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hk.com--社区述职报告】

   社区工作者,是指经过一定的选拔或公开招考程序,被各街道(镇)或社区的两委一站(党委党组织、居委会、社区服务站)选用的人员。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一、社区工作者队伍现状

  身份和来源。全市(区)共有个街道个社区,社区工作者共人,主要包括通过选举担任社区“两委”成员且在社区坐班的居民干部人;

   全省统一招录的社区专职工作者人(含担任社区“两委”成员人);

   有关部门招聘并下派到社区工作的劳动协管员、计生协管员、民政事务助理、残疾人专干、养老照护员等各类协管员人;

   还有个别街道、社区根据工作需要聘用的临时人员名。

  ‚年龄和学历。社区“两委”成员多数是社区居民和离退休、下岗职工,年龄偏大,学历偏低,45岁以下人占%,45岁以上人占%,其中55岁以上人占%;

   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占%;

   大专人占%;

   本科以上人占%。社区专职工作者,35岁以下占到%,本科以上学历占%。各类协管员普遍学历较低,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占%。

  ƒ专业资格和从业年限。目前,社区“两委”成员中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人占%;

   社区专职工作者中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人占%,其中助理社会工作师名,社会工作师名;

   各类协管员中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人占%。社区“两委”成员普遍任职时间较长,社区专职工作者3—5年居多,各类协管员5—10年居多。

  ④补贴待遇。社区专职工作者报酬待遇按大专、本科、研究生每月分别为2500元、2800元、3300元,担任社区正职、副职、委员的,分别每月再增加1100元、800元、600元。居民被依法选举为社区“两委”成员的,担任社区正职每月元、副职元、委员元;

   已享受退休待遇,仍在社区担任职务的“两委”成员,正职元、副职元、委员元。各类协管员及公益性岗位每月补贴1000—2800多元不等。

  注:其他未列举出的现状,如在本地区比较突出,可单独列出。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不断健全完善选、育、管、激全链条工作机制,着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素质过硬、作风优良、为民服务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一)创新选聘方式,注入源头活水。坚持从基层选拔一批、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从上级组织选派一批,不断拓宽进人渠道。一是把群众公认的干部选出来。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考准察清人选的政治素质。明确“五选八不选”要求,采取“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方式,将一批信念坚定、作风务实,善做群众工作,有能力、有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党员群众充实到社区“两委”班子中,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二是把高素质专业化的优秀人才聘到位。跳出“社区干部在社区选”的局限,按照每个社区5—9名的标准制定社区专职工作者配备规划,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用,持续为社区工作者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一大批“80后”“90后”大学生进入社区工作者队伍,成为社区治理、服务群众的骨干力量。三是把机关业务骨干派下去。建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社区任职、新录用公务员到社区锻炼制度,先后从县区、镇街后备干部中选派名年轻优秀党员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或“第一书记”。

  (二)强化教育培训,提升素质能力。一是全员轮训。将社区工作者纳入全市干部人才培训规划,健全市级示范培训、县区重点培训、镇街全员培训机制,每年对社区工作者进行一次集中轮训。2018年以来,各县区、镇街共开展各类培训多场次,培训干部余人次。二是专业培训。制定年度初任培训、专业培训、进修培训计划,出台鼓励支持社区工作者参加专业资格考试的政策,引导社区工作者参加各种职业资格和学历教育考试。目前,全市拥有社会工作职业资格人员比例由2012年的%提高到目前的%。三是跟踪培养。建立社区干部联片包户制度,设立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工作室,县区、镇街领导班子成员与社区工作者开展“一帮一”“一带多”联系帮扶,先后选派多名有发展潜力的社区工作者到先进社区跟班学习,为社区培养储备后备力量。

  (三)打通晋升渠道,拓展发展空间。打破社区工作者晋升“天花板”,按照30%左右的比例,推动社区专职工作者通过依法选举进入社区“两委”班子。加大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培养发展党员力度,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社区工作者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每年表彰和奖励一批工作成绩突出、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探索“社区干部—社区专职工作者—社区党组织书记—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镇街党政班子副职”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三项机制向基层延伸,加大从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中招录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力度,让社区工作者干事有奔头、晋升有空间。目前,全市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因业绩突出进入到镇街领导岗位,名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社区专职工作者进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

