏陶感染中,敲响学生的琴弦,启迪学生的心智,诱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起伏共鸣中陶醉于收获的幸福里。从而最终让学生在获取知识中,培养能力,掌握方法,形成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点对语文学科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语文学科的多数篇章都涵盖着浓厚的情感,体现着写作者的爱憎,最适合教师渲染营造课堂教学氛围。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根据文本内容斟酌考虑课时导语、课时环节衔接语、课文内容的朗读训练等等。另外,教师授课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等,都能对学生感情的营造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实际上,我们的课堂教学却始终是叙述性的语调,平铺直叙,不存在着感情的酝酿、升华过程。为此,说普通话,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就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基本功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应敢于在课上尝试着进行朗读示范,我们更应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教育环节的科学设计体现在切入点的选择上。选准切入点,才能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分析、鉴赏文本内容,才能有效地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现课堂教学的和谐。切入点选择的前提是结合单元整体说明、课节预习提示把握准课时授课的重点、难点及三维目标,在此基础上,揣摩斟酌从哪入手能一脉相承科学设计教学环节,能更有效地放开手脚落实到能力训练、学法指导、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上。教育环节的科学设计体现在对教育资源的搜集和有效利用上 。现在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读文本材料----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课时问题在课本找答案----教师讲解总结后做练习。枯燥说教的背后彰显的是被动的、单一的灌输式的传授,忽略的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去运用现有的教育材料、案例去分析理解难懂的理论知识。更多的应考虑枯燥乏味的知识应用哪些事例、名言警句、典型案例、生活场景来诠释(选择的教育资源不应只是课本上的,还应广泛涉猎)。还应考虑选择的教育资源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在什么时机下去运用,怎样引领学生抓住资源中的关键语句用通俗准确的语言来诠释文本知识点等一些操作层面的方式、技巧。这样才能避免生硬说教中的模糊认知,既能培养学生搜集材料、筛选材料、分析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同时还显现出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灵活性。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要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以研究者的眼光去审视我们的教学过程、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学文本。这就需要我们以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渊博的学识、娴熟的教学技能为凭借。脚踏实地走稳每一步就会受益匪浅、获益颇多。

本文来源:https://www.hy-hk.com/461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