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hk.com--实用资料】

“教育”是指狭义的学校教育和广义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1年教师资格证必背时政类教育热点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篇一】2021年教师资格证必背时政类教育热点

  1社会热点问题的概念与特征

  所谓社会热点问题指的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在社会上发生的引起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重大事件与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哪一个领域内发生的引起公众舆论高度关注的事件,都可能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鲜明的时代性,任何时代都具有相应的时代特点,社会热点问题正是基于这些时代特点而生,并相对地反映了当时的国情;(2)大众性,社会热点问题就是那些能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事件与问题,也因此而为人们所熟知并广泛地参与其中;(3)动态性,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更替,不同时代或者同一个时代的不同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人们的需求不同,人们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不同,社会热点问题也就不同;(4)典型性,社会热点问题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就在于其能够典型地反映出社会的亟需解决的矛盾,反映人们最迫切的需要;(5)复杂性,社会热点问题所涉及的领域较多,产生的原因较多,往往由很多矛盾交织而成,因而解决方法往往也具有复合性。

  2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相融合的意义

  2.1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化飞速发展,人们也或多或少地通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来跟上时代的步伐,提升自我认识。然而,大学生们缺少一定的辨别能力,在如此庞大的信息量面前,很容易被某些不客观地言论所左右,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获取有用的信息。对此,高校应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即时为学生们作出正确的引导,帮助大学生们正确地看待社会热点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社会热点问题涉及的领域广,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人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当然可以上升到对社会意识形态、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或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上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来进行高校思政教育,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十分有利。

  3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途径

  3.1改革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模式

  改革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模式是将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重要途径。首先,高校应当考虑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结合社会热点问题,采取引导式教学。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一直受到大众的诟病,高校通过结合社会实时热点,不仅可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使其积极加入课堂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客观解析,引导同学们正确地认识社会热点背后的基础理论和思想。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学生们的课外时间,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相应的讨论会,或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这样,思政教育被延伸到课堂,同学们通过讨论可以有进一步的思考,毕竟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专家学者独到的讲解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各种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其背后的理论思想。3.2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所有大学生必须参加的,也有很多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然而还是有不少学校的学生,只是走一下形式,当作是完成任务,而没有真正落实社会实践的任务,实现社会实践的目的。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们对社会实践不感兴趣,甚至认为社会实践本身就是没有太大作用的,从而导致了恶性循环。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这一途径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同学们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可以引起其对社会实践的兴趣。此外,高校在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时,应该注重社会的实践的实际效果,提倡大学生们积极参加的同时,还应强调同学们实际动手实践。同时,还应该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让同学们能够真正在亲身实践中学习思想政治理论。

  3.3构建基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的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对大学生而言,网络甚为重要。大学生们主要靠网络与同学、好友进行交流沟通,也主要通过网络获取各种信息,网络是他们与世界对话的窗口。因此,透过网络平台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思政教育是一种相当有效的途径,会得到相当多大学生的青睐。一方面,网络十分便利,同学们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平台查找相应的社会热点的资料,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为上课作准备。另一方面,同学们可以在网络教育平台上相互讨论,也可以与老师互动交流,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进行思政教育。

  4小结

  大学生群体普遍对社会热点问题十分关注,社会各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大讨论势必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既可能有积极的,也可能有消极的。面对社会热点问题可能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高校应该及时作出反应,建立一定的健全机制,妥善应对。同时,社会热点也可以为大学生们提供独立思考与观察、认识社会的机会,让大学生们学会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深刻理解各种社会热点背后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因而,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十分重要。本文正是基于此,提出三种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途径,然而,要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除了这三种途径外,还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的机制,留待日后进一步探索。

【篇二】2021年教师资格证必背时政类教育热点

  社会热点是指那些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主动讨论、议论、评价,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的国内外现象、事件、人物和问题。一直以来,大学生作为知识水平高、自我意识强的青年群体,对社会热点问题更加关注,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信息获取渠道呈现多元化、快速化等特点,社会热点问题的信息价值影响已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他们的思维、学习、生活方式。可是大学生由于受社会阅历、经历以及年龄特征等客观因素影响,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新形势下如何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又一个新的挑战和要求。