  (四)落实待遇保障,激发队伍活力。一是提高薪酬待遇。大幅度提高社区工作者报酬待遇,目前,全市社区“两委”成员补贴平均达到元,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平均达到元以上。(加五险一金办理情况)二是强化正向激励。加大对优秀社区工作者表彰鼓励力度,优先推荐为“两代表一委员”,不断提高政治待遇,切实增强职业荣誉感。2012年以来,全市名社区工作者被推荐表彰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三是注重关爱激励。建立街(镇)领导班子成员与社区工作者定期谈心谈话制度,及时了解思想状况,协调解决工作生活实际问题。严格落实定期体检、带薪休假、节日慰问等制度,用真情、真心关爱社区工作者。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选聘不规范,多头管理统筹难。目前,社区工作者主要由城市居民、企业退休人员、下岗职工、大学生等各类人群组成,这些人员进入渠道不同,有的通过依法选举产生,有的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进入,有的由有关部门招聘安排在社区工作,有的从镇街机关下派,他们分别隶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而且来源不同,工资发放渠道和标准也不尽相同。特别是人社、老龄等部门下派的各类协管员,实行条条管理考核,对社区整体工作参与不积极、不主动,致使一些社区力量分散,人力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二)能力不适应,专业化水平较低。随着城市管理重心不断下移和居民群众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社区承担着许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功能,迫切要求社区工作者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目前,社区工作者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下和45岁以上两个年龄段,前者主要是近年来招聘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后者主要是社区居民和企业退休、下岗职工,年龄断层比较严重,%的社区工作者未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年龄偏大的社区“两委”成员工作经验丰富,但知识储备、专业技能欠缺,面对工作的新要求往往力不从心。年轻的社区专职工作者普遍学历较高,但社区工作经验不足,处理问题不够稳妥,不善于做群众工作,缺乏多样化的专业能力,在提供精准服务、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经常有畏难情绪、挫折感和无力感。

  (三)保障不到位,内生动力不足。虽然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社区工作者报酬待遇有了较大提升,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社区工作者承担的职责与任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调研中,79.6%的人认为目前最大的困难是工资收入低,86.1%的人认为薪资和目前的工作极不匹配;

   一些老同志认为,自己工作时间久、贡献大,但待遇却比年轻人低;

   一些协管员认为,自己与社区专职工作者同在一个岗位工作,但同工不同酬,待遇差别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晋升不通畅,职业荣誉感归属感不强。社区“两委”正职、副职等职务非常有限,社区工作者缺乏晋升机会,近三年全市社区专职工作者当选社区“两委”正职的人,副职人,分别占社区专职工作者总数的%和%。调研中,社区工作者认为发展前途小的占54.1%,社会地位低的占56.62%;

   对自己未来愿意扎根社区、继续为民服务的仅占44.39%。社区工作者发展前景不明朗,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不强,造成社区工作队伍不太稳定,近三年全市共流失人,占社区工作者总数近%。

  四、意见建议

  (一)强化社区工作者员额化管理,做到队伍有保障。按照总量监管、控超补缺、动态调整的原则,在社区工作者总体规模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员额管理,依据社区服务人口数量合理分配社区工作者员额。全市社区规模以服务人口3000户为宜,由县区结合实际,合理划分社区管辖范围。2000户以下的社区核定5--9名社区工作者,2000户以上的每增加300户,增加1名社区工作者,5000户以上核定19名,最多不超过22名。为确保全市社区工作者员额管控,每年底,由县区民政局梳理汇总本县区每个社区应配备的社区工作者员额,报市民政局审批备案。

  (二)强化社区工作者规范化招聘,做到进入有渠道。进一步规范社区工作者进入渠道,主要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严把社区工作者入口关。依据县区民政部门上报的社区工作者员额空缺情况,制定招聘计划,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联合核定,报经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民政厅核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专职工作者。具体由省民政厅、省人社厅负责组织笔试,市级组织和民政部门组织资格初(复)审和面试。应聘人员应当符合法定就业年龄段的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所有新入职社区工作者与街(镇)签订聘用劳动合同,实行街(镇)统一管理,社区统筹使用。县区组织部门根据工作需要,也可选派县区、镇(街)机关优秀公务员、事业编制工作人员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或第一书记,占所在社区员额。

