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hk.com--文秘写作】

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上溯至原始社会。《鉴略.三皇纪》:“袭叶为衣裳”;《物原·衣原第十一》:“有巢氏 [1] 始衣皮”;人类最早用树叶、动物毛皮做成衣服,服饰文化史可以看作由此发端。524作文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中日服饰文化差异,供大家参考选择。

  中日服饰文化差异

  摘 要:世界文化,特色各异又兼容并包。日本和服,中国汉服作为两国的传统服饰,都是各国最优秀的文化之一。随着国际化的不断深化,各个国家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之间的联系加深,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加深。本文首先总结了和服文化和汉服文化的服饰特点和发展情况,进而探索两种服饰之间的差异及融合,并分析汉服文化对和服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和服;汉服;日本服饰;中日交流

  一、和服文化概述

  (一)和服的定义

  和服是日本民族的传统服装。和服的穿着巧技是随着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加上日本的各色风俗背景,不断经历时代的打磨发展而成的。日本人崇尚人本主义,对本国文化有着极强的信仰感,同时对祖国河山及风土也十分欣赏,有着对情境的独特细腻感受。这就使得作為日本文化代表的和服风格简洁高雅,有属于日本的独特味道。

  (二)和服的特点

  和服整体几乎都是硬朗的线条,用直线创造和服的美感,属于平面裁剪。和服的一大优点就是穿着同一尺寸,无论穿着之人身材如何,都很少给人以衣不合体的印象。和服虽然基本上由直线构成,缺少对人体曲线美的展示,但它却能代表日本人独特的庄重安稳的感觉。同时,由于和服比较宽松,衣服上的透气孔有8个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开合,所以十分适合日本的湿润的风土气候。

  (三)和服的发展历程

  1.奈良时代

  奈良时代的日本受中国唐朝文化影响颇深。当时的日本僧侣及大批学者来到中国学习唐代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衣服令”就是奈良时代制定的制度之一。“衣服令”规定了官员和无官职的公务人员上朝或是工作都有专门的服装,分别按官职等级与行业分类。同时,时至今日日本和服上仍然存有唐代风格绘画的影子。

  2.平安时代

  平安时代(九世纪以后)是具有大和民族风格的新文化时代。在借鉴了唐朝文化基础上注入自己国家的文化灵魂。日本和服发展出独有的奢美与精致的特色。比如当时盛行的十二单,实际是一种穿着方式,在单衣上叠十二层被称为圭的服装,多层圭叠起时仍然能隐约看见单衣表着的颜色,富丽繁华。

  3.镰仓与室町时代

  镰仓时代日本政局动荡,常常受到元朝的侵犯,应运而生的是武家文化,这一时代特征也使得和服重回简朴,宽袖又变回窄袖。室町时代文化绚丽多彩,在服饰上也开启了丰富多元的纹饰时代,而女装则更朝简单化发展。

  4.江户与明治时代

  江户时代是日本服装史上最繁盛时期,带结得到广泛使用,和服的纹饰绘画更加丰富,和服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普及。如今我们看到的和服样式大多定型于这两个时代,后期只是稍加修改。

  (四)和服蕴含的文化思想

  1.和服蕴含日本人崇拜自然的情结

  从地理位置来看,日本处于东亚的海岛之上,被美丽的岛国风光和温柔亲切的自然环境所包围。日本人对自然有先天的欣赏与热爱,由此也出现了崇拜自然的情结,他们对自然怀有深切的爱。而日本和服就是日本文化中崇拜自然这一情结的完美体现。和服纹饰纹样的原型有很多来自于大自然中的各种形态,如春花,冬阳,翠鸟等等。崇拜自然这一文化情结让日本人更加精准地把握自然美。

  2.和服蕴含日本人的宗教思想

  日本是一个宗教信仰大国,据调查日本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信仰宗教,而且一个人可能不仅仅信仰一个宗教。而这种宗教信仰的‘宽也体现在和服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和服的特点是宽袍大袖。