  1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

  社会热点既然能引起大学生的广泛关注、议论、评论、辩论,必然会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1.1社会热点催化大学生的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社会化简言之就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有人把它作如下表述:“一个人从小到大,学习社会或群体的行为模式或行为规范,并在某种程度上被诱导着去适应他所在社会或群体之规范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而一个人被社会化成社会人之后,并不意味着社会化就停止了,而是不断的受一些新观念、新规范、新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他原来对社会的认知、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就会受到强化或消弱乃至改变,这就是再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影响因素众多,而影响广泛的重大事件、人物、问题、社会现象即社会热点则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社会热点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各种议论、评论、辩论,不断改变社会化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每当那些影响深远的社会热点爆发,大学生的观点和观念就会发生变化。例如屡屡发生的老人碰瓷成为社会热点后,关于倒地老人扶与不扶成为大学生难以处理的难题,其原因就是他们原有的助人为乐的观念发生了动摇或改变。有些社会热点还会把社会责任、国家命运与每个人十分明确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起到其他社会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社会动员作用,成为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加速器。例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大学生立即被动员,奔赴前线做志愿者,捐钱捐物为抗震救灾贡献力量,极大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社会热点还会深化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进程,在社会热点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力量和矛盾都比平时更为充分的显现出来,这个时候大学生更能明确、深刻、全面和发展的认识社会,获得相关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想。例如就业难成为社会热点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种种矛盾便暴露无遗,大学生通过深刻思考后,便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有更深刻的认识。

  1.2社会热点促进社会舆论的形成

  “所谓社会舆论,就是针对特定的现实客体,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基于一定的需要和利益,通过言语形式、非言语形式公开表达的态度、意见、要求、情绪,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行交流、碰撞、感染、整合而成的具有强烈实践意向的表层集合意识,是‘多数人’整体知觉和共同意志的外化。”由此可见,社会舆论具有三要素:客观客体、多数人、传播途径即媒体,其中的被多数人关注的现实客体就是社会热点。每当社会结构、利益结构发生变化时,各种社会矛盾便会此消彼长,一旦矛盾的均势被打破,社会生活秩序和生活节奏就会受到冲击和震动,社会热点随之出现。面对社会热点,大学生从各自的利益和立场出发,借助各种传媒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批判、或赞扬、或激情宣泄、或理性分析,最后经过意见领袖的加工、整合,形成较为一致的倾向性意见,大学生的社会舆论由此形成。因此,社会热点激起了大学生表达意见、建议、评论、观点的热情,为社会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原材料。例如,2009年5月7日,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文二西路发生一起改装三菱车(车牌:浙A608Z0)因超速驾驶撞死人的事件。当警方做出当时车速“70码”的认定后,仅一天就形成了“公权失范”的网络舆论,并被网民调侃为“欺实马”(欺世马)而广为流传。而当2012年5月8日,佳木斯市教师张丽莉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为救学生而受重伤,致使双腿截肢的感人事迹曝光并成为社会热点后,迅速形成了赞美张丽莉的社会舆论,并以”最美教师“这个网络语言作为代表和标志。

  1.3社会热点推动国家治理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治理”不同于“统治”,强调政府和公民社会的合作,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而在政府与公众社会互动合作过程中,社会热点的作用不可忽视。现代国家治理的突破口和有效路径是决策民主化。“决策民主化的目的是实现决策目标民主化和决策过程民主化的统一。决策目标民主化是要保证最终作出的决定能够整合各方的利益诉求,充分反映民意,最大限度的增进公共利益。决策过程民主化是建构利益表达与聚合偏好的协商机制、责任的追究机制,做到决策程序要公开、透明,决策前应充分听取决策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诉求,决策过程应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协商。”显然,无论是决策目的民主化还是决策过程民主化都要充分的了解社情民意,把握社会舆论的方向。而社会热点恰恰能够激起民众表达意愿的积极性,促进社会舆论的形成,为治理机构了解社情民意和进行民主决策创造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热点显然是国家治理的参考书。同时社会热点还可以把国家治理中的各种矛盾、问题充分暴露出来,为治理体系、制度、机制的完善提供依据、目标和针对性。例如,“郭美美”事件,便暴露出我国慈善组织存在着反应迟缓,缺乏透明,管理不善等问题,当它成为社会热点后,促使我国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加强慈善组织的管理。而诸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社会热点,更是直接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能力,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