  (三)强化社区工作者专业化培训,做到提升有标准。将社区工作者纳入干部人才培训规划,强化职业素质培训。对新入职社区工作者,由市民政局统一组织,围绕党的政治理论、城市基层党建、社区治理、社会工作实务等内容开展初任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3天。同时,加大社区工作者在岗培训力度,由县区具体负责实施,每年对社区工作者全员轮训一次,重点培训社区建设前沿理论、公共政策、社会治理创新等专业知识,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按照“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的要求,全面推行“全科”社工管理模式,采取“理论测试+岗位技能”考核方式,由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统一组织,每年进行一次,获得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给予适当加分。考试合格者,由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颁发“全科”社工资格证书,并纳入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管理。实行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由街(镇)负责管理和保管“全科”社工人事档案,各级机关部门和街(镇)不得随意借用和调动“全科”社工,如确有需要的,须经组织部门和民政部门同意,借调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担任社区“两委”正职(含曾任社区“两委”正职目前还在岗工作)的直接纳入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管理,其他人员均须参加“全科”社工考试。

  (四)强化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薪酬,做到待遇有保障。为激励社区工作者队伍干事创业热情,对获得“全科”社工资格的社区工作者,纳入社区工作者职业薪酬体系管理,实行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的工资结构。基本工资部分,建立“三岗十八级”晋升体系,把社区工作者按照岗位分为正职、副职、一般工作人员三类,按照工作年限、文化程度、相关专业水平等设置十八个等级。一般工作人员为1—12级,副职为4—15级,正职为7—18级,工作年限每满3年提升1级,文化程度按照本科提高1等级、硕士研究生提高2级、博士研究生提高3级,专业资格水平按照获得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分别提高1级、2级,文化程度和专业资格累计最多提高3级。基本工资依据社区工作者对应的岗位等级,按基本工资基数×系数确定(2019年基本工资基数为2200元,每三年调整提高一次),按月发放。随岗位变动、工作年限增加、文化程度和专业水平提高,等级逐步提升,基本工资相应增加。绩效工资部分,依据年终考核结果一次性发放。同时,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为社区工作者缴纳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加大从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中选拔镇街领导干部、考录公务员和招聘事业单位人员力度。开展十佳社区党组织书记、十佳社区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积极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发展党员,推荐优秀社区工作者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高社区工作者政治待遇。

  (五)强化社区工作者科学化考核,做到评价有导向。明确“全科”社区工作者岗位职责,科学制定年度绩效考核的内容、程序和办法,按照社区正职、副职、一般工作人员分类进行考核。绩效考核由县区委组织部、县区民政局牵头,街(镇)具体实施,采取百分制量化考核的方式,重点考核社区工作者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根据考核结果设置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考核格次,其中社区正职优秀不超过15%,社区副职及一般工作人员优秀不超过10%。绩效工资发放按照“集体先定档、个人后定级”双挂钩的原则,先按照一档、二档、三档确定社区考核等次,对应绩效工资为一等、二等、三等,再根据社区工作者考核格次发放绩效工资,考核不合格的不予发放绩效工资。每年将考核结果计入个人档案,并作为岗位调整、等级晋升、薪酬待遇、奖励惩戒、续聘解聘的重要依据。建立社区工作者退出淘汰机制,对连续三年未考取“全科”社工证或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辞退并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社区作为城市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基础平台,在当今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社区工作者作为奋斗在社区建设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在推动社区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在维护基层稳定、服务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XX市为适应新时期社区建设的需要,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连续多年通过面向社会和高校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为全市社区建设充实了人才力量,取得了重大成绩。但在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法规政策尚不完善,导致人员管理出现混乱

  当前,国家法律法规层面对社区工作者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也没有将其作为一类职业明确提出来,由此导致社区工作者的身份难以确定,并带一系列问题。比如,《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多街道以《条例》未将社区工作者明确提出而拒绝社区工作者休年休假的申请。此外,由于制度不完善,社区工作者在考核、奖惩、培训、退休、辞职辞退、煤火费等一系列问题上都没有政策依据,导致各地方遇到实际问题时要么各行其是,要么绕开不去解决,严重影响了队伍的稳定性。