  3.和服蕴含日本森严的等级制度

  日本等级制度森严。直至今日,等级观念,尊卑观念仍旧是日本的代名词。日本的女性是夫权社会的产物,她们穿着和服,迈着小碎步,低眉顺眼来取悦男性。她们完全以男人的口味与风格来要求自己,她们甘愿成为美的牺牲品。

  二、汉服文化概述

  (一)汉服的定义

  汉服,又称汉衣冠。汉服不仅仅是汉族杰出的工艺学的结晶,也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体现了中华人民的智慧与审美。

  (二)汉服的特点

  汉服贯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款式众多,风格各样,拥有一套完备的服饰体系。汉服有常服与礼服之分,二者特征不同。其中礼服的特征为:交领右衽、袖宽且长、隐扣系带、上衣下裳。常服以礼服为基础在袖型、束腰位置、配饰搭配、裁剪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进。汉服的丰富内涵和给人的洒脱飘逸之感使其成为华夏韵味的代表产物。

  (三)汉服的发展历程

  1.上古时期

  所谓养蚕缫丝上古创,在近几年的考古中发现上古时期已经有纺轮和布轮的痕迹,这便是古代纺织工业的证据。

  2.夏商周定制

  中华文明和社会不断发展,服饰体系也逐渐开始形成。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冠服制度。周代后期由于政治制度及经济的变化使冠服制归为了“礼治”的范围,当时上衣下裳是服装主要特点。

  3.秦汉因袭

  秦始皇统一天下,当时的衣冠制度方面也得到了大一统。当时衣服主要类别分为曲裾,直裾。曲裾穿着着多为女性,但在东汉后期,直裾渐渐受到女性的偏爱。汉朝时期,有人用“汉官威仪”形容汉朝的服装制度,汉服也因此得名。

  4.魏晋融合

  魏晋时期飘逸洒脱的风气流行加之在南北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胡汉服交汇融合,许多魏晋名人多穿着宽大外衣或内着一中类,宽衣博带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风格。飘带也是魏晋时期服装的重要特点,当时的文人追求内心的情感,着飘带更有飘飘欲仙之感。

  5.大唐发展

  中华盛世,且看大唐。唐代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鼎盛时期,同时也把传统服饰推向了鼎盛。唐初服装风格瘦衣窄袖、色彩沉稳,与隋朝一脉相承。到了中唐以后在色彩方面进行了丰富,开始趋向鲜艳大胆。唐朝对外开放,兼收并蓄的策略使大唐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外来纹饰开始盛行,中外交融造就百美争艳的大唐服饰文化。

  6.宋明传承

  宋代传承汉族制,禁止穿着胡人服饰。这个时期追求简约质朴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宋代“理性之美”。男子服装主要分为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女子服装主要是大襟右衽和对襟。明代对服饰进行了调整,女子的样式更具有多样性,有了袄子及裙子等,几经调整最终确立了明代服饰基本风貌。

  (四)汉服蕴含的文化思想

  1.汉服蕴含儒家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是以“礼”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中国人长久以来善于用服饰来“治天下”的传统思想使民族服饰——汉服必然成为了儒家“礼”的载体。汉服从整体来看其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浑然一体的灵动美。这就与当时盛行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相符合。“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是中国传统思想之源泉。

  2.汉服蕴含森严的等级制度

  汉服在穿着上有严格的规范制度,不同等级阶层穿着汉服的规范要求不同。汉服在颜色上运用以六色六彩为尊的标准,尊为土,玄为天,黄为地,青为木,赤为火。穿着者必须依照尊卑标准对颜色进行合理的搭配。同时,玉佩是汉服的重要点睛配饰,在佩戴玉佩方面穿着者依照身份不同而配搭不同的玉器。天子佩戴白玉,公侯配佩戴山玄玉,大夫佩戴碧色玉佩等。