    2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应对研究

  社会热点影响大、受关注度高,有的是特定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有的是社会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其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彰显社会公平正义、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的社会热点,能够对人们产生正面的鼓舞作用,有助于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社会正气的弘扬;而那些违背社会伦理道德和国家法律规范的事件、人物或现象,如突发性的个体或群体事件等,又会带来思想混乱,尤其是经过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分析、引导和传播之后,更容易混淆视听,对社会稳定有很大的破坏力。“正是因为社会热点问题具有代表性强、关注度高、社会影响面大等特点,不仅不能将其关在高校思政教育的门外,更要主动靠近,科学分析,探求其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难以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2.1利用社会热点问题,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革新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社会热点涉及的矛盾复杂、关联性大、受社会关注程度高。作为大学生来说,他们是我国知识水平较高的一个群体,对新生事物具有巨大的敏感性,对社会热点具有强烈的关注兴趣,关注、讨论社会热点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思想观念时刻受到社会热点的影响。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任务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然要关注社会热点,发掘社会热点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革新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更有效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任务。

  (1)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整合

  虽然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很大,但是取得显著成效,还必须将纷繁复杂的社会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整合”的主要含义是结合、融合、集成、成为一体、一体化等。所以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相整合,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将两者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这是“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方式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抽象性、系统性,而社会热点是现实的、具体的、分散的。所以,要把社会热点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就必须将两者整合为一个有机体。具体方式有两个:一是以社会热点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另一个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整合社会热点。对于那些影响面广、受关注程度高、持续时间长、涉及的内容复杂的重大社会热点,如中国梦、反腐倡廉、社会公平、贫富分化等,不宜归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的教学内容,而应以社会热点为主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个课程以及每个课程中各个相关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对于那些内容结构较为单一,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较少的社会热点,可以按照内容归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某个方面或某个点。例如:教育难、看病难、就业难等问题,可以纳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章节中讲述;食品安全、城管执法、强行拆迁等问题可以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章节的内容相整合。

  总之,将社会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整合要达到以下目的:第一,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丰富而具体的素材、案例,使教材理论知识与学生所关注的社会实际问题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到教材理论真实可信、有用,达到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使社会热点及其评论能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理论体系指导下得以重新分析和评论,使学生对社会热点的认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相一致;第三,使社会热点与课程内容达到有机统一,不能让社会热点成为正常教学计划、教学进程中临时加入的内容,更不能成为正常教学的额外负担。

  (2)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模式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稳定的教学操作程序及理论化了的教学结构。它完整的展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体,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起中介与桥梁作用。

  ①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社会热点为契机,建构“讲授―合作”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中的讲授法属于传统教学模式范畴,是指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具有传授知识容量大、教学成本低、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掌控、传授的知识系统性强等特点和优势。在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中,使用讲授法具有必然性,然而,如果单纯使用讲授法,又很容易造成“满堂灌”的现象,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僵死局面,大大降低教学的实效性。

  师生合作教学法属于现代教学模式范畴,它是建立在现代教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认为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应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其中,通过交往、互动与合作而习得知识,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这种教学法的特点是有利于打破教师的“满堂灌”或“一言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相对于教学内容极为庞大的社会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教学来说,实践上显然无法满足需要。

  正因为传统的讲授法和现代的合作教学法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来说各有优缺点,所以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建构“讲授―合作”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也是这种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目的是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既向大学生讲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以及社会主义道德法律观念,又能让学生学的主动、理解的深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以社会热点为契机,构建课堂外实践教学模式

