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hk.com--材料分析】

吴孟超,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他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的先驱和主要创始人,李庄同济医院终身名誉院长。他曾经是第二军医大学的副校长,被称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吴孟超事迹的文章17篇 ,欢迎品鉴!

第1篇: 吴孟超事迹

  2006年1月1日,x,天气晴好,记者在友谊宾馆见到了吴孟超院士。在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他精神矍铄、思绪敏捷、言语清晰,浑然不似已过80高龄的老人。据同行的吴老学生透露,现在只要有时间,吴老依然亲自给病人做手术,有时一天下来会连续做三台,要站上十几个小时。

  治疗肝癌勇闯禁区

  吴孟超告诉记者,我国是肝癌高发的国家,全球每年新增的肝癌病人,约43%发生在我国大陆,一年发病者达到40万。由于肝癌最难发现、最难治疗、发展最快、复发最多,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第二大肿瘤杀手;同时我国有庞大的肝癌危险人群,即1.2亿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因此,肝癌的防治工作一直是我国医学界面临的重大难题。

  “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还没有独立的肝脏外科,包含在普通外科里面。”作为我国肝脏外科的主要创始人,吴孟超从1956年开始从事肝脏外科事业,“当时一位国外权威预言,中国人要有自己的肝脏外科,起码要等二三十年。我听了很不服气,当时就写下‘卧薪尝胆,勇闯禁区’的誓言,一定要把我国自己的肝脏外科搞起来”。

  肝脏在人体复杂的生命过程中,担负着物质代谢、解毒排泄、造血和凝血等数千种功能,是“人体化工厂”和“营养库”,一旦出现恶性肿瘤,很快就会危及生命。由于肝脏内血管密布,胆管、淋巴管叠合交叉,治疗肝癌的主要方法——手术切除极易导致大出血,成功率很低。吴孟超清醒地知道自己选择的不是一条坦途。要想在当时国内视为禁区的肝脏手术上做出成绩,首先要了解肝脏,掌握肝脏内部的解剖结构。

  “那时国际上尚无统一和公认的肝脏解剖理论,就必须自己想办法。”吴孟超决定自己动手做肝脏标本,经过翻阅大量资料,他了解到,一个理想的标本是用4种不同颜色的液态塑料,分别注入肝脏的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和胆管4种管道系统内,待塑料成为固态后再用腐蚀剂把塑料外面的肝脏组织全部腐蚀掉,就成了一架肝内各种管道的主题构型。

  “但是当时要找合适的塑料灌注很困难,没有什么可以借鉴,我们试验了几十次,电影胶片、x光片等都试过了,都凝不住。几个月下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1959年2月,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上为中国夺得首枚男子单打世界冠军的好消息传来,振奋之余,我突然想到乒乓球也是用一种叫赛璐珞的塑料做的,何不试一下。”

  机遇总是青睐善于捕捉它的人,吴孟超这次成功了,1959年4月,制成了中国第一具能满足科研需要的肝脏腐蚀标本,在突破禁区的道路上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在陆续完成的200多个肝脏标本攀援缠绕的无序状态中,吴孟超找到了血管走向的分布规律。1960年,在x召开的第七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上,吴孟超提出了至今仍在沿用的中国人肝脏解剖经典理论——“五叶四段”理论。这一理论将人体肝脏分成“左外、左内、右前、右后和尾状”五个叶,又将左外叶和右后叶各分两个段,实现了中国肝脏解剖理论的重大突破,为我国肝脏外科奠定了重要的解剖学基础。

  1960年3月1日,已经掌握了进入肝脏禁区密码的吴孟超主刀完成了中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实现了中国肝脏外科零的突破。此前,对肝脏出血的控制,国外常用解剖肝门结扎血管或低温下暂时阻断血流的方法,操作比较复杂、危险性大。吴孟超打破禁区后再接再励,创造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止血技术,“肝脏缺血超过二十分钟就要坏死,不能太长时间止血。我想到了水龙头开关,就在血管上加了一个类似装置,手术开始时阻断,一段时间后打开,让血液流向肝脏。可以阻断几次,提高了安全性,有利于手术顺利完成。这个方法现在还在临床使用。”

  1963年,吴孟超又和同事们成功地为一名患者实施了中肝叶切除手术。中肝叶是肝内所有重要管道都要经过的“禁区中的禁区”,这一成功是中国肝脏手术的重大飞跃,标志着中国肝脏外科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在无止境的探索革新创造中,吴孟超书写了一连串的第一:第一个在国内开展肝叶切除后人体代谢改变的研究,有效控制了术后肝昏迷等并发症;第一次采用肝动脉结扎和栓塞法治疗晚期肝癌病人;第一次施行腹腔镜下切除血瘤手术……吴孟超创立的肝脏外科关键理论和技术,为肝脏手术的成功实施和广泛开展提供了保障,肝脏手术死亡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33%,降低为60~70年代的8.48%,80年代的0.43%和90年代的0.35%,在国内外居领先水平。

  被问及为何不断创新、勇闯禁区时,吴孟超说,“我这个人认定一个事情,就要做好。早在踏上肝脏外科科研道路时,我就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勇攀高峰’勉励自己和同事。就要有这个韧性,要做的事情,没有变通,救治病人就不要怕担风险,如果前怕狼后怕虎,那么禁区永远是禁区,病人也只能在医生的摇头与沉默中抱憾离开人世了。”

  吴氏刀法无欲无求

  在武侠小说中,武林高手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闭上眼睛也能指哪打哪。吴孟超拿的虽然是手术刀,却也有一套举世无双的“吴氏刀法”,只要施展开来,闭着眼睛也能切除肝脏部位的肿瘤。听吴老的学生说,他做手术时眼睛并不是总盯着手术部位,而是看着前方——只见他的双手在腹腔里游刃有余,肿瘤就被摘下来了,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

  “吴氏刀法”曾经多次震惊世界:1975年2月,吴孟超为x一农民成功切除了重达18公斤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直到今天,这仍是外科界的一项世界纪录;1983年,吴孟超为一名仅4个月大的女婴成功摘除重达600克的肝母细胞瘤,切下来的肿瘤比婴儿的脑袋还要大……

  吴孟超并不满足,当越来越多的病人出现在面前时,他考虑招收更多人才充实到肝病治疗中来,还无私传授自己的“吴氏刀法”。“为了诊治更多肝癌病人,我的所有技术属于人类,我吴孟超没有专利!”如何选刀、如何目测、如何分离、如何打结、如何预防和处理各种险情,他对学生严教细训,一丝不苟。吴孟超至今已经培养了2000多名进修生,他们大多都回到原来的岗位,成为各单位肝胆外科的带头人。

  1979年,吴孟超抓住恢复研究生招生的时机,招收了第一批硕士生,之后又牵头建立了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肝癌的研究不是我们这一代能彻底解决的”,吴孟超很明白人才的重要性,目前他创立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和研究所已经成为中国肝胆外科的人才库,吴孟超本人带出硕士生80名、博士生59名、博士后21名,其中18人次获得了中国青年科学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总后科技金星等奖项……

  “我们医院和研究所已经形成了一个人才梯队,只有保持稳定的梯队,才能发展,自主创新,形成不断的冲击。”吴孟超因材施教,把好苗子送出国门去培养,“国内有人才资源优势,国外有设备、有资金,两相结合更容易出人才、出成果。要最终攻克肝癌这个顽症,必须靠临床与基础相结合。我们形成了一种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哑铃模式’,就是在国内建立研究中心,与国外同行统一课题、合作研究,双方学者穿梭其中,互相交流、互相支持。”

  为了促进肝胆外科的学科发展,吴孟超用自己多年来所获得的各类奖金30万元和社会各界捐赠的400万元设立了“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这是我国首个肝脏外科领域的专项基金,用于奖励国内外对肝脏外科作出显著贡献的优秀人才。目前,基金已发展成为“x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会”,总额已达1000万元。

  谈到这次获得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吴孟超说,“对个人来讲,这是无上的光荣,但这个奖项包括很多人的共同努力,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我们希望从阻断发病源头、转移路径等方面入手研究,争取早日攻克肝癌顽症,现在要做的是总结过去的经验,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吴孟超告诉记者,“今后还有大量的工作,一方面为人民的健康多做一些工作,另一方面,多培养新一代的医药工作者,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机遇和平台”。

  爱护病人“肝胆”相照

  提到现在社会上颇为紧张的医患关系,吴孟超说,“对医生来说,救死扶伤是神圣职责,首先要有爱心,爱护病人;第二,要真心为病人服务;第三,技术要强,能够为病人解决问题;第四,要经常联系(病人),做面对面的交流,这样才有利于病人和医生的关系。”

  吴孟超说,“只想赚钱就坏了,医生开很多药,很贵,却不能解决问题,这在我们医院是绝对不允许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医疗部主任沈锋告诉记者,如果发现有的医生明明可以用便宜药却用了贵的,吴老就会批评他。“他对医生非常严格,要求必须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我对病人一视同仁,不分高低贵贱都一样对待。病人很痛苦,不仅本人痛苦,全家都很痛苦,医生最根本的责任就是为病人解除痛苦,用自己的技术为病人治好病。对待病人不仅要有责任心,还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吴孟超回忆起自己诊治过的一位21岁的女孩,“发现是肿瘤后,万念俱灰,找到我,他们全家就跪下了,这时我们医生是什么心情,病人是什么心情,两者的心情要统一起来,医生要知道病人的心情,安慰他,鼓励他,为病人解决问题。开刀割掉一个4.5公斤的肿瘤后,她好了起来,全家很感激我,出院时要请我吃饭。其实,病人好了,医生就非常高兴,我说饭就免了,希望她以后注意饮食,讲究合理的生活方式,保持身体健康。”