  三、和服文化与汉服文化对比

  (一)整体风格不同

  和服为端庄之美,稳重得体。汉服为灵动之美,洒脱飘逸。

  (二)裁剪制作不同:

  1.前片:和服前身左、右片都为半幅布。汉服前左片为整幅布、右片多为半幅布。

  2.领口:和服交领是按对襟裁剪,穿着时相交呈交领。汉服交领是裁剪出来的。

  3.袖子:和服振袖直线直角,下部缝合,后部敞开。汉服广袖线条柔和,袖口是开放的。

  4.腰带:和服以布料围腰,汉服以博带束腰。

  5.衣裾:和服衣裾较窄,汉服衣裾较大。

  6.缘边:和服衣领有缘边,而汉服衣领、袖口、衣裾都有缘边。

  (三)背景文化不同

  漢服以儒家礼服制为基础,体现了我国古代儒家对于礼仪的信仰与尊崇。汉服文化同时蕴含官制思想与中国古人的道德涵养,是中国传统仪式的具体展现。日本在吸收他国文化的同时,通过自我探索,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服便是一个代表。

  四、中国元素对和服传承的影响

  日本在地理位置上是中国的邻国,自古以来两国互通往来交织在一起,关系十分紧密。与其说和服是汉服的衍生物,还不如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日本传统文化碰撞的产物。和服之所以能传承,原因如下:唐代的繁盛使中日服饰文化交流频繁,日本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同时日本和服蕴含的传统文化也十分受本国政府的重视,采取各类措施传承和服。中华文化源源不断传入日本,汉服的各式各样也不断更新,使得和服能够传承下来。在唐代以及随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日本文化受到中华文化的深深影响,因此在儒学等方面也借鉴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使得和服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五、结语

  服饰是展示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窗口。尤其是民族服饰,最能体现民族特色。日本和服独特的设计体现日本人性格特征的同时,还与日本民族性格呼应,体现了日本民族关注形象,注重外界评价,自我约束的习惯。独特的和服汇集了民族性格,凝聚了民族文化。站在时代的沟渠边漫溯,千古华夏,韵味非凡。中国在服饰文化上的丰富性,多元性,独特性让许多国家得以借鉴,尤其是对日本的服饰文化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世界文化,因交流而进步,在某一些领域我国也要学习日本文化,扬长避短,兼收并蓄。同时也要坚持创新发展之路,在服装文化领域不断进行新尝试,才能一展我华夏民族服装文化特色,走好新时代之路。

  参考文献:

  [1]韦红雁.日本和服及其文化内涵分析[J].长治学院学报,2016,33(4):76-77.

  [2]户博博.中日传统服饰文化对比研究——以中国汉服与日本和服为例[J].消费导刊,2019(28):71+107.

  [3]徐润琪.汉服的历史演变及未来发展[J].商品与质量,2019(15):84-85.

  中日服饰文化差异

  日本和服是由中国的汉族服饰发展而来,所以在日本被称为“吴服”和“唐衣”,和服是西方人对吴服的称谓。和服与汉服同源,有些相似,所以汉服往往被误认为是和服。其实两者是有明显的区别,只要了解一下,就很容易辨别出来。

  一、整体风格不同:汉服飘逸洒脱,美在灵动。和服拘谨宁静,美在端庄。

  二、裁剪制作不同:

