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hk.com--材料分析】

办好思政课,必须推动改革创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思政课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供大家参考。

  思政课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为全国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思政课是宣传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的主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效果一直备受诟病,究其原因,既有学生层面的原因,也有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还有课程教学的原因。笔者针对思政课建设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选取了160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影响思政课有效建设的原因,提出完善思政课建设的对策。

  1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层面

  学生上思政课的动机存在问题,学习的驱动力不强。在选取的160份调查问卷中,对设置思政课的态度上,37.5%的同学认为设置思政课非常必要,46.9%的同学认为设置思政课必要,也有3%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可见学生在表面上还是认可开设思政课的。但是,如果将思政课设为选修课的话,不知道会出现什么结果。学生学习思政课一方面是因为思政课是必修课,上级和学校有强制规定,另一方面是学生获取学分的需要。不可否认,一线思政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到课率和听课率,但是真正能够将思政课讲出彩、讲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去听的老师有多少?众所周知,思政课的到课率和听课率偏低是大部分高校的普遍现象,学生在求学阶段很难意识到思政课对其以后人生的影响,他们关注的只是思政?n和自己以后能否顺利毕业、能否找到好工作有没有关系。虽然学校这学期加强了教学学风检查,思政课的翻转校园出勤统计率大多都在98%以上,检查组反映的学生的听课秩序、状态基本都是良好以上,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临时的表象,并不会因此而改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动机。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让学生意识到思政课对其人生以后的影响,让学生主动去学思政课,我认为这是思政课建设的核心问题。

  1.2学校层面

  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且重视的方式不对。从学校层面来说,重视和支持思政课,必须从师资引进、硬件完善、课时保障、业务交流、经费支持等方面来保障思政课建设。但当前学校在思政课建设中存在如下问题。

  1.2.1思政课缺少专家名师,教师配备不足

  全国范围内的思政课的专家名师相比于其他专业较少,思政名师们上思政课的轰动效应不是一般教师所能比拟的。大部分高校自己所培养的思政课教师目前数量偏少,距教育部规定的思政课教师配备比例还有很大的差距,且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工作量太大,难以从时间上保障教师潜心于教学工作,难以保障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1.2.2硬件设施不完善,教师上课秩序受影响

  一方面,部分教室的硬件设施存在故障,影响教学的顺利开展,如有些教室话筒不响或回声太大,学生听不清楚,有些教室投影仪不清晰或上课时自动关闭等,学生管理员不及时开教室门、拿话筒等。另一方面,有些教室电脑还不能上网,在没有实现校园无线WIFI全覆盖的情况下,一些需要借助于网络的新的教学手段无法实施。

  1.2.3课时压缩过于严重,难以保障正常的授课质量

  压缩思政课课时,在很多高校普遍存在,学校对某些思政课理论课时的压缩幅度达到三分之一,甚至在有些学院被砍掉一大半,这样其实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部的要求,也很难保质保量完成授课内容。

  1.2.4思政课外出培训交流太少,好的经验学校上层难以知晓

  有关思政课的外出培训交流不是很多,不少教师也不乐意去外地参加培训学下,一方面可能是家庭的原因,但也有学校外出培训政策和培训经费的报销流程不合理等方面的原因。且为数不多的思政课外出培训,往往是思政课一线教师出去培训,没有学校党委或教务处的领导参加,有些学校有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上层难以知晓,或很难被上层所接受。

  1.2.5学校对思政课建设经费支持不足,教师往往有心无力

  相比于公办院校一年上百万或几十万的思政课建设经费,学校给思政课的建设经费实在太少,思政课的办公、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等方面都需要一定的经费。

  1.3具体教学层面

  1.3.1教育目标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偏差,思政课的实用性难以直接体现出来

  与专业课相比,思政课的性质决定了思政课在设置教育目时往往过于理想化,偏重教育目标的方向性,而缺乏对学生的实际指导性,过于强调思政课的社会目的,没有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感受不到学习思政课的实际意义,不少学生认为学习思政课没有必要,对将来找工作和未来的发展也没有直接的帮助。

  1.3.2教学内容偏重系统的理论政策,学生没有新鲜感,课堂缺乏生动性

  一方面,大学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大多是侧重系统的理论和原则,思政课教员要严格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实施教学,缺少一定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而有些思政课教员缺乏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个人魅力,难遇驾驭思政课,往往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另一方面,现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坚缺乏定的信仰,对党的重大理论政策不太关注,而党的理论知识在网络上的普及,也使得学生觉得教师的授课没有新鲜感,讲的知识要么学生早已知道,要么学生漠不关心。在160份调查问卷中,68%的同学认为思政课枯燥无味,还有20%的同学认为教师照本宣科。教师的授课难以触动学生的心灵,教学效果很难令人满意。