  沈锋永远忘不了第一次随吴老查房的情景:那是一个冬天,吴老去给一名刚入院的农村患者查房,进病房后不是直接把手伸到病人身上探摸,而是先把手暖热,再轻轻撩起患者的衣服……这个动作让沈锋差点掉下眼泪。现在,沈锋也像吴老当年那样,冬天查房时先把手暖热,离开时还不忘帮病人把被角掖好。

  83岁的吴孟超现在不挂门诊了,但依然会有慕名而来的患者找上门来。有时,半夜才做完手术的吴孟超在自家门前碰到求助的病人,尽管秘书已经在挡驾,但吴孟超还是一次又一次地仔细询问病情;有时,病人早早在医院等候,等吴孟超的车刚停就拿出片子来,吴老来者不拒,就站在路边看片子,和病人一说就是十几分钟。

  沈锋告诉记者,吴老还坚持亲自查房,亲自为病人动手术,仅2004年就主刀手术312例,指导手术500余例,指导实验研究时间超过200小时。也许有人会奇怪,在很多人看来已经“功成名就”的吴孟超何苦如此?或许,吴孟超自己说过的一段话可以为他的行动做一个很好的注脚:“一个好医生,在品格上至少要具备三种精神——无欲无求的献身精神,救治病人的人道精神,求实求是的科学精神。”

第2篇: 吴孟超事迹

  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吴老的“小气”是出了名的。因为医院是他创立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花了多少心思、费了多少功夫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常说医院的钱是医生一刀一刀开出来的,都是血汗钱。所以他一分钱都舍不得乱花,更看不得浪费。

  他洗手后关水龙头拧到最紧,出办公室哪怕几分钟也得关灯关空调,吃饭时盘子里的菜一定“按需分配”得干干净净。

  不管是报销发票还是签发奖金,不管是增添设备还是采购物资,他毫无例外地心疼,甚至我们都能感觉到他的心疼。凡是这些事找他签字能不能签得到,就看老人家心情了。

  很多人找他签字报销,还没进他办公室就紧张,进了他办公室更紧张。他会一张发票一张发票地看,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完往边上一扔,就是不签字。

  我有一次问他,那么复杂的东西那么多数据你看得懂吗?他眼睛一瞪:看不懂怎么了!起码能吓吓他们,让他们别乱来!

第3篇: 吴孟超事迹

  党和人民把这么多荣誉和这么高褒奖给了我,这是莫大的承认和激励,我将用一生履行入党和从医时的承诺,为党争光、为人民群众谋健康!——吴孟超

  理想信念坚定,忠诚党和军队的事业。吴孟超出身华侨家庭,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心系祖国,勇赴危难,毅然从马来西亚回国、求学、救助伤患,从此把毕生交给了党的事业。他始终保持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党的坚定信念,对军队的忠心耿耿,历尽坎坷矢志不渝,努力开创我国肝胆外科事业再发展的春天,90岁高龄仍然奋斗在水银灯下,培养和打造了优秀医学创新团队,表现出一名杰出知识分子的高尚风范和赤诚情怀。1996年他将所获奖金和社会捐赠共500万元成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现已颁奖四届,共奖励肝胆外科专家27名。

  勇于超越创新,不断攀登医学高峰。他早年就立志投身科学研究,把瞄准基础医学前沿、做出一流成绩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的新见解,在国内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并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20世纪70年代,成功切除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重达18公斤肝脏特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仍健在。他建立了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较早应用肝动脉结扎法和肝动脉栓塞法治疗中、晚期肝癌;80年代建立了常温下无血切肝术、肝癌复发再切除和肝癌二期手术技术;90年代,在肝癌综合免疫治疗、生物治疗、肿瘤生物信号传导研究、病毒与基因治疗和肝移植领域以及早期发现肝癌的检测手段和技术研究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并首先开展腹腔镜下肝切除和肝动脉结扎术。在他领导下,全院共施行肝叶切除术1.4万余例,其中肝癌1万余例,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逐步提高,小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达79.8%,最长存活45年,患者仍健在。他还主持建立了肝胆外科疾病治疗及研究专科中心。先后获国家、军队和x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4项,出版《腹部外科手术学图谱》、《肝脏外科学》等医学专著19部,在国内外许多著名医学刊物上先后发表论文220余篇(其中《Science》1篇),SCI引文374篇次,中文引文354篇次。

  热情扶持新人,培育大批医学人才。他一直把育人育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率先申办国家第一批硕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逐步实施培养世界一流人才,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宏伟计划。他不仅手把手地教、手拉手地带学生,把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而且积极帮助他们选择一些国际上刚刚起步、国内无人问津、临床又迫切需要、居现代世界医学科学前沿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促使学生在较高的起点上很快脱颖而出。他还常常利用自己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千方百计把年轻人推上学术交流讲坛,推上科研教学第一线;经常给任务、出课题、压担子,让他们尽早挑起大梁,成为骨干。在他的培养下,不少学生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已崭露头角,有的方面已超出老师。自1978年以来,在他指导下全院共培养博士后研究员18名、博士研究生70名、硕士研究生105名。他们目前大都成为学科骨干和带头人,在国内外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仅在肝胆医院工作的,就先后有10多人次被评为x市“十大科技精英”和被授予“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及总后“科技银星”、“科技新星”。

  保持清正廉洁,树立高尚的医德医风。他几十年如一日,对病人满腔热忱,高度负责,廉洁行医,赢得了海内外广大患者的敬重,盛赞他是“救命恩人”、“华佗再世”、“白求恩式的好医生”。作为一名享誉海内外的肝胆外科权威,慕名前来找他看病的病人排成长龙,其中有为数不少的华侨和外宾,他不分高低贵贱,不管什么病人向他求医,都认真接待,细心诊治;不少患者求医心切,常常在马路上将他的车子拦下,而他总是耐心接过病人的病历和片子细心询问查看,热心安排治疗。他人到哪里,看病到哪里,外出考察、开会的间隙常常是他为病人就诊、手术的时间。出差归来,他总是先到病房看望病人,然后再回家。吴孟超1975年给一位x农民做手术后,23年中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亲自或派人千里迢迢去为他检查身体,嘘寒问暖。许多患者为了感谢他的救命之恩,送来各种礼物乃至成百上千元的“红包”,不少华侨还送来外币、金戒指等,均被他婉言谢绝。在他的带领下,全院人员没有违犯政治纪律的人和事,大家自觉地遵守文明规范服务守则,不收病人红包、不收病人礼物、不以物代药、不开大处方和人情方,使病人的满意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第4篇: 吴孟超事迹

         一、个人简历

         吴孟超,男,1922年出生,大学学历,福建闽清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创始人之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现任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

         1943.08-1949.07 同济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1949.08-1952.05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普通外科住院医师、助教;

         1952.06-1956.05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普通外科主治医师、讲师;

         1956.06-1963.08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普通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

         1963.09-1983.08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教授、肝胆外科主任;

         1983.09-至今 中国人民解放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

         1986.08-1994.05 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

         1993.05-1999.12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

         2000.01-至今 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

         二、事迹摘要

         吴孟超,男,1922年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肝脏外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现任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中国癌症基金会副主席、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德医学协会副理事长、首任中日消化道外科学会中方主席。

         从事肝脏外科领域研究50多年来,提出"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建立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肝脏止血技术,研究发现"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术后生化代谢规律",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我国肝脏外科理论和技术体系,创立我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成功地将最初的三人研究小组发展成为国内外规模最大的肝胆专科医院。主编《黄家驷外科学》、《肝脏外科学》、《PrimaryLiverCancer》等专著15部,获得国家奖和省部级一等奖10项,各种荣誉26项,12次担任"国际肝炎肝癌会议"等重要学术会议的主席或共同主席。1996年2月,为表彰他的突出成就,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授予他"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2006年元月9日,为表彰他在医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授予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第5篇: 吴孟超事迹

  昨天下午,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相继去世的消息让人悲痛,两位院士逝世时间相差5分钟,被大家称为“双星陨落”。

  消息一开始由一家医学专业领域媒体发布,甚至有人怀疑又是“假新闻”,因为吴孟超院士和袁隆平院士留给大家的印象似乎永远在忙碌、在工作,不久前还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

  此后权威媒体发布新闻:

  5月22日13时02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吴老一生堪称传奇,在中国医学史上留下难以被超越的贡献。他带领团队完成了我国第一例肝脏外科手术,为新中国开创肝胆外科奠定了基础,使我国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吴孟超1922年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家境贫寒,5岁时和弟弟一起跟着妈妈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七八岁开始跟着父母到橡胶园割胶、卖米粉、做苦力。15岁时进入一所华侨学校半工半读。