  二、福利待遇相对偏低,普遍存在现实生活压力

  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和管理重心的下移,社区承担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再加上社区服务对象和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平时尤其是节假日和敏感时期经常需要加班加点,一些社区工作者认为自身的付出与收入不能成正比,影响了在社区工作的积极性。一些外地的大学生社工,在房价高企的情况下还面临着租房等实际困难,再加上近年来物价上涨较快,他们的生活负担很重,很多大学生社工虽然有奉献基层的热情,但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选择离开。近年来,市区各级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社区工作者的福利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工作任务和目前XX市生活水平相比,收入待遇还具有向上提升的空间。

  三、发展前景不够明朗,影响了扎根基层的信心

  当前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不仅看重当前的'薪水,更看重的是今后的职业发展空间和职业发展前景。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有所不同,在社区工作缺少晋升更高职位的机会,同时,目前社区工作者没有非领导职务增长机制,而一个社区的领导职务非常有限,大部分社区工作者都缺少晋升机会,一些大学生社工认为在社区工作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因此留在社区工作的信心产生动摇。更为重要的是,传统的思想观念使人们对编制、身份等看得特别重要,而当前社区工作者的身份地位尚未确定,加上相关政策的不完善,一些大学生社工由此认为这一职业的发展前景不明确,极大程度地影响和制约了他们对社区工作的热情与投入程度。

  四、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模糊

  长期以来,社区工作在人们眼里都被认为是层次较低的工作,加上部分大学生社工对社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还停留在社区工作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脚侦缉队”的层面,认为社区工作不如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体面,和身边同学、朋友的工作对比,难免产生低人一等的想法。一些大学生到社区工作后,与自己想象中的工作不相符,尤其是一些研究生,心中落差较大,认为自己大材小用,思想上产生一些波动,工作情绪受到一定影响;一些大学生社工没有经历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历练,对于经常性的加班、值班偶尔产生厌烦、抵触情绪,加之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往往会产生个人价值得不到体现的思想。

  五、基层经验比较缺乏,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较弱

  社区人际关系复杂、利益纠葛较多,工作琐碎繁杂,做好社区工作需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经验。目前招聘的社区工作者绝大部分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实践经历、社会阅历,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经验很少,对社区及居民情况了解也不多,让他们直接到基层处理社区事务,对于他们而言极具挑战性。另一方面,很多社区居民对新进的大学生感到很陌生,对他们处理纠纷及服务社区的能力也大多持质疑与观望态度,而做好社区工作的关键就是让居民对社区工作者建立足够的信任,才可能继续开展进一步的工作。因此,要大学生社工成为做群众工作的能手,将来能够独挡一面,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针对当前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和困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完善规章制度,确保管理有序

  目前,XX市关于社区工作者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为《XX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从目前来看,这一文件规定比较宏观,没有细化的配套文件,各区和各街道在实际操作中只能自行规定,造成不同区、不同街道之间政策差别很大,有必要出台全市统一的配套政策,对相关问题进行明确。同时,在国家对社区工作者身份未明确界定的情况下,可以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先行一步,将社区工作者划定为社区事业编,作为一种独特的事业编制存在。一来社区工作者的所有经费均由财政负担,此举不会额外增加财政负担,二来可以将社区工作者的身份明确下来以安定人心,三来在管理上便于参照事业单位的相关制度执行。

  二、提高薪酬待遇,稳定人才队伍

  近几年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水涨船高。尤其是去年四季度以来,XX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明显加大,在10月份突破3%,11月份超过4%,今年2月份则达到了5.3%,8月涨到6.6%,创三年来最高。考虑到食品类价格上涨较快,因此对居民生活影响更大。去年全市社区工作者调资后,社区工作者收入比以前有了很大幅度增长。但由于社区工作者工资增长机制只有职务年限补贴每年增长50元,相比物价涨幅来说,远不能保证社区工作者的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因此有必要建立社区工作者工资增长长效机制,确保在不大规模统一调资的情况下其工资待遇也能逐年合理增长。