  1、前片:汉服前左片为整幅布、右片多为半幅布。和服前身左、右片都为半幅布。

  2、领口:汉服交领是裁剪出来的。和服交领是按对襟裁剪,穿着时相交呈交领。

  3、袖子:汉服广袖线条柔和,袖口是开放的。和服振袖直线直角,下部缝合,后部敞开。

  4、腰带:汉服以博带束腰。和服以布料围腰。

  5、衣裾:汉服衣裾较大,和服衣裾较窄,

  6、缘边:汉服衣领、袖口、衣裾都有缘边;和服只有衣领有缘边。

  中日服饰文化差异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经典传统服饰,尤其是大礼时都喜欢着自己的国服。全世界都在呼吁保留传统,特别是服装行业,一直倡导传统的、时尚的就是流行的。中国近几年来,先是大学生倡导汉服,继而在全国网络中出现了汉服网,而今街上也能见到汉服者,自称汉服表演的也不再少数了,似乎在保留传统服装上已经做出了很多的努力。而我们却时常感到无所适从,我们不知道穿哪一种衣服,才能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闪亮在国际舞台上。而与我国隔海相望的日本国在这方面就与中国存在明显的不同。以下将对中日在保留传统服饰上的差异进行初步研究。

  一.中日在保留传统服装上的差异

  日本部分

  在如今如此快捷的日本国里,那种紧裹身躯,只能迈着小步走的传统服装并没有随着旧式作坊的消失而束之高阁!仍然被人穿着街上行走!

  在京都北野天满宫,可以经常看到不大点儿的男孩儿、女孩儿穿着全套和服,由家里领着去过“七五三”节。(所谓“七五三”节,是日本人的一种儿童节日。这对日本人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民俗活动。每当家里的孩子到3岁、5岁、7岁时,都要带他们去神社参拜。在日本的一些地区内,是女孩3岁、7岁,男孩3岁或5岁。也有的地区有些差异,即男孩5岁,女孩是3岁或7岁。至于选择“七五三”的原因,据说是因为日本人被奇数为吉祥,所以选择这三个数以预示孩子一生顺利。)她们穿着和服在街上走,和服面料很一般,也没有什么装饰,与之相配的除了背后带有花结的腰背以外,还有一只领着的小包。看来“日本头”的发型,人们已不再用了。和服有长有短,有素有花,总之人们都很自然的穿着,不像是去赶什么礼仪场合。只是小孩子全套和服看来像家长给精心打扮的。

  街上和服商店很多,既有面料,也有做好的衣服,还有专门为小孩“七五三”准备的整套和服(包括木屐)装在盒里。和服商店的售货员也穿着和服。综合商场中也摆着许多静态模特,而且一些欧洲人外形的模特身上也罩上了和服。照相馆的橱窗内,更是在摆着西式白色婚纱的同时,也摆着新郎、新娘穿和服的婚纱照。你可以深深的感受到这决不是表面的继承的问题。就连在岚山的旅游区,很多拉人力车的日本青年人都穿着他们的传统服饰,并且挽着相扑头饰的后发髻。这决不是只是为了增添旅游特色,抑或是为了招揽生意。在北野天满宫,那些站立看守殿门或从事卖香等属于服务性质的工作人员,都穿着黑、白或灰色的和服,这与我们寺庙里的僧人似乎是出于同一个目的。

  中国部分

  说到中国的传统服饰,现金一直还处于议论之中。有被认为是国服的旗袍只不过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所留下来的衣服影子,不足以代表中国这么一个大国的风采,或说根本无法体现中国人的文化情怀;现在议论较多时“汉服”。而在中国服装史中,有相对于少数民族的汉族服装,有相对于其他朝代的汉代服装,单纯称汉服,从语义和款式上都显得概念不清,或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再说中国服装史上最灿烂的是唐代服饰;而明代服饰又是集唐宋服饰之长而成为汉族服装制度蓝本的。

  所以中国确实还没有一种为当今人民所普遍认可并喜欢的国服。汉族也没有像55个少数民族一样拥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形象。可是因为前未形成有其因,后来如何又任重而道远。愿望是好的,发展则须任其自然。

  但是近几年还是出现了很多呼吁保留中国传统服装的现象。广州有“汉服部落”的美女网友传宽袍大袖逛街;2006年5月27日,在端午节来临之际,上海都市中一群崇尚文化的年轻人穿上传统汉服,在世纪公园体验传统味十足的端午节;2007年4月5日清明节,一份有关“将汉服定位国服”、“奥运会上,中国的汉族运动员应着汉服入场”的网上倡议书,引起众多关注;2007年7月31日,福建东南台《海峡新干线》播出“年轻女子穿汉服逛街上班”;还有主张汉服改良的人也不少等等。这些众多的现象表明中国人也开始意识传统服装,可是这毕竟只是个别人和小群体的认识,而中国的国情不同于日本,要保留传统,不是仅此而已。

