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hk.com--读书心得】

  《巨人的陨落》,“福莱特再次创造了一个既熟悉又美妙的世界,以及一种纯粹的阅读乐趣,让你根本放不下这本书。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巨人的陨落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2500字.jpg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1)

  有幸读到肯。福莱特的世纪三部典之一——《巨人的陨落》,并且一气呵成,首先深深地为此书恢宏的大时代背景所折服!此书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作者虚构了六个家庭,其中英国的菲茨赫伯特家和威廉姆斯家,德国的冯·乌尔里希家,俄国的别斯科夫家,美国的杜瓦家和维亚洛夫家,这四个国家均为一次世界大战参战主要国家,而且这四个国家在1911年到1924年这十多年间的变迁是真实的。其次,细节描写和大时代背景相互映衬,真实的历史和虚构的故事相映成趣,也是此书荡人心胸的魅力所在!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有种畅快淋漓的感觉!

  但是因为我是女性,所以比较喜欢从女性的角度来剖析书中人物性格特点,这其中一定是夹杂了我个人的感情色彩,不成熟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

  首先是卡捷琳娜。我认为她是“最值得批判”的女性人物代表,这在她与格雷戈里结婚前的对话中足以印证,明明她爱的人是格雷戈里的弟弟列夫,但为了能每月从部队领取津贴,就与即将参战的哥哥格雷戈里结婚。原文在第十二章的对话是这样写的:

  她(卡捷琳娜)说:“如果我嫁给了一个军人,就能过得更好。我的孩子也能有吃有穿。”

  (格雷戈里)“可是……你爱的是列夫。”

  (卡捷琳娜)“我知道。”她哭了起来,“但是,列夫在美国呢,他根本就不在乎我怎么样,连封信都不写。”

  (格雷戈里)“那……你想怎么办?”格雷戈里知道答案是什么,但他想亲耳听见那句话。

  “我想要结婚。”她说

  “就为了拿到军人妻子的津贴?”

  她点点头,“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她又说,“等孩子出生的时候就能有一点点钱,尤其你又去了部队,不在身边。”

  ……

  由以上对话可以看出卡捷琳娜的本性是自私的,她怕格雷戈里参军后无法生存,就与格雷戈里结婚免去后顾之忧,明明不爱格雷戈里,却还要结婚践踏格雷戈里的感情。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格雷戈里,这是一个具有“牺牲”意义的典型人物代表。

  其一,他对弟弟列夫的爱是具有牺牲意义的。父母双亡后他和弟弟相依为命,并把所有的爱都给予了弟弟列夫。尤其是他为了让弟弟列夫逃避警察追查免受牢狱之灾,把自己准备好的去美国的船票和所有的身份证件都交给了弟弟,这种做法意味着从此他与幸福失之交臂,而与苦难结了缘,他的爱是深沉的,伟大的!

  其二,他对自己的爱是具有牺牲意义的。这在参战前与卡捷琳娜结婚上,他便牺牲了自己的爱。尽管他的内心深处一直深受着卡捷琳娜,但在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卡捷琳娜爱的是他的弟弟列夫前提下,但为了弟,为了即将谋面的卡捷琳娜肚子里的亲侄儿,他义无反顾地选择牺牲了自己的爱,从此生活在矛盾与痛苦之中。

  格雷戈里对亲情这种无私无畏甘于奉献的精神,在当今这个人情淡漠的社会里无疑是令人敬佩并值得推尚的。我们可以在物质生活上“缺衣少食”,但是绝不允许精神家园荒废,有爱存在的世界是温暖的,是美好的!