  三、建立职级体系,提升发展空间

  目前,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服务站的职务一共只有3级,即一般工作人员、社区副职和社区正职,大部分社区工作者都只能在一般工作人员的职位上干一辈子。为了给社区工作者更大的晋升空间,可以考虑借鉴公务员制度和警衔制度,建立社区工作者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比如将职级划分为16级,一般工作人员对应1-8级,社区副职对应5-12级,社区正职对应9-16级,采取3年晋升一级职级的方式,保证在社区踏实工作的低职务人员也有晋升到更高职级的机会。另外,在明确社区工作者身份地位的同时,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时,也可拿出部分职务定向招考社区工作者。

  四、加大宣传力度,培育优秀典型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博客等渠道,宣传社区工作者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典型事迹,塑造他们的良好形象,展现他们的良好风貌,尤其是要让居民群众逐步了解、熟悉、信任大学生社工,树立大学生社工在居民群众中的公信度。另一方面,要重点培育大学生社工中的一些优秀代表,为其他人员树立标杆和榜样,让大学生认识到社区工作大有可为。同时,注意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工学历水平高、知识储备多、操作技能熟、创新能力强等优势,扬长避短,让其在工作中与经验丰富的社区工作者结成对子,优势互补、相互指导、共同提高,增强他们做好社区工作的信心。

  五、加强岗位培训,提高业务能力

  由于学校与社区差别甚大,刚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一时难以适应社区工作在情理之中。但是,实践证明,这些大学生社工的理论基础好、总体素质高,只要注重对他们的培养使用,他们就可以很快成长起来。为此,一方面,要在社区搞好传帮带,提高大学生社工的任职能力,另一方面,要针对大学生社工工作热情高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问题,采取不同形式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尤其是从全市层面每年规定统一的培训课程和培训时间,在组织上可以市、区分级组织,从而分类、分层地开展专业性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让他们在社区工作期间有所得、有所获。

  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今年,为适应当前社区建设形势和社会服务需求的变化,加快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建设,我区推行了社区体制改革和区划调整,华侨路街道由13个社委会合并调整为7个,社区规模及管辖的范围变大了,社区功能和硬件建设得到较大改善,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待遇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社区工作涉及面越来越广,社区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承担的各种社会化服务保障任务将更加繁重,因此,尽快建设一支与新形势新任务相符合,年轻化、知识化、职业化的高素质社区工作者队伍,成为深化社区建设发展的当务之急。

  结合街道社区工作实际,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对社区工作者队伍现状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现就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问题提出浅显的设想和建议。

  一、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落实“全面达小康、建设新鼓楼”的内在要求。

  社区工作者处在城区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直接面向社会、面对居民,是推进社区各项事业和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形势下,社区承担了许多过去由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办理的事务,为建设和谐社会,推进城市基层民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某种意义上社区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社区工作的本质主要是做人的工作的,强调尊重人的权利和人格、满足各类受助人群的需求,用平等、友爱、热情的服务给千家万户带来温暖。因此,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是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对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到城市最基层具有决定性意义。

  其次,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鼓楼的内在要求。

  随着城市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必然要反映和渗透到社区生活中来,从而使社区工作面临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当前社会转型、经济调整的关键时期,社会阶层价值取向的分化,极易引发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社区作用发挥好了,有助于推动社会和谐文化、关爱文化的建设和道德秩序的构建,营造诚信友爱的良好社会氛围,社区在调处社会矛盾和纠纷中,能够起到减震器作用,也可以避免政府与不同利益群体间的直接对立,把各种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最初的萌芽阶段。通过社区开展各类服务帮扶困难群体、边缘群体,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社区工作者队伍将成为党和政府解决社会问题、钝化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依靠力量。

  第三,加强社工队伍建设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健全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的内在要求。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来建设和谐社会,进行社会建设,要建立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队伍,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社会工作者的关心和重视,今后政府将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职能越来越多的由社会组织和社区工作者承担,以社会力量发展社会事业,推动“政社分开”。社会工作队伍也将不断发展壮大,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公共服务的多元化、社会化和市场化;有利于加强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公共服务效率。发挥社区工作者系统化、多样化、个性化解决群体问题和个体问题的专业能力,为社会成员提供政府不便和市场不愿或不能提供的公共服务,提升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水平。

