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hk.com--事业祝福语】

  [摘 要]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本文结合自身在高校工作的体会,从几个方面探讨了我国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策略和思路,对促进新形势下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教育;国际化;策略

  教育国际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我国教育的国际性活动在近二十多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教育的国际研究、交流、借鉴与合作已成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作为一个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文明古国,一个人口众多的教育大国,中国有必要在已经取得的教育对外开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步伐。

  一、教育国际化是促进国家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手段

  实现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战略,首先要确立好教育国际化的目的,这既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我国向教育国际化靠拢的目的不是赶时髦,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本国的教育事业,使具有民族化和地方特点的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换句话说,是一种促进本国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手段。

  一是要把握住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立足点,正确处理好国际化和民族化与地方化的关系。要将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相结合、与教育改革的长远规划相结合、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相结合、与各自教育机构的发展规划和培养目标相结合。

  二是要处理好学习借鉴和参与竞争的关系。学习与借鉴人类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找准我们在相关的学科或科技领域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学习他人的长处,参与教育和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

  三是抢占教育和科研国际性竞争的制高点,这是教育国际化竞争的具体体现。哪一个国家及时地抓住了教育国际化的机遇,领先实现了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战略,这个国家就获得了参与教育国际化竞争的资格,就有抢占教育和科技国际制高点的优势。

  二、合理规划,分层分类推进国际化进程

  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都要做好加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规划,旗帜鲜明地、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支持、引导教育国际化活动。

  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承担起制定全国性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规划工作。地方政府则应该根据本地区经济、教育等发展的实际水平,提出适合地方特点的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则。全国要有一盘棋的思想,通盘考虑,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地方政府和院校要有全局观点、克服各自为政;规划要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标准。各层次教育机构都应该贯彻教育要“面向世界”的方针。向教育国际化靠拢。同时必须从本机构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找准切入点。只要发挥优势,把握好机遇,就能够不断扩大对外交往的规模,不断提高对外合作的层次,提高教育国际化的水平。

  三、发挥高等教育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先导作用

  由于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及其所发挥的特殊作用不同,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具有层次高、涉及面宽、影响大、收效快等特点,高等教育始终走在教育国际化的前列,引导和推动着其他层次教育国际化进程。因此,中国教育国际化必须以高等教育国际化为龙头。尽管世界教育国际化的活动多方位展开,但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是高等教育。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层次性表现极为明显,也就是说教育的层次越高,其国际化程度随之也高。就高等教育机构而言,教育和教学及科研水平越高,其国际知名度也随之而提高,向国际化靠拢的速度也随之而加快。

  要在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发挥龙头作用,高等教育除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外,还应该加快教育体制和结构的改革,加快教材、教学及科研的改革,加快管理体制和方式的改革;发展课程国际化,制定和参照执行教育、教学和科研的国际标准,争取学生毕业文凭的国际认可;积极参加教育和科技的国际竞争,不断寻求和拓展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强化教育产业化思想,拓展教育的国际市场,扩大来华留学生的招生规模,提高外国学生在校生中的比例,营造校园“国际环境”。

  四、课程国际化,推动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程国际化与教师和学生的流动性是教育国际化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三个核心,三者相互联系。实施课程国际化,一是要做好课程分类,提出不同课程的国际化发展目标。二是开发灵活多样的国际化课程形式,可以由国内的一个教育机构单独设计开发,也可以由国内的几个教育机构联合设计开发,还可以由国内的教育机构和国外的合作伙伴共同设计开发。要不断加强教学和科研人员的业务培训,给他们创造获得国际经验的机会;聘请外国专家参加,争取国际社会的参与和支持。三是课程与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密切联系。课程国际化需要现代的教育思想作指导,国际化课程知识需要适当的、观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传输,国际化课程内容需要教材作载体。反之,课程国际化必须以教育思想的改革为前提,对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教材加快更新换代的速度。

  五、以人员的交流与合作为载体,拓宽国际空间

  人员的流动性是中国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尽管他们的流动各有选择,动机因人而异,时间有长有短,但是所反映的人员流动性是我们衡量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果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志。流动人才是教育国际化过程的重要载体,他们的流动带动着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播,对我国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中国的教育国际化,必须以人员的流动、交流与合作为载体,积极拓展和充分利用国际空间。

  一是建立国际人才信息库。这应该成为拓展国际人才空间的一个重要办法。

  二是突出重点人才的工作,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和方法,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科研、联合培养学生、联合申请国际项目等。

  三是改善国内利用国际人才的条件和环境。改善和提高物质待遇和工作环境是鼓励、吸引国际型人才来华或回(为)国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国际教育和科研机构的普遍做法。四是高度重视来华留学生的工作,参与国际教育贸易活动。五是正确引导一般性人员的流动。

  六、完善法规体系,建立教育国际化宏观管理机制

  制定完善的教育国际化的法规体系是调节和规范教育国际化活动的前提条件。许多国家在提出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同时,还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发达国家教育国际化发展较快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使教育国际化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努力,建立可操作的宏观管理机制。

  一是国家和政府部门要承担制定法规政策的责任。

  二要强调法规和政策的协调一致性。三是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要依法行使管理、监督和检查的权利,这是减少行政对教育机构的国际化活动的不必要干预,保证教育机构行使教育国际活动自主权,使法规和政策得到执行和落实的重要环节,也是使法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培养教育机构的自我监督意识,使我国的教育在国际化活动中逐步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

  七、引进市场机制,增强教育机构自身运转的行为能力

  加入WTO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政策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国际化的需要。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校需要逐步落实办学自主权。政府依法对教育机构实施管理和监督,学校依法办学,政府与教育机构的关系和职责范围日趋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教育机构要增强依法办学的责任感,使自身的教育和教学行为对政府和受教育者负责,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善于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适应教育市场的需求。

  引入国际通行的教育发展的市场模式,是推进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国际化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教育是一种产业的观念已逐步为人们所接受。教育国际化要为教育产业与市场相匹配。从市场范围来看,有的涉及到国际市场,有的涉及到国内市场,有的二者兼而有之。教育发展的市场模式呈连环关系,一种需求关系是另一种需求关系的基础或前提,并推动或牵制另一种需求关系的发展。

  八、政府积极参与政府间的教育国际合作

  政府的直接参与对推动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是其他形式的国际性教育活动所不能取代的。世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已经显示由政府直接参与和多边协调组织的国际性教育活动在不断增加。官方的参与具有组织力强、号召力大、活动范围广、资金雄厚、导向明确的一系列优势和特点,对推动教育国际化的作用和效果越来越明显。

  政府参与教育国际化活动有其特殊的形式和工作重点,应该着重缔结政府间教育交流与合作协议,相互换文承认和认可学历、文凭、教师或教授资格;掌握和传播各国教育和教育国际化发展动态,趋势等信息;参加世界教育发展论坛和世界教育发展的决策过程,引导世界教育发展方向;向国际社会宣传和推销中国教育的优势,争取国际教育市场的主动权;争取国际社会对教育国际性活动的经费投入,为国内外的教育机构开展国际性教育活动创造条件。

  总之,世界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会随着相关因素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教育国际化向前发展既需要世界各国的积极参与,也会对各国的教育发展和教育及教学质量产生正反两个方面的冲击和影响。但只要顺应世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历史潮流和必然趋势,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包括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研究和实施中国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遵循教育发展的自然规律,中国教育的国际化就会进一步发展,从而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hy-hk.com/159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