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hk.com--节日演讲稿】

  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一系列鼓励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已在全国蓬蓬勃勃的兴起。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也必然会用最先进的文化来凝聚力量,引导、推进检察工作。检察机关通过运用大量的司法实践来培育、发展和创新了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检察文化。检察文化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行业性和包容性,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检察文化的基本内涵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其核心价值理念又是什么?笔者就此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关于对检察文化基本定位的认识

  检察文化是隶属于法律文化的一种,是特定的检察人员开展检察工作而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伴随着检察工作的开展应运而生的产物。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是宪法所赋予的,这一性质决定了一切围绕检察工作主体而派生出来的各项工作都要具有检察特色和与之相关联的特殊功能。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耕同志在20**年11月27日《全国检察机关文化建设巡礼活动上的讲话》中指出:“检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过程中衍生的法律文化,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检察文化建设涵盖检察思想政治建设、执法理念建设、行为规范建设、职业道德建设、职业形象建设等等,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精心实践,大力推进。”高检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郭兴旺同志在《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发展和繁荣检察文化》一文中指出:“检察文化无疑是检察职业的文化标记,是检察精神的凝练与概括,是检察事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根本和精髓。这就决定检察文化必须是依托检察职能、由此而派生的文化,而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在全社会保证和实现公平正义无疑应当是检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这种价值观来源于对检察机关行使检察权的职能活动中,是检察机关天然具有的不可分离的要素。也就是说,离开检察机关行使检察权的神圣使命和职能,检察文化便无从谈起,便会失去重心而无法起到正确导向、群体融合、凝聚人心的文化功能,其文化的标志性功能就会荡然无存。检察礼仪、语言、规范、行为、技术等都应服从、反映、体现这样的核心价值理念。检察文化是检察官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过程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精神风范等综合体,它反映这一特殊群体共同的价值标准、审美观念、思维行为方式和群体趋向,它既是这一群体的精神和物质文化水平的高度概括,又体现这一群体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成就和标准。”这两段文字,对检察文化及检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的阐释、定位、分析,我认为是中肯的,是符合检察工作实际的。由此,我们可以狭义的认识:检察文化就是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从事检察实践活动及其思想理论成果的总和。它包括检察思想、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检察设施、检察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二、关于检察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依据和内涵

  众所周知,党的第十七大在党章修正案中,增写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这四个方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的“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是完全一致的。

  党章中规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就昭示了人们不论在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如何多元、多样、多变的情况下,不论在人们价值取向发生了怎样变化的情况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是不能动摇的,是要坚定不移的。这有利于全党更清醒、更坚定的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的共同思想基础。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为内在规定的文化。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观念,增强全社会的思想凝聚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才能建设和谐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进一步弘扬民主文化的优秀传统,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家园,才能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三、关于检察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树立

  检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张耕同志在《讲话》中提出:“根据党的十七大要求,结合检察机关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检察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工作主题和‘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的总体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以提升检察队伍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会职业道德素质、塑造检察官职业形象为目标,以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主题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坚持以人为本,紧密结合检察工作实际,深入开展检察文化建设,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加强检察文化建设,是推动我们检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检察工作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检察文化的支撑和检察理念的创新,这就要求检察队伍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素养和先进的执法理念、思维模式及执法方式。通过检察文化的灌输、渗透和融合,使每一名检察人员的内心深处,都能产生出一种甘为检察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把内在的潜能和创造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成为推动检察事业创新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不竭源泉。为此,笔者认为应树立三种核心理念:

  1、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即坚持教育和引导检察人员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种观念,并以此为指导加强检察文化建设,这是“司法公正重于生命”的检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法制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坚持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用于指导公正、严格文明执法,就是坚持了正确的法律信仰和价值取向,就会正确的引导渗透融合,凝聚检察干警的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