  二.差异形成的原因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像日本人那样依然保留着汉服?经过无数次思考,分析其差异存在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从名族方面看

  经过考察和分析,发现日本人民族单一,朝代虽有更替,但基本上延续着大和名族的统治,日本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单一民族形式,决定了日本传统服饰的线形发展态势。

  日本学者秋山光和说,这个崛起于大和的家族从公元3世纪起不断扩大自己的统治,至5世纪时,已成为日本大部分土地的统治者,遂与中国的宋齐两朝有了来往。中国南北朝时日本尚属古坟时代,《三国志•魏志•东夷传》记:“男子皆露紒,以木棉招头,其衣横幅,但装束相连,略无缝。妇人被发屈紒,作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头衣之”。我们都很熟悉的日本圣德太子(574-622),尽管48岁去世,未能继承皇位,但在他执政期间,狂热地引进中国的文化,这位极力主张效仿中国的古代政治家,曾穿着整套的中国隋唐男子典型服装。和服,正是在中国隋唐服装基础上形成的,这之后,和服很单纯地成为日本传统服装。而在整个一个日本国一亿多人口(1995年统计为12510万)中,绝大部分为大和民族,只有少数阿夷努人。日本解不脱的和服情结就是日本人的大和民族思想。

  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有史书记载以来,就有四方异族的不同服饰形象。《礼记•王制》载:“东方曰‘蛮’,雕题交阯”;西方曰‘戎’,被发衣皮;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这里的“狄”中有当时在大漠南北的“荤粥”族;“蛮”中也包括九黎和之苗等;“戎”中有姜姓,炎帝即为上古姜姓部落首领(一说为神农氏)。黄帝之后,舜时的少数民族,西有戎、析纸、渠庚、氐、羌,北有山戎,发,息慎(肃慎),东有长夷、鸟夷,南有交阯等。这些民族与中原民族交流频繁,其中一部分曾入主中原,在以后的发展阶段中又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整合成为许多新的民族。至秦时,开始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代再加强再融合,魏晋时期出现了大迁徙和大同化。仅当年的“五胡十六国”,“五胡”即匈奴、鲜卑、羯、氐和羌,其中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在历史上做出贡献。南北朝时,北方周边有室韦、契丹、柔然、高车、突厥、吐谷浑等,南方则有南、北蛮和僚、俚等。唐代时更不用说,不仅有文成公主和亲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还有彝族、白族的南诏政权,居住在中南和西南地区的俚、僚、西愿蛮、五溪蛮等族,则分属于岭南等道••••••就说宋以后的统治集团,即有辽的契丹族、金的女真族、元的蒙古族和清的满族。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后确认的民族有56个。这里简而又简,旨在说明中国的民族太多了,日本一个大和民族,根本无法与中国相比。如此说来,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服装,我们自己都无法说清。所以有了前面说的大家意见不统一:有说唐代穿的衣服是正宗,有说明代服饰是汉服集成的••••••现代作为传统服饰的其实不过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传下来的服装风格又加上民国初期的改进样式。中国人不可能像日本人那样钟情于一种传统服饰。

  从地域方面看

  日本国面积不大,处于亚洲东部,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同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东临太平洋。日本属岛国,领土由本州、北海、四国、九州四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面积只有37.78万平方公里。山地约占全国面积的76%,最高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而中国的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8849.13米),平原大多分布于沿海或大河下游地区••••••从这些简单的数据来看,日本国面积不大,也没有太多的名山大川。日本又是岛国,其相对时孤立的,只有当有意识地敞开海路时,才有可能与其他国家交往,如果不想敞开时,完全是个封闭的世界。这样来看就容易想到,这个岛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服饰形象,是可以多么轻易地保存下来,并对它(和服)情有独钟了。

