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hk.com--家长会主持词】

  作为父母,谁没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但要怎样教育子女才能让他成“龙”,却让许多父母呕心沥血,费尽心机。有的人希望子女言听计从,按自己的想法去塑造“龙”,但许多家长会感到孩子不大听话,因而大骂儿子成不了才。其实,盲目“听话”的孩子,并不一定能成才,不大听话的孩子也不一定不能成才。我们希望的好孩子,不是做盲目听话的奴才,而是有头脑、有理想、办事守信于“真诚”二字、善开拓、敢进取的孩子。所以,教子,首先要知子、识子。不仅要站在子女的立场上考虑和领会孩子的说话和要求,而且还要了解和体会他们的想法和感情。这就是说,要理解孩子,孩子也应当得到父母的尊重。理解和尊重,既是大人之间关系的润滑剂和粘合剂,同时也是父母与子女感情的催化剂和亲和剂。

  在日常谈话中,父母常常习惯地摆大人的“架子”,不把孩子当作谈话的平等对象,俨然以教育者自居,动不动就“教训”,似乎真理只掌握在大人手中,这就无法理解孩子。与孩子谈话是一门艺术,孩子们无疑是纯真的,但他们在言谈中的某些真实含义却往往潜藏在他们言语的“代码”中,只有通过“破译”才能搜寻出来。比如,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看到大铁门也会问:“这是防坏人的吗?”别以为孩子这是关心社会问题而向他灌输一大套社会治安的道理。其实他关心的是:铁门内是否像动物园的铁笼那样,进了里面就得不到自由了吗?只有理解孩子的心情,才能破译他要表达的“密码”,这时你的回答才能符合和满足他的问题所在。当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理解,他的担忧和伤感就自然会减弱,从而对家长更加信任和听从。

  当一个孩子正在气头上,他就听不进任何人的劝告、安慰或批评。他此时只要求别人能理解他,而且,他要求别人在不盘问他发生了什么事的情况下能理解他。在此种场合下,先别去质问和训斥,甚至劝告和安慰也是不必要的。最好先心平气和地倾听他的讲述,让他有机会把“气”倒出来。因为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强烈的感情是不可能一下子排除的,必须得到他人的同情和理解后,这种强烈的激情才可能逐渐减弱,“气”也才能逐渐消除。只有这时,你的劝导或批评,他才能听得进去,收到效果。

  有这么一个例子:一个孩子在幼儿班就学完了小学一年级课程,他的数学成绩在班里是佼佼者。一次,市里举办数学竞赛,眼看那漂亮的玩具——奖品,他信心十足地积极报名参加了,可是评奖结果,他却名落孙山了。他痛哭流涕,埋怨自己太笨。父亲举了好多例子说明他不笨,但他仍然泣不成声。当他父亲说以后获奖的机会多着呢时,他竟突然止泪问:“我什么时候才会拿到漂亮的熊猫呢?”他想获奖的动机,与其说争荣誉,不如说是捧个玩具回家。所以,当一个孩子否定他自己的时候,大人的否认反而使他更强烈地坚持几见。这时,对他最好的帮助就是向他表示我们理解他。他所指望得到的,往往是一种超过期望的细腻地理解。可见,理解也是一种动力,一种促使孩子继续求进的动力。

  撒谎是孩子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最为棘手的问题。有研究表明,说谎的一般都是比较聪明的孩子,不说谎的倒可能是有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研究还表明,5岁一下的儿童中,女孩比男孩更喜欢说谎。了解了这点,我们就不必把说谎看得过于严重,从而乐意去理解他们,开导他们。孩子说谎的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为了取悦于父母而避免受到惩罚或者得到想要的东西;一是从大人身上“学”来,如邻居要借东西因不愿借而撒谎说没有,有人来访也出于礼貌装着很高兴后却又表现讨厌,等等。该怎样“对症下药”教育孩子减少撒谎,就不言而喻了。

  家长希望孩子成长,孩子也希望自己成长。所以,孩子常常作出一些看似轻率、幼稚的举动来。只要这些举动不具有危害性,大人就不要随便去评判,更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否则会严重损害孩子的自尊心。这等于对孩子的成长泼冷水。即使孩子还没有能力做好某事,但他却强烈要求去干,大人也应该予以承认这种意愿,或者给予帮助和支持。不然之话,孩子也许永远不能学会做本来不会做的事情。作为父母的,应该把孩子的这种要求,看作是孩子要求进步的表现,是一种动力。对孩子的求知或实践,大人不但要给予理解,而且要给予尊重。

  有位母亲说:“我试着跟孩子讲道理,但直到我把脸都气青了,他还是听不进我的话。他只有在我大喊大叫时才听话。”我认为,孩子是讲道理的,他听不进去,就是不相信你讲的道理。这要耐心,要平等相处。“大喊大叫”,孩子表面上“听话”了,其实内心并不真听话,甚至埋下反感和不满,往后的对话就更加困难了。在同一个时候,孩子可能对大人又爱又恨,对家长、老师和所有对他们有权威的人,他们的感情往往是双重的,对这些矛盾心理,一个平静的、不加指责的态度对孩子是有益的。

  当今,大人最关心孩子“出息”的莫过于学习了。在学习方面,大人最容易犯错误的又莫过于急于求成。比如,刚吃完饭便对孩子吼叫:“你给我关掉电视,看书去!”这无疑会使孩子在潜意识里认为:“读书是为了父母。”或者是“不考试,干嘛要看书?”这里有个尊重问题,你越不尊重他的学习,他就越提不起兴趣,认为读书是一种父母强加给他的负担,增加逆反心理;只有你尊重了他的学习,让他理解学习的意义,他才会自觉对读书产生兴趣,到时不用你说一句他就自己看书去了。

  出于对孩子的疼爱,父母往往不注重孩子学做“家务”。其实,孩子天生喜欢做“家务”,这是他们热爱生活的自我启蒙,我们应该理解他们这种心情和尊重他们这种爱好。别以为孩子“磨蹭”或做得不好,而不让他们做或代替他们做。孩子之所以“磨蹭”和做不好,那是对情况、时间和工作量的估计难以做到像大人那样准确。比如收拾东西,在大人看来,孩子不得要领、动作迟缓、但他已在努力抓紧做了。在孩子收拾好东西之后,不管干得如何,都要给他们适当的表扬,使他们体会到有种完成任务后的轻松感和满足感。

  最后谈谈孩子的任性。孩子的任性通常在懂事初期就开始养成了。这个时候,父母或者出于疼爱,或者由于不耐烦孩子的纠缠,孩子闹要什么就给什么,想怎么干就让怎么干。其实,孩子口头上纠缠的不一定反应他们内心的需求。比如带孩子上街,面对形形色色的食品,他会这也想吃那也闹买。但他根本没有食欲,只是好奇心所使而已或是因食品的漂亮外表所吸引以图当作玩具。孩子开始懂事的这个阶段,对一切都有新鲜感,所以作为父母特别要注意去理解孩子,满足他们的正当需求,纠正他们的不良欲望。这个阶段教育孩子的效果如何,对孩子今后成才影响极大,千万不要以为“孩子还不大懂事”而放过教育的大好时机。这个阶段的孩子,可塑性最大。“唯父母为尊”,往往养成孩子的的自卑心理、过分内向和沉默寡言的性格,不敢开拓和创造;“喂子女为贵”又往往养成孩子任性、暴躁、自负或自恃。教育孩子最好还是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引导,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hy-hk.com/189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