  1.3.3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参与度不够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更能提高教学效果,达到育人的目的。但当前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难以由学校或教师统一组织,一是经费问题、二是安全问题,教师不太愿意组织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对于思政课在学期开课之处所布置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其实完全靠学生的自觉,我们又没有具体的跟踪机制,几乎没有学生真正去做社会实践调查,学生所提交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基本都是在学期末从网上东拼西凑的文字材料。

  2完善思政课建设的对策

  2.1学生层面

  学生对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的提升,需要社会、政府、学校、教师等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特别是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负能量的事件,往往会直接影响思政课的威望,学生会认为老师教的和社会实际中的不一样,甚至互相矛盾,个别学生对社会事件的评述往往非常偏颇。另外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会走入工作和岗位,认为思政课学的好不好于找工作没有关系,从内心不太接受思政课,甚至认为上思政课是在浪费学生的青春。针对此问题,如何让学生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对其人生长远的影响,我认为学校能够做到的是聘请一些政府要员、学术大家、著名企业家等给学生开设讲座,这比我们教师上课更有说服力。

  2.2学校层面

  2.2.1对一线教师要“以人为本”

  教师是一件神圣的职业,教书本来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我们时刻强调教师要甘于奉献,要做“春蚕”、“蜡烛”,教师需要从心理上被尊重,需要获得职业荣誉感,但现代教育赋予教师太多使命,教师需要不遗余力地搞科研、评职称,还要发自内心地想把课上好。在大学里面,教师不应该是行政部门的管理对象,而应该是服务对象,但现实并非如此,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往往拍脑袋拍出很多约束一线教师的各种政策文件,也许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课比天大,一线教师时刻都得准备着被学校检查,不敢出任何差错,学校把出勤率、听课率等出现的问题都归责于任课教师,是对教师的苛责,教师可以说是提着脑袋上课,而且几乎没有任何的学术自由权。

  2.2.2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思政课

  2017年是教育部规定的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学校应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一是为思政课配备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最起码要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尽量引进一些专职教师,减少思政课教师的工作任务量。二是学校和各学院要保证思政课的正常上课时间,各学院也不得随意因开展活动、参加讲座等原因而随意占用思政课的正常上课时间。三是学校要鼓励思政课教师外出培训和学术交流,学校要制定有利于教师外出培训的机制,鼓励思政课教师参加校外教学培训和学术交流,思政课教师不能闭门造车,要提高思政?n教学实效性,必须走出去,学习其他院校特别是知名院校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四是学校对思政课建设要加大资金投入。思政课课程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除了要购置一些固定的、必备的教学资源之外,思政课的教学改革、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等都学校校内外各种团队的配合,学校应购置适合思政课教学的网络教学平台,逐步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线上”、“线下”混合互动,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

  2.3具体教学层面

  2.3.1教育目标要围绕学生实际

  任何对思政课教学的研究和改进,目的不仅仅在于引导学生完成政治、道德上的社会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探索人生意义和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脱离实际制定教育目标无疑是“水中月”、“镜中花”,思政课的教育目标在设置时不能想当然,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的大学生,就必须定于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思政课的教育目标才不会跑偏,才会有学生愿意学习思政课,因为他们会感到思政课接地气,学好思政课有助于自身的成长。

  2.3.2教育内容结合学生的现实

  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学生关注的问题我们必须了解,思政课要想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内容必须结合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不能是纯粹理论的说教灌输,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变化,特别是大学生的情感世界,结合大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授课,对学生多鼓励、多引导。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配之以幽默的授课语言和灵活的授课方式,确保思政课生动活泼。同时,还要有丰富的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切身参与,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减少思政课就是纯政治理论课的偏见。

  2.3.3运用“教、育结合”的教学方法

  还课堂给学生,这是思政课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必然要求,也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能动性和思政课的育人功能的重要保证,要彻底摆脱“教师教完,学生忘完”的尴尬局面。教师要积极探索并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还课堂于学生,翻转课堂授课模式,通过课前学生网上学习准备、课上发言、小班讨论、并结合大班授课等混合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实现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思政课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生理想信念淡薄,政治鉴别力不强;自律意识差,缺乏社会责任感;功利倾向突出,价值取向模糊;道德知行脱节,诚信缺失。高校应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营造良好的全员育人氛围,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人为本,大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问题;对策

  2009~2010年,河南科技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在全校开展问卷调查,重点了解当前形势下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98份,回收率为99.75%。