  中国地大物博,这个人人皆知,这里也不再多提。但是这里没有丝毫鄙视日本的意思,只是想说日本的国土范围大小又是岛国,他们继承服饰传统这一行为本身就很简单。

  从成型历史来看

  中国历史太悠久了,当中国已经进入封建社会的成熟时期,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7世纪)时,日本才是古坟时期。仅比弥生时代即金石并用时代进一步。从古坟时代后期的陶偶上看,其衣饰以及陶偶的塑造手法,也就相当于中国公元前3000年时的马家窑文化。在中国衣冠制度自商建立,至南朝已经相当完备时。日本人刚刚脱下贯头衫,刚刚丢开那种“以木棉招头,其衣横幅,但装束相连,略无缝”的原始服饰。这些我在前面的日本服饰源流中已提到。如此分析中日服饰的前期发展情况,中国夏时和日本古坟时代末服饰发展状况近似,也就是说中日服饰成型期大约相差了两千六百余年。所以中国相比日本要保留传统服饰就更加困难,因为中国的服饰成型太久远,一路流传下来变化也太多;而日本服饰经过的时间短,变化也很小。

  根源于日本人的复杂心理

  日本能够在大规模“脱亚入欧”,彻底学习西方的同时,仍不放弃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日本人的这种表现,已经为各国人(了解日本的人)所了解。这里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要追寻到日本人的复杂的心理。

  英国人查德•D.刘易斯对日本人的复杂心理是这样说的:“也许他们的优越感和自卑感可以最恰当地表述为民族的自我意识。这就好比钟摆在两者之间摆动:一面疯狂的努力追赶西方的技术,一面以同样的精力来维护民族独立和真正的日本价值观。”哈佛大学阿尔伯特•魏斯赫德三世学院教授,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塞寥尔•亨廷顿在谈到中国和日本的区别时说:“随着明治维新,一个有生气的改革新集团在日本掌握了政权,他们学习并借鉴了西方的技术、实践和体制,开始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然而,他们这样做时,采取了保持传统日本文化精髓的方式。”

  亨廷顿在说到本土化问题时原引一个日本知识分子的话说:“日本在历史上经历了这样一种循环:引进外来文化,通过提纯而使那些文化‘本土化’,然后是引进的和有创造性的推动力被耗竭,从而导致了不可避免的动乱,最终再向外部世界开放。”这句话说得非常透彻。和服不正是在中国唐代服式基础上演化来的吗?但是真正的唐装并没有在中国流传下来,和服却在日本被人们穿到21世纪,而且仍然神圣。

  三.结语

  这里分析了中日在保留传统服装商的差异,以及其形成的原因。这里要强调的是此篇文章研究的是“差异”,而不是“差距”,所以我们并不需要完全像日本学习。全世界在倡导恢复和保留传统文化,毫无疑问,这是必须的。抛弃了传统文化的民族是断了发展的根底,是没有了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血脉。但是无论恢复,还是保留传统文化,都应该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都应该与时代同步,而不是将时代的脚步停下来,向后退去,生搬硬套地复古。复古,不是恢复和保留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恢复和保留,说到底是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而不是一种徒有形式的恢复和保留。徒有形式的恢复和保留只会是使传统文化留有一个空壳。恢复和保留传统文化,是需要一定的载体和形式。但是这种载体和形式必须是代表传统文化精髓的东西,必须是为当代人所喜闻乐见的东西,必须是与世界发展同步但又不失民族特色的东西,必须是让炎黄子孙能从中产生认同感、吸取营养的东西,而不是那些只能当作古玩、古董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充分提取中国所拥有的如此源远流长的服装精髓,并踏着时代的节拍,来创造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时尚服装。

本文来源:https://www.hy-hk.com/584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