  1940年,吴孟超和同学一起抱着到延安参加抗日的理想回到祖国,但因为困难重重,最终留在昆明,1943年吴孟超考取同济大学医学院,从此走上医学道路。

第6篇: 吴孟超事迹

  也许正是因为早年坎坷的人生经历和走南闯北积累的经验,让吴孟超具有了独特的人格魅力,这样的性情让他在医学上大胆地开拓创新,成就了中国肝脏外科的无数个第一,被誉为“中国肝脏外科之父”。

  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医学成就之外,吴孟超身边的一些同事和朋友,也记录下反映吴老真性情的一些小故事。

  拥有伟大成就的人往往是多元的,光环有时候反而掩盖了他们内心的丰富和单纯真实的一面。

  超爱做手术

  吴孟超院士爱做手术这个话题,已经说了很多年。从医70多年,一直到96岁时他还对上手术台乐此不疲。“一周两三台手术,照常查房开会。”

  官方统计数据,长达75年的从医生涯里,他拯救了超过16000名患者的生命。

  96岁时,吴老完成手术后还要逐一和护士核对纱布、剪刀、钳子的数量,再走到监护仪前看一下各个指标数据,之后才放心离开手术室。

  护士长程月娥和吴孟超搭档30多年。她说:“一次手术后,吴老靠在休息室的椅子上,胸前的手术衣都湿透了,两只胳膊支在扶手上,轻轻地叹气道:“如果哪一天我真在手术室倒下了,记得给我擦干净,不要让别人看到我一脸汗水的样子。”

  吴孟超对学生非常严格,让学生们又爱又怕。越是喜欢的学生,吴孟超越是“凶”。

  严以群医生从1984年跟随吴孟超院士,早年他担任吴孟超的协理医生,他的一位研究生同学在医院实习,找到他希望帮病人开一种药,当时这名同学没有处方权,有处方权的严以群就帮了同学的忙。

  这件事被医院的督察组知道了,要在全院通报。吴孟超知道后,狠狠批评了严以群,并责令他写出书面检讨,自己却跑到院领导那里求情,“小伙子还年轻,这么早给他一个处分,会打消他的积极性”。

  严以群将3000字的检讨书交来,吴孟超看后又还给他说:“写检讨只是形式,目的是让你反思错误、改正缺点。留在我这里是废纸一张,放在你那里却可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再犯类似错误。”

  吴孟超院士手术前准备

  跟着吴老查房的医生们都有一肚子的故事。严以群说:“他看病历不是一页一页地翻,而是用右手食指点着一行一行看。”一旦吴老的手指突然不动、眉头皱起,周围的人便会忐忑不安。有一次,吴孟超发现严以群负责的一个病人的病历单上写着连续5天大便是零,他抬头生气地问:“你给我憋5天试试?”

  花钱超节约

  在吴孟超院士身边工作多年的张鹏回忆道:

  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吴老的“小气”是出了名的。因为医院是他创立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花了多少心思、费了多少功夫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常说医院的钱是医生一刀一刀开出来的,都是血汗钱。所以他一分钱都舍不得乱花,更看不得浪费。

  他洗手后关水龙头拧到最紧,出办公室哪怕几分钟也得关灯关空调,吃饭时盘子里的菜一定“按需分配”得干干净净。

  不管是报销发票还是签发奖金,不管是增添设备还是采购物资,他毫无例外地心疼,甚至我们都能感觉到他的心疼。凡是这些事找他签字能不能签得到,就看老人家心情了。

  很多人找他签字报销,还没进他办公室就紧张,进了他办公室更紧张。他会一张发票一张发票地看,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完往边上一扔,就是不签字。

  我有一次问他,那么复杂的东西那么多数据你看得懂吗?他眼睛一瞪:看不懂怎么了!起码能吓吓他们,让他们别乱来!

第7篇: 吴孟超事迹

  吴孟超同志擅长疾病肝胆疾病的各种外科手术治疗,尤其擅长肝癌、肝血管瘤等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今天,他亲临现场作报告,我听了关于他的一生经历,深受感动。

  报告讲到,从1958年起,他进行了肝脏解剖的研究,在建立人体肝脏灌注腐蚀模型并进行详尽观察研究和外科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为解决肝脏手术出血这一重要难题,在动物实验和临床探索的基础上,建立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肝脏止血技术;为掌握肝脏术后生化代谢的改变以降低手术死亡率,通过临床和肝脏生化研究发现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术后生化代谢规律”,并据此提出了纠正肝癌术后常见的致命性生化代谢紊乱的新策略;为进一步扩大肝脏外科手术适应症,提高肝脏外科治疗水平,他率先成功施行了以中肝叶切除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手术。以上述工作为基础,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肝脏外科关键理论和技术,建立了中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并使之逐步发展、壮大。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吴孟超院士他针对肝癌发现时晚期多、巨大且不能切除者居多的特点,提出“二期手术”的概念,即对巨大肝癌先经

  综合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切除,为晚期肝癌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针对肝癌术后复发多、但又缺乏有效治疗的特点,率先提出“肝癌复发再手术”的观点,显著延长了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等等。并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为人民服务"是关健,其核心就是要尊重、关心患者,营造出文明、和谐的就医环境,形成平等,相互理解。我们就要像曾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吴孟超医生,他数十年如一日,在医疗服务和医学科研第一线上努力奋斗,无私奉献,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在说到自己从医五十年的感悟时说道:"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敬业精神至关重要。敬业精神就是要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以病人为中心,全心为病人解除痛苦。对工作精益求精,对患者极端负责。淡泊名利,关爱病人,甘于奉献。"在医疗战线上,这样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有很多很多,正是他们组成了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成为每个医务工作人员的楷模和榜样。

  尤其是他作为军人的这个特殊身份,我们都流着中华民族的鲜血,我们都穿着绿军装,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更应该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做更大的贡献。

第8篇: 吴孟超事迹

  他是爱党爱国爱民的杰出院士;他是手术台上的一盏明灯;他是肝脏外科领域中的一代宗师;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吴孟超老先生。

  【校园时评记者毛志成】6月15日下午3点吴孟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礼堂举行,礼堂坐满了人,中科院的处级以上干部和学生听取了该报告会。报报告会成员分别是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刘振全、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护士长程月娥、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副所长王红阳、湖北省随州市农村信用社职员王甜甜、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

  忠诚赤子

  他说:“一个人,找到和建立正确的信仰不容易,用行动捍卫自己的信仰更是一辈子的事。”这句话,来自于吴老的切身体会。吴孟超5岁时,随母亲漂洋过海,投奔在马来西亚做工的父亲。抗战爆发后,17岁的吴孟超放弃了去英国读书,回到战火纷飞、灾难深重的祖国。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是为祖国培养未来科研人才的重要基地,然而每年培养出来的大量人才出国留学后就不再回国。吴老这一感人事迹这无不激励我们这些年轻人们要怀有一颗立志报国的忠诚赤子。

  坚强战士

  快到九十高龄的吴孟超老先生,就去年动刀多达100多次,至今吴孟超已经做了14000多例肝脏手术,其中肝癌切除手术9300多例,成功率达到98.5%。早已功成名就的吴老,在不少人眼里,本可以选择尊荣,选择享受,选择超脱,甚至还可以选择很多,但他选择了继续前行。他说:“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战士,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和肝癌战斗一天。”吴孟超同志曾反复表达过个人的心愿:“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倒下,就让我倒在手术室里,那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吴孟超拿了那么多第一,拥有那么多头衔,获得那么多荣誉,是什么动力还继续驱动做他呢!那是祖国和人民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动力。他说:“作为一个知

  识分子,只有把个人的发展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的知识价值、人生价值才会有很好的体现。”

  吴孟超同志的感人事迹,展示着爱党爱国爱民的赤子情怀,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着医者的仁心大爱,不愧为我国医疗科学战线的一面旗帜,不愧为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不愧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楷模。我们要学习吴孟超同志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学习他无私奉献、情系人民的高尚品格,学习他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投身于祖国的科研事业中取。

第9篇: 吴孟超事迹

  走近吴孟超,你会发现,他平时的工作很普通也很繁琐。他也会发火,也会流泪。但这丝毫不妨碍我们从他的身上读出这样一个道理:成大业者必有大爱。

  说服父母,只身回国,用手术刀突破一个又一个肝脏外科禁区,建立我国肝脏外科理论和技术体系,成为国际肝胆外科界公认的杰出人物。由于他的努力,无数疑难重症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没有对祖国、对人民、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吴孟超完成不了这样的大业。

  心中始终装着病人,出差前总要到病房走一遍;到了外地第一件事是打电话询问病人情况;回家后先要查看病人来信。凡是经他做过手术的病人,多年后再见,往往仍能叫出名字。“我不怕手术失败,‘晚节’不保,想方设法为病人解决问题才是我的‘晚节’!”“任何时候也不要怠慢我的病人。”在吴孟超身上,对病人的大爱是那样的至真至诚、细腻入微。因这样的爱而感动得潸然泪下的又何止是病人。

  有人说,吴孟超是一位“神奇老人”。他创建了中国的肝胆外科并带领学科团队走在世界前列,至今以89岁高龄仍然在柳叶刀尖上领舞。同样是一种无边的大爱,支撑着吴老仍然活跃在医学科技的前沿,依然忙碌在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行列中。