  2、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崇尚和谐”的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就有崇尚和谐的话语如“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现在党中央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崇尚和谐、追求和谐、实现和谐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最强音。检察机关作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服务者,要在检察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和谐文化,促进机关和社会和谐,就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崇尚和谐”的理念。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在检察工作中、在日常生活中给与干警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体现人文关怀。及时了解干警在工作生活中的困难,解决干警诸如了子女入托入学、家属就业等实际困难和问题,使干警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只有检察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使检察人员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检察文化把人的价值的开发和利用摆在了重要位置,通过发展先进文化的引导、凝聚、协调、教育功能,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使机关每个成员实现自身价值与检察系统实现自身价值融合统一。检察文化一方面是检察机关与社会公众处于一种沟通状态,另一方面是系统中的个人能与组织和谐发展。在检察机关内部大力开展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使检察人员在活动中陶冶情操,缓解心理压力。注重人文关怀,还体现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引导广大检察人员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正确对待去留升降,保持内心和谐平衡。在检察机关内部大力进行和谐创建活动,实现检察机关内部和谐。要广泛开展和谐机关、和谐处室创建活动,培育和谐精神,倡导理性平和、诚实友爱、团结互助、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勤奋廉洁、积极进取的和谐理念,积极营造相互信任、和谐共事、检察一体、上下一致的和谐氛围,不断增强检察机关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3、牢固树立“终身学习,求实创新”的理念。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已是刻不容缓的课题。树立终身学习、求实创新的理念是检察文化反映出的检察人员顺应时代潮流的一种全新的价值取向,也是检察工作不断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种理念是检察机关主流精神与新形势新要求相结合的产物,检察文化通过培育干警的集体主义思想、团结协作精神、团队意识等主流精神和核心理念,使其内化为干警的共同愿望和价值取向,外化为全体人员的追求和自觉行动,从而使检察人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融会贯通,达到全面提升人员素质和文化品位,增强检察机关凝聚力、向心力,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的目的。检察机关提出了“培养学习型检察官、创建学习型检察院”的目标,就是倡导终身学习理念的一种具体实践。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岗位练兵活动,使干警们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干警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水平。加强理论学习,用理论改造干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业务学习,充分挖掘干警的潜在能力;坚持以公正执法为核心,开展敬业、勤业、敬业教育,使干警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利,从而确立检察文化建设的价值观念。

  树立求实创新的理念,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检察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作为检察文化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在干警中树立新思想、新观念,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新检察文化,就是要创新内容形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传播手段,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创新文化载体和机制,为检察文化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检察文化建设是否有活力,能否有成效,关键在于创新文化活动机制和载体。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树立求实创新的理念,就是创新检察文化的灵魂所在。紧密结合检察工作主题和中心任务,深入开展形式新颖、内涵丰富、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弘扬检察理念,铸造检察精神。积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引导广大检察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法律监督能力。积极开展形式活泼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经常性书画、摄影、文艺表演、球类、棋类等活动,为广大检察人员展示才华提供平台,不断增强检察队伍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

  总之,树立检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对于建设、培育、发展和创新有特色的检察文化至关重要,具有核心的导向价值,充分认识核心价值理念,对于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检察文化,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荣获 十堰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究论文三等奖

  作者:郧县人民检察院政治处主任 王作国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我们党从“十一五”开始至今后,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党要为之而奋斗。据有关资料介绍:“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理论上说,是一个社会各个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社会系统中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其功能处于最大优化状态”。从这一定义的内涵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与根本目的,说到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为了人们能更好的生活与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国民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笔者从一名卫生工作者的角度,谈谈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国民又明科学健康生;舌观念与行为的思考。只要我们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问题,就不难看出,一个国家人民的生活观念与行为是否文明科学,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而人群的健康状况又关系到社会的文明发展。人体健康是人生活与发展的根本或基础,不健康的人多了,会给社会带来许多问题,个人不幸福,家庭不安全,社会难稳定,不可能“和谐”。而健康的生活行为需要文明科学的健康观念作指导,仅靠物质的富有是达不到的,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因此,我国今后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始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国民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观念与行为,并将其作为基础工作之一,长抓不懈,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不可低估的重要部分。笔者从以下三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我国国民健康现状分析