  社会热点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般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所以它天然的具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相融合的特性。社会热点本身就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相结合则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之后再运用到学生的实践中去,必然能让学生对课程理论深刻理解,从实践中体会到理论的正确性,实现学以致用。因此,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围绕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内和社会实践教学。在校园内,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下,就某些社会热点展开辩论赛、演讲比赛、论文比赛等;也可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热点所涉及的正确观点、理论,以书画、音乐、小品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入到校园的物质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形态和观念文化形态中去。在社会实践教学方面,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围绕一些社会热点,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研等形式,完成某个主题调研,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验证课堂上理论分析正确与否。社会热点涉及的内容繁多,矛盾复杂,在引导大学生的过程中,高校作为大学生民主意识形成和民主参与行为实施的主要环境,发挥着主要的引导作用,但是还不能独自支撑这一重任,还需要全社会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媒体舆论及家庭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2.2以科学的理论引导

  科学理论一般是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的理论,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强有力的说服力。所以用科学理论分析社会热点能够科学解释社会现象和问题,消除人们的疑虑。因此要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科学理论,对公众所关注的社会热点进行分析,摆事实、讲道理,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例如,针对2014年发生的台湾地区“太阳花学运”和香港“占中”事件,要通过理论分析让公众明确以下道理:虽然民主意味着多数人的统治,但并不是多数人可以为所欲为,而是必须遵守法治,也要保护少数人的合法权益。没有法治支撑的民主,其结果只能是“多数人暴政”,由此产生更大的不公正。民主的实现形式当然有一人一票的票决,但还有其他有效的途径,只要能有效的反映真实的民意,都是民主的形式。通过民主表达、维护和实现自己利益的同时,不能损害他人合法利益。由此便可以让人们认识到这些事件的危害性,分析其幕后势力的真正动机,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这些热点事件。

  2.3以正面的舆论引导

  前文已说明社会热点能够促进社会舆论的形成,但如果所形成的舆论是消极的,例如与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意识形态相悖,对国家发展前景悲观失望,或故意歪曲事实而把党和政府贬得一无是处,等等,就会影响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必须对社会热点进行正面的舆论引导,增强正能量,让社会热点带给公众阳光的心态、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为此,要加强对各种媒体尤其互联网的管理,增强各种媒体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以正面宣传、报道和分析为主,帮助公众认清形势、化解疑虑、树立信心、理顺情绪,形成强大的舆论宣传声势和氛围,在人民群众中形成积极的社会心理效应。例如,针对反腐倡廉这个社会热点问题,要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反腐败斗争的成效和决心,分析为杜绝腐败所进行的制度建设、机制建设、理论建设和努力方向,指出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途。同时,也要对国外,尤其是实行“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度”国家的腐败事件进行报道和分析,让公众认识到腐败在私有制没有被消灭之前存在的必然性,以此让人们对腐败形势形成客观认识,增强反腐败斗争的信心,把人们对腐败的痛恨引导到积极完成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任务上来。

  2.4以客观的事实引导

  真实性是宣传和舆论引导的生命力。在关于社会热点的舆论宣传和引导过程中,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某个媒体,公众是否接受、接受多少,取决于这个政府机构或媒体公信力的大小。如果公信力小甚至没有公信力,民众不仅不会接受他的宣传和引导,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而公信力的大小取决于宣传和引导的真实性。因此在对社会热点进行引导时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为此,首先要做到信息公开透明、直面问题,面对难点不回避问题,不避重就轻,不遮遮掩掩,更不能绕着问题走。因为在信息化迅速发展和公民意识日益高涨的社会,真相是无法掩盖的。其次,要坚持唯物辩证法,以全面、发展、联系的方法客观分析社会热点,不能割裂孤立的谈问题,更不能避重就轻甚至为了推卸某个当事人或机构的责任而故意歪曲事实真相。再次,当事人或机构对事实真相的披露要具有及时性。因为与社会热点相关的舆论引导具有“先入为主”的特点,所以争夺到事实真相的“首发权”才能抢占先机,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最后,要把握正确的引导方向,把凝聚人心、维护稳定、化解矛盾、改进工作作为社会热点引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5以有效的解决措施引导