  二、当前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状况和存在主要问题

  2000年社区体制改革以来,街道社区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有所改善,基本能够适应社区工作的需要。但是,与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与社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社区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社区工作领域越来越广的新形势、新变化来说,目前这支队伍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创新意识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我街道现有的50多名社区专职工作者特征表现在:1、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男性工作者不到总数的20%,不利于社会群众工作的开展;2、年龄结构不合理。呈现“两头小中间大”(40至50岁居多),平均年龄45.5岁,新生力量相当薄弱;3、知识结构不如人意。虽然大专以上学历的近70%,但绝大多数不是在校文凭,没有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背景,而且知识更新的进度不理想;4、社工来源单一。大多为中小企业下岗内退人员、个体经营者、随军家属,没有从事过管理工作的经历,普遍缺乏社区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尤其是社区党务工作者严重缺乏,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难以实现。由于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偏低,社会认知度不高,难以吸收高层次的人才,制约了社区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国在行业分类和职业分类中,没有将社区工作者列入其中,因此,专业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身份还处于辩识之中,对大多数社工而言,他们不知道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专业归属。还有少数不具备要求的工作者,进社区工作的目的,只是找一份安稳的收入贴补家用,没有把社区工作作为一项职业对待,开拓进取意识不强,工作标准不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欠缺。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制约了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的深化和拓展,削弱了社区工作的创新和发展能力。

  三、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思考和对策

  笔者认为职业化社区工作者应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知识包括理论知识、文化知识和与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如现代科学管理、法律知识、公关知识等。能力包括洞察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创新能力、社会调查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

  建议要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长期的规划,建立健全资格认证制度、注册登记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目标考核制度、评选表彰制度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职业体系,通过规范程序,加强社区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储备,不断优化社区工作者的年龄和知识结构。

  1、建立选拔任用机制。严格、规范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的“入口”,即推行职业资质准入制度,参照现行的社区党务工作者持证上岗的做法,从源头上解决社区工作者的素质问题。构建民主开放的考试录用机制,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专职工作者,规范笔试、面试、考核、聘任等法定民主程序,优先录用相关专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吸纳一批年富力强的高素质的社会人才充实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中去。

  2、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根据社区工作实际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专职工作者培训制度,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再教育、再培训工作,全面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专业化水平。可采取正规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系统的岗位培训,依托区委党校建立社区工作者培训基地,规范培训师资、培训教材、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及培训内容,也可借助驻区大专院校的师资力量,引入现代社区理论,增强社区工作者的沟通协调能力、策划活动能力、组织实施能力、掌握运用现代办公手段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宣传鼓动能力、调解矛盾能力、应变能力等等。

  3、制定竞争激励机制。从政治上、生活上、工作上关心爱护社区工作者,支持和帮助他们依法行使政府赋予的职权,通过举办社工论坛、经验交流、开展社区“立足岗位,争先创优”业务能力竞赛等形式,培养社区业务骨干和行业标兵,塑造现代社区工作者群体形象。选送社区优秀人才进行继续教育,对于有创新思维、工作表现优秀、成绩突出的社区工作者进行广泛宣传,并适当地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积极倡导社区工作者通过自身努力,提高社会地位、职业威望,赢得社会广泛的尊重。

  4、建立健全考核约束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实际、易于操作的社区工作者晋升、奖惩制度,调动社区工作者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相应的年度考核机制,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模式,发挥考核成果的应用价值。公开考核结果,并把百分量化考核与民主评议结合起来,将考核结果作为评选优秀社区工作者的重要参考,并与每个人的收入挂钩。实行优胜劣汰,畅通“出口”,形成动力与压力并存、激励与约束相联的考评体系。

  5、落实待遇保障机制。建立社区工作者年收入自然增长机制,结合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实绩,逐步提高他们的工资报酬和相关福利,确保社区工作者的年收入不低于本地职工上一年度的人均收入水平。适应现代新型社区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和服务设施,不断适应社会建设的发展要求和居民群众的服务需求。落实社会保障政策,激励社区工作者努力为社区建设多做贡献。

本文来源:https://www.hy-hk.com/575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