  今年适逢建党xx周年,也是医改攻坚之年,我们学习吴孟超,就是希望藉此振奋精神,激励更多“吴孟超式”的医务工作者涌现出来。

第10篇: 吴孟超事迹

  吴孟超(1922年8月31日-),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著名肝胆外科专家。1922年生于福建省闽清县,马来西亚归侨,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擅长疾病肝胆疾病的各种外科手术治疗,尤其擅长肝癌、肝血管瘤等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5月,中国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

第11篇: 吴孟超事迹

  近日,XXX召开学习吴孟超先进事迹动员大会,号召全院干部职工立足本职岗位,认真学习吴孟超先进事迹,坚定信念,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好地服务。

  会上,院领导宣读了《XXX开展学习宣传吴孟超先进事迹活动实施方案》,并对就学习吴孟超先进事迹做了几点要求:

  一、学习吴孟超同志,不仅要学习他作为一名医生,勇攀高峰、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和忘我工作、不懈奋斗的人生境界,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作为一名党员,追求光明、爱党报国的坚定信念和奉献社会、对人民群众满腔热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于平凡中见伟大的高尚品质。

  二、将学习吴孟超同志的精神与我院创先争优活动和“三好一满意”结合起来,让此次学习活动落到实处,让医院每个职工从吴孟超事迹中受到教育,把学习中激发出来的热情和激情转化为实际行动,践行“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的标准,最终做到时时处处为患者着想,拥有一颗医者的仁心。

  三、学习活动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要求各科主任带好头,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影响和带动其他职工,将吴孟超同志的精神内化于心、升华于行。

  最终,通过学习吴孟超同志先进事迹的活动,引导广大干部和职工以以先进为楷模,以典型为榜样,为医院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第12篇: 吴孟超事迹

  吴孟超院士痴迷于他的事业,自己的生活非常简单。

  《东方早报》在吴老92岁时采访并揭秘了他每天的日程。

  每天早晨6点半,吴孟超准时起床,喝一杯牛奶,吃一个鸡蛋、三四块饼干,就是他的早餐。7点半到8点,吴孟超来到办公室,如果这一天有手术,他会在9点准时到手术室,做完自己的手术,还不舍得走,在其他手术台转转看看,一旦遇到疑难手术,一定亲自上阵。如果这一天不开刀,他就在办公室里看文件,处理行政事务,不停有人找他谈话处理问题。

  中午12点,回家吃饭。吃好午饭他会休息一会,下午2点钟上班。午休的时候,他会用一小时将每天的十几份报纸浏览一遍,看到国际国内大事、医疗创新方面的好新闻就仔细阅读。

  下午,往往是接待朋友、记者、患者的时间。晚上5点半到6点,吴孟超回家吃饭。每日必看新闻联播,了解国家和世界大事。

  吴孟超与夫人

  一天唯一的娱乐是晚上看看电视剧,他最喜欢的是战争片、抗战片,他说从中能找到很多年轻时的回忆。

  看完电视剧,吴孟超又会坐到书桌前,看看医疗业务杂志,把一天没做完的事情继续做完。他还有一个习惯—写日记。“我从少年时期回国后就一直写日记,多好的一笔财富呀。可惜在‘文革’时期,日记被抄走毁掉,我那个痛苦呀!从这以后就再也不写了。直到(上世纪)90年代我又开始写,把每天的工作简单记录下来,回头看时也是一种总结。”

  捐款超积极

  吴孟超第一次捐款要追溯到他在马来西亚上中学时。中学毕业时,吴孟超和同学们主动把聚餐费捐回国内给共产党,不久后竟收到以毛泽东、朱德名义发来的感谢电,这个回电更加坚定了吴孟超回国参加抗战的决心。

  1997年,吴孟超用自己的个人积蓄和社会捐款成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基金,目前基金已发展成为“上海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会”。

第13篇: 吴孟超事迹

  他是爱党爱国爱民的杰出院士;他是手术台上的一盏明灯;他是肝脏外科领域中的一代宗师;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吴孟超老先生。
  【校园时评 记者毛志成】6月15日下午3点吴孟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礼堂举行,礼堂坐满了人,中科院的处级以上干部和学生听取了该报告会。报报告会成员分别是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刘振全、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护士长程月娥、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副所长王红阳、湖北省随州市农村信用社职员王甜甜、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
  忠诚赤子
  他说:“一个人,找到和建立正确的信仰不容易,用行动捍卫自己的信仰更是一辈子的事。”这句话,来自于吴老的切身体会。吴孟超5岁时,随母亲漂洋过海,投奔在马来西亚做工的父亲。抗战爆发后,17岁的吴孟超放弃了去英国读书,回到战火纷飞、灾难深重的祖国。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是为祖国培养未来科研人才的重要基地,然而每年培养出来的大量人才出国留学后就不再回国。吴老这一感人事迹这无不激励我们这些年轻人们要怀有一颗立志报国的忠诚赤子。
  坚强战士
  快到九十高龄的吴孟超老先生,就去年动刀多达100多次,至今吴孟超已经做了14000多例肝脏手术,其中肝癌切除手术9300多例,成功率达到98.5%。早已功成名就的吴老,在不少人眼里,本可以选择尊荣,选择享受,选择超脱,甚至还可以选择很多,但他选择了继续前行。他说:“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战士,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和肝癌战斗一天。”吴孟超同志曾反复表达过个人的心愿:“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倒下,就让我倒在手术室里,那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吴孟超拿了那么多第一,拥有那么多头衔,获得那么多荣誉,是什么动力还继续驱动做他呢!那是祖国和人民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动力。他说:“作为一个知
  识分子,只有把个人的发展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的知识价值、人生价值才会有很好的体现。”
  吴孟超同志的感人事迹,展示着爱党爱国爱民的赤子情怀,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着医者的仁心大爱,不愧为我国医疗科学战线的一面旗帜,不愧为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不愧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楷模。我们要学习吴孟超同志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学习他无私奉献、情系人民的高尚品格,学习他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投身于祖国的科研事业中取

第14篇: 吴孟超事迹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对学习宣传吴孟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大力宣传吴孟超院士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医德,宣传他的爱党爱国爱民情怀。

  “赤胆忠心好党员,爱党爱国爱人民,无怨无悔树正气,立德立言又立功??”,“吴老那放眼未来早抓人才的远见卓识,不拘一格举贤荐才的伯乐风范,鼓励学生超越自己的博大胸怀,敢闯新路培养人才的大家气魄,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吴孟超院士的先进事迹在祖国大地争相传颂,他身上体现了民族之魂、时代之美、军人之德、医圣之慧。

  我们要像吴孟超同志那样的爱党、报国、为民。作为一名党员,要对党无比忠诚,始终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为党的事业努力工作。

  我们生活在祖国这个大家庭,祖国就像我们的父母,我们爱他就要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他们哺育了我们成长,我们也要立志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生长在党的关怀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视群众为亲人,时刻为人民着想。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感人的事迹,优秀的党员,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党的宗旨,虽没有光辉的事迹,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要向先进者学习,以他们为榜样,时刻要求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学先进,争先进。

  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在无数光环的照耀下,他坦然面对,并没有因为荣耀而停步不前,而是一直在手术台上默默奉献着宝贵的生命。

  吴孟超是一位平凡的老人,普通衣食,寻常住行,每日忙碌,其乐融融;他又是一位不平凡的老人,思维敏捷,精神矍铄,87岁仍每天在手术台上做1至3台手术。他的敬业精神让人惊叹,因为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而他却不走寻常路。医院工作占去了他的大半生,他以此为乐。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只要没有倒下,只要还有活动的可能就不能停下本职工作,为工作鞠躬尽瘁。

  吴孟超谨记老师的教诲“医生就是要把病人一个个背过河。”在实际的工作中,他坚持不能见死不救的原则,坚持对病人一视同仁,他的所作所为赢得了病人的好评。反观现在很多医生,没有医德,不为病人着想,为的是怎样为自己谋取利益,导致病人花了钱病却不见好。如果那些违背良心的医生能多像吴老学习,我们的看病贵问题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扩散开来,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都得遵守那个行业的行规,不能触碰道德底线。

  很多人都想知道,吴老的手术成功率为什么那么高,为什么做得又快又漂亮。分析得知,他不完全是靠技术,更不是靠运气。他真正的过人之处,是他对待每一台手术都极其认真负责。他的成功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积极的态度是成功的关键。从古至今,但凡成功人士,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都是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现代社会,像吴老这样的人确实不多了,所以我们要像他学习,学习他的人生态度。