  从我国1 3亿多人的整体而言,经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努力,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和提高,部分人过上了“小康”生活,可以说国民体质较过去大大提高。但从深层次看,我国人的健康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因受人自身健康观念和生活习惯的、自然的、社会的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有85%左右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这种健康现状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比较富裕的人,因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的社会生活环境宽松了,物质和精神享受丰富了,但缺乏正确的卫生保健意识,生活方式不讲究科学,膳食不合理,营养过甚,享乐无度等,给人体健康造成了许多危害,产生了明显的或潜在的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方面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糖尿病人逐年上升,医学专家称之为“富贵病”。有调查资料显示:当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包括脑卒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性卒死所造成的死亡,在城市人口中占41%,已占人口死亡率的第一位。另一方面是,那些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们,生活条件差,营养不良。也不注重卫生,思想压力大,精神负担重,体质差。

  二、目前影响我国国民健康的不文明科学生活现象

  (—)人自身不良的生活观念与行为:

  其一,陈旧健康观念的不良影响。世界卫生组织八十年代末就对健康提出了新概念,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是机体没有明显的缺陷或疾病,而应身体生长发育正常,没有明显或潜在的缺陷和或疾病;心情舒畅,能以平和的、理智约心态对待来自社会的、自然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然而,我国改革开放到今天,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唯独封建传统的健良观念难以改变,多数人仍然认为自己能吃能喝、能跑能跳,我没病,我很健康。而不知道因为个人不科学的生活习惯,给自己的机体带来了许多致病因子----象蛀虫蛀大树—样天天在危害其机体,当疾病发生了才知道病了。

  其二,不良生活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一些传统不健康生活方式,突出表现在饮食方面,特别是“聚餐”(宴席)方式,是许多疾病的传播途经,很不利于人体健康。我国38种法定管理传染病中,肝炎发病率多年来居首位,现仍位居第二,人群隐性感染率2%以上;痢疾发病率居第三位,还有其他一些肠道传染病等,饮食是主要传播途径,多数是吃成的,既“病从口入”。我国建国以来,曾几次倡导公共接待应采取分—餐制(份饭),但都没成功。二是卫生保健意识淡薄,无论是生活条件差的或富贵的人,农村还是城市人,多数缺乏公共卫生意识,诸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公共场所吸烟、自己患了传染病不愿与人隔离等等,都给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其三、西方腐朽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部分人崇拜西方生活方式,文明科学生活方式学的不多,腐朽生活行为学的很快,钻改革开放的空子,道德观念扭曲,信奉性开放、性自由,使本来已消灭的性传播疾病死恢复燃,重新泛滥,如梅毒、淋病等;新的性传播疾病出现并不断蔓延扩散,如艾滋病等,使不少人机体被摧残、心理受到伤害、家庭破裂,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与不和谐。

  (二) 社会因素:

  社会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关乎着人的成长、生活、享乐、卫生保健,养老等等方面。社会制度、社会活动对人的健康影响有促进的一面,也有不利的方面。从当今中国来看,对人群健康不利影响因素主要有: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人只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不顾人的健康,如大量假冒低劣食品、药品,有毒有害家装材料流入市场,大量“农民工”生活环境不良,劳动条件差,又缺乏劳动保护措施,以及常常超负荷劳动等等;二是人口多,市场竞争激烈,失业人员增多,就业压力大;三是传统封建意识影响,部分人讳疾忌医,患了传染病不愿与人隔离,认为是不友好、被人看不起或看不起人等。这些因素都给人的心里承受力带来了极大挑战性,对机体、心理产生急、慢性危害,其中部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出现心理障碍、精神失常、精神病或心脑皿管疾病;四是还有部分人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差,发生感染性疾病较多,又由于经济困难,就医难,“小病抗、大病躺、得了重病见阎王”,其身体、心理都难以健康;五是国家社会保障措施与广大人群的需求相差甚远,如失业:保险、疾病保险、养老保险等等:第六,由于二十多年来人口计划生育的速减措施,城市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城市人口已开始进入老龄化状态,现有1亿多老人,再过八至十年,城市到处是老人,一对年轻夫妇可能面对四位、六位、甚至八位老人,养老必成社会问题;而农村人口相对年轻,但多数受教育程度较低,素质相对较差。这些社会因素除了不利于人的健康发展。