  “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既是党和政府重视的问题,又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有人曾把这些问题归纳‘七子’,即:孩子、房子、位子、票子、车子、菜篮子、米袋子。”党和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回应和解决社会热点问题既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工作要求,也是正确引导社会热点问题的有效途径。所以要建立重大舆情分析制度,让一些媒体或机构开通“民情热线”、“民意信箱”、“民声专栏”等,为民众表达意见搭建媒体平台,及时搜集社会热点问题所反映出的社情民意。之后邀请相关专家、权威部门及重要的领导对有关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做到及时回应。更重要的是要针对社会热点所反映出的问题,及时研究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尽力尽快解决问题,至少让民众看到问题解决的希望,产生问题最终能够得到解决的心理预期。以此增进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由此对社会热点产生正确的认识。

【篇三】2021年教师资格证必背时政类教育热点

  1.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发展中存在的困境

   (1)教育社会学研究战略问题

   在新环境下,教育社会学面临着战略性抉择问题,如果要想保证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的成熟,就需要从“体系取向”角度进行研究,如果要想提高教育社会学的实践性要求,就需要从“问题取向”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新环境下,对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人们更加倾向于教育社会学的实践性,也就是“问题取向”的方向,但是为确保教育社会学的全面发展,就需要加大对“体系取向”方向的研究,因此,当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战略应该是考虑如何实现“体系取向”和“问题取向”的全面发展。

   (2)教育社会学功能问题

   教育社会学承载着社会各界的压力,人们都希望通过教育社会学解决实际问题,但在实际中,教育社会学往往会令人失望,教育社会学的功能并不是针对教育实践的问题对症下药,而是科学的阐述教育实践的内涵,真实的还原教育现象,并从因果的角度分析教育实践活动。由于人们对教育社会学的功能理解不全面,导致实践中,教育社会学没有取得想象中的作用。

   (3)教育社会学方法论问题

   对于教育社会学研究,有多种方法论,最显著的就是教育社会学的规范性研究和教育社会学的验证性研究。其中教育社会学规范性研究是指,根据人们生活中建立的规范,对教育、社会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式强调教育社会学的价值及具体应用。教育社会学的验证性研究是指,利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对比等对教育、社会进行研究。从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程看,规范性研究占据主导地位,但从当前情况,验证性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如何实现规范性研究与验证性研究的有效结合,成为当前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困境。

   (4)教育社会学价值取向问题

   对于教育社会学,如何实现科学主义取向和人文主义取向的协调发展,成为当前教育社会学思考的重要问题。对于教育社会学,其研究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及活动,因此,应该将人文主义看做教育社会学的核心价值,但是在进行教育社会学研究时,也不能脱离科学,忽视了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这对教育社会学的科学化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如何准确把握教育社会学的价值取向,是当前教育社会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5)教育社会学本土化问题

   在我国的教育社会学体系中,不仅中前苏联教育社会学的影子,还有日本、欧美等国家的理论框架,我国教育社会学的本土化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学者的重视,只是简单的将国外教育社会学体系复制到我国教育社会学中,从而导致我国教育社会学逐渐迷失自我。如果没有处理好教育社会学本土化问题,那么我国的教育社会学就只能看做是一种例子,去验证国外教育社会学体系,可以说我国学者所做的研究只能当做别人的研究成果,因此,如何使我国教育社会学立足于本土,结合本土文化,发展成独立的教育社会学体系,是当前教育社会学发展的一大困境。

   2.当前教育社会学研究及发展存在的问题

   (1)指导方针的确立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社会学一直有两种指导方针,分别是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社会学和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教育社会学,这种指导方针各抒己见,相互冲突、矛盾,对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持“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社会学”观点的学者认为,我国的教育和西方国家的教育有很大的差别,我国应该坚持我国的教育方式,走我国的教育道路,在构建教育体系时,应该建立符合我国特色的教育体系,这部分学者认为,一个国家,只有具备独特的教育方式,拥有完善的教育体系,才能立足于世界教育领域,才能与世界教育进行有效地沟通。持“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教育社会学”观点的学者认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曾经中断过,而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事业,则发展十分迅速,在教育领域上,我国已经落后于世界教育,我国要想跟上时代步伐,立足于世界教育领域,就需要积极学习国外先进国家的教育方式,取其精华发展我国的教育领域,实现我国教育与世界教育的接轨。这两种观点冲突使得我国教育社会学指导方针一直没有明确,这也对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2)学科性质的选择