第15篇: 吴孟超事迹

  吴孟超院士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医德在媒体上广泛宣传后,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宏甲在与吴老接触半个月后撰写的这篇人物传记,把吴孟超院士放在中国历史上苍生大医的背景中去考量,追溯他的性格、心志、学识在20世纪的祖国如何形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引为骄傲的人物,吴孟超就是这样的人物之一。他是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杰出院士,是拥有55年党龄的优秀共产党员。时值建党90周年,我们特首发此文以飨读者。
  第一章
  这是个近乎神奇的人,他仿佛就是为了战胜侵害人类生命的肝癌,而来到这个世界。
  在他出生的时候,还没有一个中国医生做过一例成功的肝脏外科手术。1960年,他打破了这个零记录,成为中国第一个主刀成功施行了肝脏手术的外科医生。这年他38岁。
  至今,他已经做了1.4万余例肝脏手术,这是个世无其匹的数据。令人惊叹的数据还有:其中肝癌切除手术9300多例,成功率达到98.5%,有近30%的患者已活过了10年。迄今,如果肝癌手术后复发,人们更觉得不好办了。在他这里,经他初次手术和复发后再手术的肝癌患者,生存时间最长者已有45年,今已82岁,仍然健在。这些成就对于人类与肝癌的搏斗,无疑是巨大鼓舞。
  他有一双神奇的手,比一般人的手要小,显得精致而灵巧。他青年时期曾“下放”到黄土高原去搞医疗,也经历过知识分子都要参加的劳动,那是个讲究手里有老茧才光荣的年代,他劳动时总戴着手套,防止长茧。这在那时,不免要给他带来麻烦,但他觉得他这双手不是他自己的,是上苍给他要他给病人做手术的。他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他那双比女人的手更加细皮嫩肉的手。没有一点儿茧的手,才能更敏锐地感觉到病人肝脏内部的微妙信息……人们通常以为打开腹腔做手术,是看着做的,其实不尽然。有些肿瘤长在肝叶重叠的深处,眼睛看不见。
  配合他做手术的护士说,他的手指上长着眼睛。因为他做手术有时并不看腹腔,而是举头或闭目,他的手在患者腹腔内探索……谁也看不见那手在里面做什么,却见他忽然就把肿瘤摘出来了。他今年已90高龄,仍然在做手术,最多时一天要做3台。这是真的,我目睹了他仍在主刀手术的全过程。他平日握笔的手有些儿微微颤抖,但只要一握住手术刀就不抖了。
  我还注意到他握笔的姿势就像握手术刀,笔杆是直立的,写字像要刻字似的。每个人不管长大后做什么,总是先学会写字的,用硬笔写字的现代人,握笔姿势一生都不会改变。可是,这个外科医生,从小就习惯了的握笔姿势竟然被他日后握手术刀的姿势改变了。这需要一种怎样的历程才可能改变?
  这个非常杰出的人,叫吴孟超。
  第二章
  吴孟超3岁还不会走路,长大后身高只有1.62米,学医后申请当外科医生就因个子矮曾被拒绝。没有人会想到,这个3周岁后才终于站起来的孩子,将来会海内外走得那么远,会攀登到人类肝脏外科领域几乎是独步最高峰。
  他生于福建省闽清县白樟乡后垄村,小村山清水秀,但田地少,种粮不够吃,他的父亲在他3岁那年就“下南洋”谋出路去了。日后吴孟超回顾,他3岁还不会走路,因严重营养不良所致。“我的妈妈是童养媳。”这也是家里太穷的一个证据。
  我由此想,吴孟超生在贫穷的农村,先天严重不足,对今天所有成长中的孩子,尤其是穷乡僻壤的孩子,都是很大的鼓舞!因而,比他的杰出成就更值得追溯的大约是:这个昔日先天不足的孩子,怎样成为中国当代医学界的一位巨人!
  第三章
  吴孟超的生日是农历七月初九。中国在商周时期就把农历七月定为秋季的第一个月,称之孟秋。吴孟超生于七月,小时候的名就叫孟秋。孟秋上初中后,给自己改名为孟超。这是我所看到——从他内心发出的第一个渴望自强的信号。
  此后的吴孟超,一生都在努力地超越自己,超越环境对他的束缚,包括父母的爱与期望交织在一起的“父母意志”对他的束缚。17岁,他就经历了一次重要超越。
  他5岁时随母亲去投奔在马来西亚做工的父亲。家里穷,父母只供得起这个矮小的孩子读书,起初是期望他学了知识将来能有饭吃。不料他书念得非常好,读完初中,当地没高中,父母决心送他去英国继续读书,这时是指望他将来长了学问改变一家人的命运。可是,吴孟超却坚持要回国。
  这是1940年,中国正在日寇的铁蹄下遭受蹂躏。吴孟超17岁半,为什么要离别父母弟妹回国?这是个值得追思的问题。
  他在马来西亚上的学校是当地华侨办的,叫“光华学校”,取的是光耀中华的意思。校名是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孙中山还写了一副对联:“求知求义最重实践,做事做人全凭真诚。”此联成了这所学校的校训。知识不仅有助于一个人谋生,知识里是有一个日益增长的大世界的。祖国正被侵略,学校里的课程也变了,华侨教师给学生们讲祖国、讲正义、讲国内的英勇抗战,讲得热泪盈眶。青年是有热血的,青年吴孟超是初中的班长,他的心中不再只有一个家,更有祖国,一个宽广辽阔的很大的祖国!
  他在实现着人生中极其重大的一个超越,从关心自己的家到关心祖国!他的热血和情感在为此激动,他已经无法服从父亲的愿望,无法仅仅为改变一家人的生活处境而去英国读书……他深知父母在五六个孩子中只培养他一人读书,自己肩负着全家的厚望,可是他坚持要回国……回国能干什么,去打仗,还是去读书?国内还有平静的课堂吗?他自己也不清楚,只想要回国。1940年1月,他是与6位同学一起回国的,可见那个年代怀有一腔报国热血的青年是不少的。吴孟超成为吴孟超,必还有他个人的因素。
  第四章
  但是,现在我们还无法放下大环境来寻索吴孟超的个人因素。“九州遍洒黎元血”,国内大环境是这样猛烈地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华北确实已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均南迁,众师生徒步数千里汇集云南昆明,组成西南联大。“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西南联大的校歌就是这样唱的。
  日军的飞机炮舰是科技所支撑的……灾难深重的祖国在强烈呼唤着中国读书人学科技,南中国汇聚着中国教育最杰出的教授群体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读书人,吴孟超与同学们回国到达昆明,一入境就接触到一个为救国而拼命教学的环境。这是前所未有的为拯救祖国而汇聚到一起拼命教书读书的惊涛骇浪!
  吴孟超成为其中的一滴水,他在这里读高中,此后与许多怀抱工业救国理想的同学一样,想考工学院。这期间他与吴佩煜发生了恋爱,吴佩煜来自杭州。他们是在频繁躲避日机轰炸的日子里萌生爱情的,到处可见被日机炸死炸伤的躯体,还有病痛疾苦的人民。吴佩煜的理想是学医,并影响了吴孟超,两人一同考入了同济大学医学院。
  无论学工还是学医,都有很多学生,吴孟超如何能脱颖而出?我们似乎应该来研究一下这位个体了。
  第五章
  但是,还有一个外因不能忽视。
  吴孟超说他深受裘法祖教授的影响和指导。裘法祖1914年生于杭州,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在二战中曾挽救无数德国人的生命。裘法祖的手术做得非常快捷流利,“一个多余的动作都没有”,乃至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都对他敬佩不已,誉之“当代中国外科之父”。1947年吴孟超首次听到裘法祖讲课,心受震撼,这成为他选择当外科医生的重要因素。
  可他医学院毕业后申请做外科医生被拒绝,以致毕业后即失业。这年正是1949年,他27岁。8月,解放军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向社会招聘医生,吴孟超去应聘,仍报外科,遇到这所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主任郑宝琦。郑宝琦1946年曾赴美国辛辛那提医学院进修。郑宝琦当场录取了吴孟超。因郑宝琦从吴孟超的眼神中,从他回答问题的简明扼要中,看到了一种沉稳、坚定的气质。郑宝琦回顾说,他当时想,自己要的是这种气质,而不是身材。所以,郑宝琦的慧眼识人,也是不能忽略的。
  然而外科的分支有很多,吴孟超如何瞄准了肝脏手术?
  这仍然得益于裘法祖的指引。
  今天回望吴孟超的道路,似乎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心中是要有自己敬仰的高山流水的。裘法祖确实是外科界的高山流水。在二战中的德国,他曾经“从头到脚什么手术都做”,因轰炸造成的创伤可伤及任何部位。这使裘法祖对各种外科手术都了解。1956年吴孟超正考虑自己究竟该向外科的哪个专业发展,他去向裘法祖请教。导师告诉他,现在世界上医学发展很快,但肝脏外科还是薄弱学科,中国在这个领域几乎是空白。裘法祖建议吴孟超去做这个难题。
  这不是一个轻易的建议。因肝脏血管非常密集,无法解决止血问题,就无法避免患者流血不止而死,因此肝脏被视为手术禁区。导师的建议,基于对吴孟超的了解和信任。今天看来,吴孟超听从了导师的指路,无疑是他通往未来极重要的选择。
  中国是肝癌高发国家。据2005年的一个统计数字,中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多达1.2亿,全球每年新发数十万名肝癌患者,约一半在中国。这意味着肝脏手术治疗有多么巨大的需要。由此溯到1959年,整个中国还在等待着能做肝脏外科手术的医生。一旦突破这个禁区,这就是必有大贡献的领域。
  第六章
  人有高志,当从基础做起。1956年的吴孟超去跑图书馆,据说几乎找遍了他能翻到的所有藏书目录,只找到一本英文版的《肝脏外科入门》。就这本“入门”,已万分珍贵。
  吴孟超拿着书去告诉导师,裘法祖则对他说:你尽快把它翻译成中文吧,让更多我国医生能看到。
  这是个重要情节。此前,吴孟超只想到阅读它,还没有想到翻译它。导师这话,不是一般的鼓励。裘法祖心里想着的不只是一个吴孟超,导师在想着中国的肝脏外科,导师心里装着中国无数的肝脏疾病患者。当年吴孟超不仅尊瞩翻译了这本英文书,更为珍贵的是他继承了导师心中总是装着患者的伟大的情感。所以,2011年5月,吴孟超站在人民大会堂的讲台上做报告,
  他说他的荣誉“属于教导我做人行医的老师们……”在这里,他更强调老师教他“做人”,这“做人”比“医术”重要。
  1958年吴孟超给医院写报告要求向肝脏外科进军。医院批准他和张晓华、胡宏凯三名军医联合攻关,这就是中国肝脏外科史上著名的'“三人小组”,
  吴孟超任组长。
  《肝脏外科入门》的原作者是美国人,该书没有涉及肝脏手术的止血方法。而止血方法是肝脏手术必须解决的首要难题。“三人小组”从研究肝脏解剖入手,经300多天,终于制作出肝脏血管铸型标本。随着肝脏血管构造如同珊瑚般呈现,把他们自己都吓一跳,肝脏内大大小小的血管多达几千条,这犹如打开了一座神秘的宫殿,而怎么认识它,仍然是个难题。
  经深入的持续研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肝脏结构“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如果通俗地说,我想大约可以这样理解,肝脏就像一棵血管树,有主干有分支,按照各个分支相对独立的血管体系,大致分为“五叶四段”比较合理。做手术不能仅仅切除肿瘤,而是要把长着肿瘤的那部分肝脏切除。有了“五叶四段”理论,看看肿瘤长在哪叶哪段,把这个部分前端的主要血管找到,加以结扎,然后才可以切除长了肿瘤的这一段肝叶。
  由于摸清了肝脏血管的走向和分布规律,1960年吴孟超主刀实施了中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肿瘤切除手术。从理论到实践,这标志着中国医生掌握了打开肝脏禁区的钥匙。