  一、参加问卷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

  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有研究生、本科生,涵盖理、工、农、医、文、法、经、管、历史、教育十大学科门类。男生占67.88%,女生占32.12%;研究生占12.5%,本科生占87.5%;大一学生占27.5%,毕业班学生占27.5%,二、三年级学生占45%;中共党员占36.5%,共青团员占60.63%,民主党派占0.63%,群众占2.24%;城镇学生占16%,农村学生占84%。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学生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成长起来的。他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也缺乏辨别能力,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1.理想淡薄,信念缺失,政治鉴别力不强

  不了解我国特殊的社会传统、文化特点、民族心理,不懂得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分析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部分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的重要原因。调查中,在对“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的态度中,“不同意”的占6.88%,“说不清”的占15.77%;在对“21世纪前二十年中国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态度中,“不同意”的占11.87%,“说不清”的占23.68%。这些数据反映出部分学生在政治理论、政治观念上混乱,政治信仰淡薄,对党的性质、宗旨、先进性等认识不清。

  2.自律意识差,缺乏社会责任感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自私、狭隘、冷漠,或者只强调自我价值,对不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事情无动于衷,缺乏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意识。

  在对待“在考虑利益问题时,首先应考虑国家和集体利益”的问题上,不同意的占6.13%;在对待“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上,不同意的占22.25%;在校园中“利用电脑和手机发布不健康、不负责任的信息”,赞成的占1.13%;对“长明灯、长流水”的现象视而不见的占0.63%;对“不按时缴学费、住宿费”表示赞成的占3.14%;对“上课迟到,上课期间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中“赞成”的占1.00%;对“考试作弊”的态度“赞成”的占3.00%。

  3.在人生追求上功利倾向突出,价值取向模糊

  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很多人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片面强调个人利益的实现,缺乏集体观念和奉献精神。

  调查显示,5.00%的学生并不认为“做人比做事、做学问更重要”,20.18%的学生认为“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性因素”,10.38%的学生并不认为“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最想说的一句话”中,有些学生主张为名为利,“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甚至个别学生认为为了个人利益可以损害他人利益。这些都反映出部分学生在价值观上的混乱和倾向于个人主义价值观。

  4.道德行为选择时有不当,知行不一

  道德知行关系脱节,道德标准难以衡量,道德困惑明显。在理论上认同的道德规范,不能从自己做起是学生道德知行脱节的一个突出表现。学生呼唤“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但不放弃有条件下的作弊、投机。调查发现,诚信缺失在高校成为普遍现象,如恶意拖欠学费、用虚假材料争取助学金和困难补助、考试作弊、剽窃论文、伪造个人简历等,这些行为给学校、社会和学生本人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5.全员育人氛围不浓

  目前,我校有些部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全员育人的氛围不浓,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还不够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调查中,“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一般”的占28.68%;“对自己的学习状况不太满意”的占24.78%;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上,认为“一般”的占43.26%。

  三、思考与对策

  调查发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要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结合前面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

  大学生思想道德层面存在的种种困惑和偏差,归结起来最根本的一点是由于他们对“特色理论”理解不够,对市场经济体制缺乏认识,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正确看待,以及自身对社会变化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因此,一定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要以思想品德课为基础,增开相关的选修课,丰富“两课”内容,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正面回答和帮助学生认识大学期间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2.努力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首先,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和良好的文化氛围建设,大力倡导“全员育人”理念。教师要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管理人员要把握育人导向,把严格日常管理与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其次,要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再次,要精心组织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最后,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作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一是通俗化。将德育工作由空泛说教变成力求理论联系实际的通俗讲解,尽可能做到既通俗易通、生动形象又言简意赅、娓娓动听。二是情理化。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达到灌输“道理”、增进感情、提高认识的目的。三是咨询化。要改变学生“被教育”的状态,将德育从普遍教育的层次推进到学生个体引导的层次。四是科学化。要运用现代传播工具和手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

  4.大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加强学生的“三观”教育,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人际关系教育,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多途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5.以人为本,明确“服务学生,共建和谐”总体要求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彰显学生主体地位。要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引导学生与服务学生结合起来;要按照“服务学生,共建和谐”的总体要求,掌握学生的实际困难,及时解决各种问题。

  6.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工作定位不明、职责不清、配备欠合理、流动机制不健全、管理机制不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队伍不稳定等问题,要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首先,要提高认识,明确定位,分清职责。其次,要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把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秀人才选聘到辅导员队伍中来。再次,要加强学习、培训,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最后,要切实解决好辅导员的出路,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

  思政课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导致思想政治课尴尬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对多元、多样、多变文化背景的挑战,思政课应在对学生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的同时,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