   我国教育社会学出现以后,其学科性质就一直存在争议,其主要观点有三种,一是认为教育社会学应该属于规范科学,教育社会学很明显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社会教育实践,其研究重点是如何在社会中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教育社会学应该属于规范科学范畴。二是认为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是揭示事实真相,该种观点的学者将教育社会学看做是一个独特的领域,其本质是探索社会的结构、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教育在社会中的本质,从而形成一种逻辑紧密的科学理论。三是认为教育社会学既属于规范科学,又揭示了事实真相,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如果教育社会学仅仅是一种规范,那么其与教育学在本质上没有差异,如果教育社会学仅仅用于揭示事实真相,那么教育社会学就不会对教育实践产生指导作用,教育社会学只有集两者于一体,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由于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确定上存在一定难度,导致教育社会学的发展难以准确把握方向。 (3)研究层面的贯通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不同学者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层面有一定差异,有的学者从微观层面对教育社会学进行阐述,有的学者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了教育社会学,还有的学者从中观层面上分析了教育社会学。对于微观层面上研究的学者,其主要是通过实例来分析研究教育社会学,微观层面上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情况。对于宏观层面上研究的学者,主要是分析社会活动与教育的整体关系,其研究活动是最先在我国教育社会学中开展的,通过宏观层面上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教育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对于中观层面上研究的学者,主要是对当前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和检讨,对于这个层面上的研究,其深度很有限,在实践应用中也比较少。由于每个层面都有其相应的优点及不足之处,并且各个层面的研究没有彻底贯通,从而导致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存在一定局限性。

   3.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发展的要点

   (1)传统优秀文化的现代化阐述

   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中,相关学者并没有合理的疏导和评价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教育社会学体系中,这就使得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中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在进行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阐述,并将其精华部分融入我国教育社会学体系中,从而增加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底蕴。对于教育学,并不是以发现事实,或者通过知识积累为目的,也不是以严谨的逻辑为支撑,开展科学活动,而是以阐释意义和构建价值为目的的价值科学。教育不仅具有民族特性,还具有相应的文化性格,因此,对于教育社会学,必须提高对其的文化性格认识,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此加深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发展的根基,解决教育社会学本土化不足的问题。

   (2)不同教育社会学思想的整合

   我国教育社会学重建以后,大量的国外教育学观点、社会学观点、教育社会学思想等涌入我国,可以说,我国的教育社会学知识积累已经十分深厚,这一点从近年来出版的教育社会学书籍就可以看出来。我国教育社会学在学习、引进国外知识的同时,忽略了从科学体系的角度对这些知识、思想进行整合,从而导致我国教育社会学各种理论、观点相互抵触、混乱无章,在实践过程中无所适从,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因此,在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整合不同教育社会学思想,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构建符合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需求的科学理论体系,从而为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提供明确指导。

   (3)成功教育社会学实验的整合

   为提高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实践性,在进行教育社会学发展时,要注重整合成功的教育社会学实验,首先要统揽全局,高度提炼现有的实验成果、成功经验,将其整合为有利于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的材料,其次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科学、全面、客观的整合教育社会学现有资料,不断充实、完善我国教育社会学体系,从而促进我国教育社会学的稳定发展。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社会学的结构、学科功能、研究方法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当前的情况看,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社会学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因此,在进行教育社会学研究时,要分析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教育社会学格局,以此来促进我国教育社会学的现代化发展。

   (4)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不良倾向的避免

   对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如果没有把握好方向,就会引起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不良倾向,从当前情况看,低层次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普遍集中在教育社会学界的研究,忽视了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研究,使得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于片面。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急功近利,跟随者国际上最新研究热点,对我国教育社会学进行研究,从而导致我国教育社会学越来越零碎,教育社会学学科建设停滞不前、杂乱无章,导致我国教育社会学严重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使得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走向极端。因此,在进行教育社会学研究发展时,要特别注重避免不良倾向的产生,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健康、稳定发展,才能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引导作用。

   4.总结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我国社会发展及教育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对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进行深刻反思、检讨,找出教育社会学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发展方向,并注重传统优秀文化的现代化阐述、整合不同教育社会学思想和成功教育社会学实验,避免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不良倾向,以此促进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健康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hy-hk.com/649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