  肝脏手术出血多,止血难,是个世界性难题。此时国际上普遍采用西方的“低温麻醉法”,就是把病人麻醉后放到冰水里,等体温降到32度以下再进行手术,这可以减少出血,却也容易引起多种感染和并发症,手术死亡率很高。吴孟超想探索新的方法。一天,手术后洗手,忽然,他从自来水龙头的一开一关中得到启发。他想,如果在病人的肝动脉和门静脉上装个“开关”,就像自来水龙头的开关那样,把血拦截在肝脏外面,到一定时间打开,恢复供血,就在这一开一关的间歇期间切除肿瘤,不是可以大大减少出血吗?
  这是个有如从“水壶冒气”、“苹果落地”中得到启发那样的启发,吴孟超经过在动物身上反复试验,取得最佳参数,接着就在临床上大获成功,手术成功率一下子提高到90%以上。这是1963年,吴孟超就此发明了“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改变了西方沿用已久的传统技术。
  正是运用这项发明,吴孟超在1963年为一位中肝叶生癌的农村妇女成功实施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这位妇女叫陆小芬。何以又是“第一例”?因中肝叶是肝脏血管最丰富的部位,外科界曾把它看作“禁区中的禁区”。吴孟超的这项发明,以及他在中肝叶施行大手术的成功,均属于破解了世界性的难题。
  此时的吴孟超以接二连三的突破性成就,证明了他没有辜负郑宝琦、裘法祖对他的预见。不论昨天还是今天,比他的医术更重要的,是他身上确实有一种非凡的气质,而比他的气质更宝贵的是他有一颗总在为患者着想的心。
  他提出要办进修班,把“五叶四段”理论和他发明的肝脏手术新方法教给广大外科医生。有人曾提醒他:外科医生靠的就是一手绝活,教给别人,你的优势就没了。他说:我国有几十万肝癌患者,靠我们几个人救不了那么多病人,只有把技术传播出去,才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他自编教材,亲手示范,把新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来进修的外科医生,带出了1000多名“吴氏刀法”传人。这使中国肝脏外科手术的整体水平得以提升,走到了国际肝脏外科的领先地位。吴孟超作出上述突破性成就的年月,是中国与西方缺少交流的年月,但他的“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还是传到了西方,这是吴孟超对人类的贡献。改革开放后,吴孟超于1979年9月应邀出席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国际外科学会第二十八届会议,参加这次大会的有60多国的2000多名外科专家,代表着世界外科的最高水平。吴孟超在大会作的15分钟学术报告,被称为“旧金山刮起吴旋风”。
  因吴孟超报告的病例和相关数字令西方震撼,譬如肝癌手术成功率已达到91.2%,手术死亡率仅8.8%,有6例已生存10年以上……医学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在外科医生听来,那并不是枯燥的数据,它有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那强劲的乐章,所有的医生都能听懂那些数据所凝聚的巨大生命意义和深刻的人道精神,以及为此付出的种种艰难和艰险。
  第七章
  我没有统计过吴孟超究竟带出了多少研究生,我以为比有关数字更重要的是吴孟超鼓励学生超越他。你已知道,“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是吴孟超发明的经典手术方法。在他的鼓励下,他的学生周伟平教授在2004年发明了“不阻断下腔静脉全肝血流阻断切肝法”;杨甲梅教授在2006年发明了“半肝完全血流阻断下无血切肝术”。肝脏手术技术一次再一次得到发展,手术成功率因此不断提高。可见吴孟超心中最看重的是患者的康复。
  外科界有人认为,吴孟超确实带出了在手术上可以与他难分伯仲的学生。更令我敬佩的是,吴孟超培养研究生,多有不是做手术的医生。这可以追溯到吴孟超1979年旧金山国际会议回国后,他没有陶醉在赞扬声中,而是看到,光靠手术治疗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肝癌问题的,自此把人才培养的重点转移到基础研究上。就在这一年,他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陈训如、屠振兴,为他们定的研究方向是“肝癌的早期诊断”。
  他主导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肝癌基础研究实验室,并以自己的影响力陆续把学生派往欧美国家去留学。今天,成为中国肝脏医学领域领军人才的吴孟超学生,多是吴孟超从普通医生和普通学生中发现、培养起来的。
  第八章
  吴孟超还有一项努力,在他一生的奋斗中具有突出意义,我必须叙述。在有了“三人小组”后,吴孟超争取在医院外科里分出一个独立的“肝脏外科”,那是中国第一个肝脏外科。接着把肝脏外科变成了一所肝胆外科医院,就在长海医院的母体里发展,所谓“院中院”,同时成立了肝胆外科研究所。再走一步,就从长海医院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迄今,它不仅是“中国唯一”也是“全球唯一”的一所肝胆外科医院。
  如果缺少一个有规模的战斗堡垒、一个担当起重任的指挥中心,怎么跟肝癌作战,怎么能凝聚起战胜肝癌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有了这个特种战斗团体,凝聚了一大批人才,吴孟超领导着他的团队陆续拓展了巨大肝癌二期切除术、肝硬化肝癌局部根治性切除术、肝癌复发再手术、腹腔镜下肝肿瘤切除术、肝移植等几十项高难度手术。
  今天,治疗肝癌的方法已有很多种,但很多患者并不清楚,同是肝癌患者,身体的基础情况与肿瘤却有很大差异,可以采用最适合的方法治疗。但不少医院能运用的方法往往只有少数几种,某个患者去挂一个专家号,这位专家可能只会做一种切除术,或只会做肝移植。接诊后,如果能帮助患者抉择,用什么方法治疗更合适,那就好了。可是不少专家,一方面因专业分得过细而使判断力受限,另一方面是责任心也受到腐蚀……于是,不必做肝移植的做了,不能开的刀开了,导致的严重后果,则往往被认为原本就是不治之症。而且,医患合同书已经把医方的责任都排除干净了,患者家属也签字了。
  在吴孟超领导的这所医院,不仅仅是吴孟超的手术成功率高、治愈率高。为什么?因为在这里,不论哪位医生接诊,首先要判断这个患者适合用哪种方式治疗。如果来院时已不能承受手术,则需先用怎样的治疗为患者创造可承受手术的条件。还有,是否需要化疗,或其他辅助治疗。这所医院还有中医科,吴孟超重视中医联合治疗。这一切都需要制定出治疗方案,记录在案,要经受检验。有没有违规的医生?有。吴孟超发现了,是不留情面的。
  在这个医学进步以及医院市场化的社会大背景上,我们看到,吴孟超身上最可宝贵的并非他的医术,而是他那颗总在为患者着想的心。最能体现他那颗心的也许莫过于他坚持的“吴孟超星期二门诊”。
  第九章
  吴孟超曾一度没有坐镇门诊。但陆续有患者拦路求医,而且,多是跑了许多医院,没人收治的,怎么办?
  已经配合吴孟超做了5000多台手术的护士长程月娥这样说过:“吴老的门诊病人都是条件最差的。”我问什么意思?她说,一是病很重,二是很穷。 我再细问,知道这“穷”的含义包括一看就知道这是包不起红包的,何况病很重,说治不了,不收你,不算错误。但到吴老这里,吴老就收下来了。
  看到有这样的病人求医无门,吴孟超觉得是自己的耻辱。他恢复了他的“星期二门诊”。设在星期二,因吴孟超作为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院长,周一有必要的院务工作,星期二上午安排门诊,可见已非常重视。他还经常外出主持学术会议,参加重大疑难疾病会诊。尽管如此繁忙,他仍坚持看门诊,碰到外出误了“星期二门诊”的,他回来后要补上。
  他的“星期二门诊”共12个号,挂号必须实名,而且需要患者过去的病历。这么做是为了杜绝号贩子炒号,否则吴孟超的一个号几千元都有人要。如果说他坚持的“星期二门诊”是先进事迹,这里其实是有忧伤的。这些“星期二故事”折射出,贫富差距在以货币的形式改变着不同人群的命运。不断进步的先进医学,更好的医疗环境和优质服务,是向富人倾斜的……吴孟超能改变什么吗?每周12个号,他能做多少呢?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吧!
  有人建议吴孟超的挂号费理当高一些,吴孟超不同意,而是始终与其他专家号一样。吴孟超筹建肝胆医院,得到了多方支持,但经费仍有缺口,有人建议,你们医院的肝癌治疗费与其他医院相比低不少,放开一点,钱就来了。吴孟超说,医疗费长个一两万,对有钱人不算啥,可对不少老百姓来说,就会有人进不了医院的门,上不了手术台,甚至失去生的希望。
  吴孟超还尽量给病人开便宜的药,不做不必要的重复检查。他还要求本院医生都要想方设法为患者减轻负担。如今做手术,可以用器械缝合,方法简便,但要增加费用。吴孟超说:“咔嚓”一声,一千多元就花掉了,这可是一个农村孩子读书一年的费用!这个90岁的科学家坚持用手工缝合,是不是有点像个纳鞋底的乡村妇女?正是这个形象,联系着一种伟大的传统。
  2005年,吴孟超被推荐参评国家最高科技奖,上级派人对他进行考核,确定第二天上午和他谈话。机关考虑这是件大事,取消了他原定的手术。吴老得知后,坚持手术不能推迟。考核组的同志感到不解:这是个什么病人,怎么这么重要?第二天下午谈话时禁不住问了一句:“吴老,上午在给谁做手术啊?”吴孟超说:“一个河南的农民,病得很重,家里又穷,乡亲们凑了钱才来上海的,多住一天院,对他们都是负担。实在抱歉,让你们等我了。”考核组的同志听了肃然起敬。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第十章
  在中国历史上,最令人骄傲的外科医生莫过于华佗。他用“麻沸散”给病人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华佗被尊为“外科鼻祖”。华佗家族是个望族,到华佗出生时已衰微。其名“佗”,有负载之意,寄寓着家族期望他振兴门庭。长大后的华佗却肩负起另一种重担。他处在东汉末,战乱频仍,疫病流行。当时的著名诗人王粲曾有《七哀》诗曰“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华佗不只是外科医生,他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还精于药学,“麻沸散”便是在此基础上的创造。他是个想尽各种方法去解决生民病苦的医生。所以一生不愿做官,愿奔走民间,行医客旅,拯救了无数生命。
  中国最著名的药王是孙思邈,他的故乡陕西省耀县孙家源有中国最壮观的药王庙,其中还有后人纪念孙思邈父母的殿堂。他的父母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的自小多病的儿子日后会成为名垂千古的医生。在妇女的命运令人心酸的时代,孙思邈的医学巨著《千金要方》把《妇人方》列在卷首,接着是《少小婴孺方》,由此也为中医妇科和儿科发展为专科奠定了基础。何谓千金,孙思邈在《序》中写道:“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有心观察可一再看见,历史上那些医学圣手,都因有一颗深切关怀平凡生命的伟大心灵,才会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地去钻研医术治病救人,才积累起高超医术。这样的医生就是苍生大医!
  吴孟超继承了这种伟大的品德。已经90高龄的吴孟超孜孜不倦地为建设中的安亭新院奔忙,其实是在为自己去世之后的肝癌防治事业深谋远虑、鞠躬尽瘁。他期望通过这个巨大的肝癌研究和防治中心,把中国和世界上有志于这项事业的人才会聚于此,通过30—50年的努力,找到阻止肝癌形成和治疗肝癌的根本途径,最终战胜肝癌!所以,我以为吴孟超就是为了战胜肝癌而来到这个世界的。