  关键词:思政课现状;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2一0124―02

  1思想政治课现状

  思想政治课从地位上说属于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课程设置;从效果上说又属于“教师备课教学很辛苦,领导同事不认可,学生心中无所谓,学习缺乏主动性”的课程。在很多人心目中,它是门可有可无,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种点缀,是一个再副不过的副课。总之,思政课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得不到实际重视,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2导致这种尴尬状态的原因

  2.1社会历史原因

  受左的路线特别是10年“文革”的影响,使人民对政治望而生畏,亦使学生觉得思政课不过是政府的传声筒、政治教化的工具,从而在心理上有了或多或少的逆反情绪。

  2.2现实市场经济的冲击

  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经济,随着市场经济观念日见深入人心,经济效益成为人们一切行为的目的取向。受利益的驱使,教育的功利思想也日益严重,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一些学生惟“用”是学,认为在校期间学习一些技术即可。对政治教育和政治信仰越来越淡漠,甚至有人说,只要能赚钱,管他什么信仰、管他什么“马列不马列”。这种思想的产生及蔓延使得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讲得好听一听,讲不好无所谓。

  2.3思政课本身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敏捷、自我意识强、善于表现,有很多和时代相符合的新观念和行为,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则表现为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开放意识,喜欢提出自己的一些问题和看法。而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记条条、背答案的填鸭式教学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是说教气息过重,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参与性差,从而增加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厌烦情绪。

  在信息时代,生活离不开计算机,学生更离不开计算机,他们喜欢使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而传统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一快黑板”的教学方法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厌烦情绪。

  2.4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加大了思政课教学的难度

  大学生思想活跃,关注社会,他们普遍关注和提出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在本质上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遇到的某些困难和问题的反映,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制约和影响着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和接受。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互联网传播的数字化、大众化、媒体化趋势更加凸显,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加大了思政课教学的难度。这种难度来自3方面的挑战:一是西方国家凭借经济和科技优势,利用各种手段和渠道特别是互联网,大肆宣传其思想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使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接受形成巨大冲击,导致信仰危机和价值观迷失。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引发了全社会重大利益的调整,特别是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严峻形势,给大学生思想观念、心理情感带来许多冲突和矛盾,以致在许多问题上是非观念模糊,他们一方面对某些不正之风表示不满,一方面又在搞不正之风。三是信息时代各种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传播,使不少大学生丧失了对真、善、美、丑应有的道德判断力,甚至失去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与期望,把社会责任抛到脑后,对一切漠然视之。

  高校学生年龄一般在18~22岁之间,人生观尚未定型,可塑性强、富有活力。对生活和社会较为敏感,易激动;对事物的分析能力不足,易于盲从。思政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帮助教学对象自觉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应对多元、多样、多变文化背景挑战的对策

  3.1提高政治素质。以人为本,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

  思政课教师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另一方面要敢于正视社会的矛盾和弊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作出正确的解答。思政课教学担负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重任,因而思政课教师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应有更深刻的认识,在教学中做到:传播科学理论不带杂音,宣传党的政策不走调变味,解答各种现实问题不掺和个人消极情绪,真正做到用科学的道理教育学生、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思想健康、理论成熟、信仰坚定,有远大理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堂讲授中只讲美不讲丑、只歌颂不批评,或只看黑暗、丑的一面,大加批评来博取学生的共鸣和好感。二者均不可取。

  3.2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3.2.1课堂和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以完成认知目标为目的,较少考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了单纯对知识机械记忆的活动;成了只会读死书的“读书人”,而不是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因此,思政课必须改革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灵活运用课堂课外相结合和校内校外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突破现存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学,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努力探索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达到潜移默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3.2.2课堂教学与影像教学相结合,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有机地结合于一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恰当得运用影像教学。不仅课堂气氛活跃,更重要的在于能充分调动学生手、服、耳、脑多种器官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的信息、直观的画面,形象、生动地向学生传递中优化感知刺激、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具有传统思政课教学方式中“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3.3增强思政课教师实践的教学能力

  多元、多样、多变的文化背景对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敬业精神、课堂教学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用丰富的学识教育学生,以崇高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思政课的特殊性质和重要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师需正确把握形势和认识国情,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成天关在书房里、校园里,缺乏社会实践,对世情、国情、社情不了解,而在新形势下是不足以承担思政课教育教学任务的。思政课教师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围绕目标“走出去”。分类考察。围绕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坚定职业理想;围绕感受建设伟大成就。坚定改革信念;围绕领略祖国大好河山,坚定爱国信念;走出国门,了解世情,坚定社会主义道路。思政课教师直接深入到最丰富、最生动的社会生活中了解世情、国情和社情,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教学素材、增强了素质,授课时将自己考察中的切身体验和感受渗透到讲课过程中,使得课堂讲授效果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本文来源:https://www.hy-hk.com/543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