  (三) 自然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发展较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整体提高。但随之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是惊人的,因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部分地区、部分人不按科学办事,违背客观规律,对大自然拼命索取,盲目的乱开矿,对野生动物的乱捕杀、食用,而保护和补救措施跟不上,造成大量矿藏毁灭、水土流失、气候变暖,自然失衡,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频发,动物间的生物制病因子带入人间,在人间产生难以抵抗的新的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给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和威胁,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国民文明科学健康生活的途径与对策

  (一) 强化全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现代科学文明健康生活观念

  各级政府应通过抓精神文明建没、和谐社会建设的途径,把这方面工作列为常规工作来抓,各有关部门应采用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学生科普与文明课、社区科普与文明教育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全民现代科学文明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形成社会氛围,引导广大人群自然认识到,人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明显的缺陷或疾病,而应是前面已提及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了这种较高的生活理念,人们才会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行为,知道哪些行为对健康有利、哪些不利,养成卫生保健的自觉行为,时时处处究竟社会公德、遵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不仅要时刻关顾自身的健康,而且要知道;无论从事任何社会活动也不能给他人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或危害。

  (二)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其一、改进饮食习惯,大力推行以个人为单元的分餐方式。政府应采取宣传教育与制度约束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从公共接待开始实行分餐式“聚餐”制度,这样机关单位带头,形成社会氛围,给私客接待或家庭树立榜样,引导广大人群逐步形成自觉自愿的行为,知道家内如有传染病人也应“分餐”。我国人总认为分餐式聚餐显的不友好,气氛不活跃;而西方人聚在一桌分吃份饭,照样祝酒交谈,气氛十分活跃,一点也不比我国逊色。当然,改变人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或行为是一场革命,往往是很难的事,需要政府下决心,下大力气去抓,应建立相应制度和措施作保障,仅仅提倡是无效的,必须经过一定历史阶段的强化,将会最终形成。

  其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途经,以国家机关单位为突破口,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人群健康促进,大力推行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享乐有度,全民健身活动,讲究公共卫生,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等等。

  (三)随着“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推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之中,使广大干部群众都能够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尊重科学,讲求文明,保护生态平衡,维护社会和谐。使所有用人单位、特别是领导干部,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树立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制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实施人性化管理,尊重民主,实事求是,少些强迫命令,多些关爱体贴。逐步缩小各个阶层之间不公平、不公正的经济、政治待遇差别,使社会事物逐步走上公平、正义的轨道,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减轻人的精神压力,使绝大多数人都有展示自己才干、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心情舒畅的生活与发展。

  本文荣获 十堰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究论文三等奖

  作者:十堰市卫生监督局 艾国学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学习好、贯彻好十七大精神,搞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精神文明建设本质的一致性,决定了其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属于社会主义社会精神层面的范畴,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但又有着共同的价值基础、价值内容和价值目标。在价值基础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代表着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达了人民群众价值追求方面的共同愿望。在价值内容上,它们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价值目标上,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支配地位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打下共同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质的一致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相连,相互兼容的有机整体,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必然性。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方法途径。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到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全过程。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群众参与,社会影响大,对于推动和形成良好社会思想氛围具有重要作用,需要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想道德建设全过程。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样多变的趋势更加明显,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多层多样的特色更加突出,思想道德建设的环境、对象、内容、方法、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到思想道德建设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念和信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以“八荣八耻”为公民道德建设新指南。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现阶段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则深刻阐明了应该倡导什么、抵制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把对道德规范的要求和个人的自尊、自爱等美德紧密联系起来,明确提出了八个方面“知耻”的道德要求。从伦理学的角度看,“耻”是一个重要的德目,是道德发生的基础和前提,“八荣八耻”在肯定了社会主义正确价值观选择的同时,鲜明地指出了社会主义价值观所唾弃的那些观念和行为,是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要求的丰富、发展和创新,必将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hy-hk.com/155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