第16篇: 吴孟超事迹

  吴孟超是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庄同济医院终身名誉院长,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和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大陆学者之一。

  党和人民把这么多荣誉和这么高褒奖给了我,这是莫大的承认和激励,我将用一生履行入党和从医时的承诺,为党争光、为人民群众谋健康!——吴孟超

  理想信念坚定,忠诚党和军队的事业。吴孟超出身华侨家庭,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心系祖国,勇赴危难,毅然从马来西亚回国、求学、救助伤患,从此把毕生交给了党的事业。他始终保持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党的坚定信念,对军队的忠心耿耿,历尽坎坷矢志不渝,努力开创我国肝胆外科事业再发展的春天,90岁高龄仍然奋斗在水银灯下,培养和打造了优秀医学创新团队,表现出一名杰出知识分子的高尚风范和赤诚情怀。1996年他将所获奖金和社会捐赠共500万元成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现已颁奖四届,共奖励肝胆外科专家27名。

  勇于超越创新,不断攀登医学高峰。他早年就立志投身科学研究,把瞄准基础医学前沿、做出一流成绩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的新见解,在国内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并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20世纪70年代,成功切除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重达18公斤肝脏特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仍健在。他建立了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较早应用肝动脉结扎法和肝动脉栓塞法治疗中、晚期肝癌;80年代建立了常温下无血切肝术、肝癌复发再切除和肝癌二期手术技术;90年代,在肝癌综合免疫治疗、生物治疗、肿瘤生物信号传导研究、病毒与基因治疗和肝移植领域以及早期发现肝癌的检测手段和技术研究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并首先开展腹腔镜下肝切除和肝动脉结扎术。在他领导下,全院共施行肝叶切除术1.4万余例,其中肝癌1万余例,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逐步提高,小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达79.8%,最长存活45年,患者仍健在。他还主持建立了肝胆外科疾病治疗及研究专科中心。先后获国家、军队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4项,出版《腹部外科手术学图谱》、《肝脏外科学》等医学专著19部,在国内外许多著名医学刊物上先后发表论文220余篇(其中《Science》1篇),SCI引文374篇次,中文引文354篇次。

  热情扶持新人,培育大批医学人才。他一直把育人育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率先申办国家第一批硕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逐步实施培养世界一流人才,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宏伟计划。他不仅手把手地教、手拉手地带学生,把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而且积极帮助他们选择一些国际上刚刚起步、国内无人问津、临床又迫切需要、居现代世界医学科学前沿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促使学生在较高的起点上很快脱颖而出。他还常常利用自己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千方百计把年轻人推上学术交流讲坛,推上科研教学第一线;经常给任务、出课题、压担子,让他们尽早挑起大梁,成为骨干。在他的培养下,不少学生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已崭露头角,有的方面已超出老师。自1978年以来,在他指导下全院共培养博士后研究员18名、博士研究生70名、硕士研究生105名。他们目前大都成为学科骨干和带头人,在国内外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仅在肝胆医院工作的,就先后有10多人次被评为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和被授予“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及总后“科技银星”、“科技新星”。

  保持清正廉洁,树立高尚的医德医风。他几十年如一日,对病人满腔热忱,高度负责,廉洁行医,赢得了海内外广大患者的敬重,盛赞他是“救命恩人”、“华佗再世”、“白求恩式的好医生”。作为一名享誉海内外的肝胆外科权威,慕名前来找他看病的病人排成长龙,其中有为数不少的华侨和外宾,他不分高低贵贱,不管什么病人向他求医,都认真接待,细心诊治;不少患者求医心切,常常在马路上将他的车子拦下,而他总是耐心接过病人的病历和片子细心询问查看,热心安排治疗。他人到哪里,看病到哪里,外出考察、开会的间隙常常是他为病人就诊、手术的时间。出差归来,他总是先到病房看望病人,然后再回家。吴孟超1975年给一位安徽农民做手术后,23年中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亲自或派人千里迢迢去为他检查身体,嘘寒问暖。许多患者为了感谢他的救命之恩,送来各种礼物乃至成百上千元的“红包”,不少华侨还送来外币、金戒指等,均被他婉言谢绝。在他的带领下,全院人员没有违犯政治纪律的人和事,大家自觉地遵守文明规范服务守则,不收病人红包、不收病人礼物、不以物代药、不开大处方和人情方,使病人的满意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第17篇: 吴孟超事迹

