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hk.com--学校述职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北师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国家“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设有研究生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师范大学校徽图片

  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1931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1950年,毛主席为北京师范大学亲笔题写校名;1952年,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百年校庆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北京市决定重点共建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表会将北京师范大学列入支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清代末年建校以来,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五·四”、“一二·九”等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黎锦熙、陈垣、范文澜、侯外庐、白寿彝、钟敬文、启功、胡先骕、汪堃仁、周廷儒等名师先贤曾在此弘文励教。学校秉承“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形成了“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

  历史沿革

  清末时期

  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为创办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19世纪末,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定屈辱的《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有识之士痛感时局之危急,急起救亡图存,开办新学培养人才,是措施之一。

  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与专门学两类,同时设师范斋和编译局等部门。以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

  1901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先设速成科,下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师范馆首先招生,于次年12月17日开学,校址设在景山东马神庙。

  1904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

  1908年5月,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校址迁往厂甸五城学堂。这是中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

  民国时期

  1912年5月,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0年,北京高师开办教育研究科,招收高师和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及大学三年级优秀学生,开中国高等学校通过考试招收研究生之先河。

  1923年,又续办国文、英语、史地三部的研究科。至此,北京高师已经成为学科门类较齐全,不仅能培养师范与中等学校师资及教育行政人员,而且能够培养各科专门学术人员的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北京高师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改为师范大学。始建于1908年的北京女高师亦于1925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在国内其他高等师范学校都相继并入或改为普通大学的时候,北京高师和女高师先后改为师范大学,对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的独立存在具有深远影响。

  1931年7月,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合并,定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下设教育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及研究院。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安临时大学。

  1938年春,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北平师大改为西北联大教育学院。同年8月,西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并于次年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1940年,西北师院奉命迁往甘肃省兰州市。为减少损失和解决新校址房屋不足,从1941年起,老生在城固逐年毕业,新生在兰州招收。至1944年,西北师范学院全部搬迁兰州。

  1946年春,学校师生陆续迁回北平,部分教师留在西北,充任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教师,支持了西北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同年11月迁回北平的学校开学。

  建国初期

  1949年2月,北平解放。9月,北平改称北京,学校也相应改为北京师范大学。

  1950年,毛泽东主席亲临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并为学校题写校名。

  1952年,与辅仁大学合并,中国大学理学院、燕京大学教育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室和教育专修班等先后并入。

  1953年,北太平庄校址奠基,1954年起主校区由和平门外新华街旧址陆续迁入新校址。

  1959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共中央指定为首批全国重点大学。

  文革时期

  1966年后,师大经历了10年文化大革命动乱的浩劫。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北京师大广大师生员工忠于职守,坚持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卓越成绩。

  1976年10月,党和人民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通过拨乱反正,学校的教学、科研、思想工作和后勤工作逐渐走上正轨。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明确提出了办成全国第一流、国际上有影响、高水平的师范大学的奋斗目标,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改革开放

  1978年,学校党委提出,迅速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上来,努力把学校办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学的目标。

  1978年,恢复招收外国留学生。

  198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高校。

  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成为全国首批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单位。

  1984年,国务院批准北京师范大学为全国10所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并被批准为首批试办研究生院高校。

  1992年,江主席出席学校建校90周年庆祝活动,并为学校题辞“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谱写中国教育的新篇章”。

  1996年,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

  2001年,学校第十次党代表会通过的学校“十五”发展规划纲要,做出了转型与发展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将北京师范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的世界知名大学的发展目标。

  2002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一起被列入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四所院校,学校进入“985工程”建设行列。[2]

  2002年,学校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党和国家领导江、朱镕基、李瑞环、胡、尉健行、李岚清等出席庆祝大会,江同志就“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发表重要讲话。

  2006年,学校第十一次党代表会通过的“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用15年左右的时间,即到2020年,使北京师范大学跻身于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行列。到21世纪中叶,努力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性奋斗目标。”

  2008年,学校完成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国试点单位任务,成立“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开展抗震救灾工作,承担美国奥运代表团适应性训练营地的建设任务和奥运志愿服务任务,学校还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评全优成绩。

  2009年,学校整合资源成立教育学部,进一步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

  2010年以来,学校成立了以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为代表的一批跨学科开放式共享平台,服务国家重要决策和区域发展需要,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2012 年,建校110周年之际,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沙河高教园区新校区奠基,开工建设。


本文来源:https://www.hy-hk.com/64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