  四月暖风,刮起阵阵感动。记者几天采访,解读吴孟超的人生历程,深切感受到他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感受到他爱党爱国爱民的博大情怀。
  回国、参军、入党
  吴孟超总结式地对记者说:“我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回国、参军、入党。如果不是在自己的祖国,我也许会很有钱,但不会有我的事业;如果不在人民军队,我可能是个医生,但不会有我的今天;如果不是加入党组织,我可能会做个好人,但不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分子。”
  1922年夏天,吴孟超出生在x闽清。因为家境贫寒,在他3岁时,父亲就背井离乡到马来西亚谋生。5岁那年,吴孟超跟着妈妈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很快,小孟超就帮着家里舂米、割橡胶了。
  “父母尝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再穷也要让我认字、读书。”于是,上午割胶、下午上学,这样的生活一直延续到17岁。吴孟超读书刻苦、用功,成绩总是数一数二。而正是那段时间割胶,他把割胶刀玩得飞舞。采访中,诙谐的吴孟超对记者说,这就是最早的“手术训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吴孟超深受抗日救国思想影响。初中毕业时,身为班长的他和同学们商量,把毕业聚餐费捐给国内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得到一致同意。不久,他们竟然收到了朱德、毛泽东发来的感谢电。那封感谢电像烧红的烙铁一样,深深地印在了吴孟超心里,成为他一生难以忘却的红色记忆。
  回国到x找共产党,上前线去抗日!这是他当时最迫切的愿望。1940年春天,吴孟超约好同学一起登上回国的轮船。他们一路车船颠簸,经新加坡、过越南,自x入境。
  到x后,由于战争封锁,一时到不了x,吴孟超只好在x继续求学读书。1943年秋天,吴孟超考取了德国人创办的同济医学院,成为“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学生。
  吴孟超至今记得1949年x解放时的情景。那天,天刚蒙蒙亮,他打开宿舍临街的窗户,发现马路边躺着一排排和衣而睡的解放军战士,沿街商铺的门静静地关着,没有半点嘈杂和喧闹。他被眼前这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军队深深地震撼了。早就对共产党充满向往的他,此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一定要加入这支队伍,跟党走。
  1956年,吴孟超的夙愿终于实现。这年3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如愿参军入伍。从此,不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受到什么样的委屈,他对党的信仰没有丝毫动摇,为党工作的忠心始终不变,并且始终充满奋斗的激情。
  1958年,裘法祖受聘为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兼职教授,吴孟超再次成为他的学生。在裘法祖悉心指导下,吴孟超手术水平大有长进。但吴孟超觉得光做个普通“开刀匠”还不够,到底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呢?他把自己的想法如实告诉了老师。裘法祖对他说:“肝脏外科目前很薄弱,我国又是肝脏疾病高发地区,如果你有决心,可以往这个方向发展。”
  吴孟超茅塞顿开。从此,拉开了向肝胆外科进军的序幕。
  挽救14000个生命
  爱党,就要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名义为民造福!自从选择了肝脏外科作为自己的事业,吴孟超就与肝脏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一头扎进图书馆,找到一本由美国人编写的《肝脏外科入门》,并和同事方之扬将这本20多万字的书翻译出来。他先后创立了“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奠定了中国肝脏外科的理论基础;创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提高了肝脏切除术的安全性;完成第一台成功的肝癌切除手术和世界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术。这位“中国肝脏外科之父”,用神奇的双手挽救了数以万计病人的生命。
  1975年,春节刚过,一个挺着大肚子的男子在家人搀扶下,点名要找吴孟超。原来患者8年前腹部长了个拳头大的瘤子,去医院检查后认为是肝癌。两年过去了,瘤子越长越大。换了个医院去检查,医生说如果是肝癌的话活不了这么久,于是做个穿刺。不料引起大出血,医生再也不敢接诊这个病人了。
  吴孟超确认这是一个罕见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检查显示,这个瘤子直径竟达68cm。当时,国外将直径在5cm以上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划为“巨大”,患者的瘤子称得上是“超级巨大”。其最危险的是肿瘤破裂会引起腹腔急性大出血,常可导致死亡。
  吴孟超带着助手查阅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在反复推敲后,制订了周密的手术方案。这个方案后来被肝脏外科界奉为经典。
  考虑到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学校和医院调集了15个科室共40多名医务人员全力配合。
  8点30分,战斗打响!
  当切口完全打开时,一个装满鲜血、蓝紫色的巨大瘤体赫然呈现在眼前,让所有在场的手术室“常客”都有点毛骨悚然。
  吴孟超定了定神,沉着地切断一根血管,并立即止血,又切断一根血管,再止血,小心翼翼地剥离瘤体。
  10分钟,20分钟,30分钟,吴孟超重复着这些动作。
  1小时,2小时,3小时,吴孟超依然重复着这些动作。
  助手们看着他,大气都不敢出。要知道手术刀只要稍稍碰破哪怕是一点点瘤体,鲜血立即会喷涌而出。
  吴孟超的额头渗出了汗水。护士见状,连忙用纱布帮他吸掉。不断渗出,不断吸掉。
  当钟表指向晚上8点30分,在手术台上站了整整12个小时的吴孟超顺利完成了手术!
  36年过去了,这个患者依然健康地活着,已经80多岁的他还经常打电话给吴孟超,反复表达他们全家人的感激。
  吴孟超说:“我看重的不是创造奇迹,而是救治生命。医生要用自己的责任心,帮助一个个病人渡过难关。”
  1983年春天,一对x的渔民夫妇,抱着出生4个月的女婴求救吴孟超。吴孟超全面检查后,很快断定女婴得的是“肝母细胞瘤”。这是一种少见的小儿胚胎性恶性肿瘤。当吴孟超把自己手术的想法告诉同事时,大家都为他捏一把汗。
  对付危险的办法就是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吴孟超和同事们制订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并请小儿科专家联合作战。经过3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有惊无险地从孩子肝脏上切下了重达600克的肿瘤,瘤子的体积竟比婴儿的脑袋还大!10天后,孩子出院。
  2004年9月,毕业于x外国语大学的x女孩甜甜在父母陪伴下来找吴孟超求治。这个20岁刚出头的姑娘中肝叶长了个巨大的海绵状血管瘤,稍有不慎,就会因血管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在多次讨论和论证之后,吴孟超决定再闯中肝叶禁区,手术切除血管瘤。他带领姚晓平教授用了近10个小时成功将瘤体完全切除。
  “这个手术难度确实大,我们在手术中也创造了肝门阻断新的纪录,前后阻断4次共103分钟,才将瘤子切下来。”吴孟超记忆犹新地说,“瘤子有排球那么大,放在一个脸盆里都快满了。”
  几十年来,吴孟超就是这样,以一个医学科学家的智慧和胆识,闯过了肝脏一个个“禁区”,创造了一个个世界之最,挽救了14000个鲜活的生命。直至今年90高龄,仍然奋战在肝脏外科最前沿……
  穿军装提醒我是一个兵
  2010年4月1日,井冈山,细雨蒙蒙。
  吴孟超率领医院40多名党支部书记和专家教授,千里奔赴井冈山,追寻红军足迹,祭奠革命先烈,服务老区人民。记者随同参加,见证了这一行动。
  在小井红军烈士墓前,吴孟超向长眠在那里的130名红军烈士肃立默哀,三鞠躬。之后,他带着大家到红军第一所医院——小井红军医院旧址寻根。吴孟超还不顾劳累,亲自给井冈山地区医务人员讲授肝胆外科疾病的诊疗技术。接着,又赶到井冈山人民医院,为住院的病人会诊,还与井冈山人民医院签订了友好医院帮带协议,用医疗技术反哺老区人民。
  军人,是吴孟超的本色。让自己和战友们永葆军人本色,是吴孟超几十年来一直努力的事。
  吴孟超有着特殊的军装情结。一般说来,在医院工作的人为了方便,是不大穿军装的。但吴孟超不一样,他一年四季都穿军装,而且军容严整,夏天再热,他也不挽袖子,风纪扣和袖扣都扣得严严实实。吴孟超说:“只要穿上军装,就能提醒自己是一个兵,而作为一个兵,军人的使命和职责就一刻也不能丢。”
  无论是抗洪抢险、抗震救灾,还是在抗击“非典”的战场,就连普通的“健康军营行”活动,总是活跃着吴孟超的身影。
  1998年,长江洪水,吴孟超请示亲赴抗洪前线,但因年事已高未能如愿。后来,多次为在抗洪中受伤的将士手术、会诊,为抗洪将士的健康竭尽全力。
  2001年,吴孟超在医院建立“军人救治绿色通道”,为三军将士提供最便捷的医疗服务。
  2003年,“非典”肆虐。他以一个老兵的敏感立即从医院抽调人员成立“抗非医疗小分队”,随时准备奔赴小汤山。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吴孟超第一时间要求参加医疗队,到一线抢救地震伤员。坐镇指挥后,开通远程视频会诊系统,亲自指导一线医疗救援。他还主动缴纳2万元特殊党费,并以x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会名义,向灾区捐赠价值500万元的急救药品,救助灾区群众。
  2005年以来,吴孟超每年都坚持参加“健康军营行”活动,带领医疗队入海港、登哨所、到连队,走进野战驻训点和海军舰艇部队,把战士宿舍变成流动诊室,把对基层官兵的关怀一次次送到了部队官兵的心坎上。一位基层连长感慨地说:“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这样国宝级的医学大家,能亲自来给我们基层官兵体检、咨询,我们太幸福了!”

本文来源:https://www.hy-hk.com/590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