  其次是艾瑟尔。她是书中最重要的女性人物之一,是一个具有独立自主、美丽善良、敢爱敢恨、维护和平、倡导女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永不言弃等优点集一身的贫苦女孩,但是她也有懦弱、盲目的优越感等缺点,所以我给予她的评价用“最真实的”但绝不是“最完美的”来概括。文中有两件事件对我来说特别震撼,深刻反映了艾瑟尔的“最真实的”性格特点。

  第一件事件是艾瑟尔协助国王和王后对矿难事件中罹难家庭进行慰问。整个事件至始至终表现了艾瑟尔沉着、冷静、大气、从容不迫的处事能力,呈现给读者面前的宛如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聪明的有主见的女主人形象,这无疑与他父亲是矿区工党身份和耳濡目染的工作方法有直接影响,让人感觉到艾瑟尔不是一个普通的卑微胆小女仆,而终将会是一个“涅盘重生”的英雄人物。这件事为她在战争期间去报社工作为维护妇女权益埋下了伏笔。

  第二件事件是艾瑟尔当上《军人之妻》总编辑之后,从事政治生活的精彩表现。在战争接近尾声时劳埃德。乔治针对是否结束战争挽救数万名战士的生命权力进行演讲时,最终劳埃德。乔治的立场是拒绝了和平的建议。艾瑟尔表现出异常气愤,她不顾现场参与国的议员阻拦,激动地在讲演现场大声质问:“多少像阿伦。普里查德那样的年轻人在索姆河被杀,有人关心过这个吗?”之后她一字一顿地喊出了一个个死亡士兵的名字,吓得菲茨赫伯爵说:“安静,快坐下来,我的老天!”但是艾瑟尔依然进行呐喊,最终被引座员抓起胳膊,连推带搡地把她赶了出去。

  如果第一个慰问事件说明艾瑟尔的性格特征是简单的肤浅的,那么第二个演讲事件无疑让艾瑟尔的形象愈发饱满起来灵动起来,这是人物性格的完美升华。透过书页,我仿佛看到一个手握拳头义愤填膺的女性正在为维护世界和平义正严辞地地声声指责声声呐喊,她的形象是高贵的,她的灵魂是高雅的。

  尽管如此,艾瑟尔也有她的不完美的一面,这主要是体现在战争即将结束后菲茨赫伯特伯爵诱惑艾瑟尔做他的情妇并赠予她别墅时,艾瑟尔的表现是犹豫不决的,这种犹豫是客观存在的,因为艾瑟尔出身贫困的矿工家庭,又曾在集财富和权利于一身的菲茨赫伯特伯爵家当过女仆,因此她有超出一般穷苦人的优越感,这也为她单纯迷恋自私、冷漠、厚颜无耻的菲茨赫伯特伯爵埋下了伏笔。尤其是艾瑟尔有着未婚怀孕、被父亲赶出家门、被迫过着背景离乡隐居生活的痛苦经历,因此面对如此巨大的诱惑她的犹豫是在情理之中的,所以这种“不完美”是完全符合艾瑟尔的内心需求,也符合上流社会中“大人物”对“小人物”的发展要求。

  最后是茉黛。与卡捷琳娜和艾瑟尔相比较,作者在刻画茉黛形象时几乎是完美的,我也是至始至终报着欣赏的态度来完成阅读的。首先她的出身是高贵的,她是上流人物菲茨赫伯特伯爵的妹妹。其次她自身拥有一系列的优秀品质:对待生活,她积极热情、乐观向上;对待爱情,她忠贞勇敢、至死不渝;对待工作,她锲而不舍、全力以赴。这些优秀的品质对于一位上流社会富家小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在各国战争交锋激烈时,她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为女权运动所做出的巨大努力让她的形象瞬间更加高大、更加光彩照人!这样至高无尚的女性值得任何人去尊重,去敬仰!

  书中第二十章这样写道:

  “人类为什么这样愚蠢,竟会发动战争?”她(茉黛)对格斯说,“而且,如此可怕的人员伤亡和各种损失早就超过了可能的利益,他们却还在不停地战斗!”

  社会发展至今,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全世界呈现大和平大和谐的态势,尤其是妇女权益得到了最大化的满足,在此由衷地感谢《巨人的陨落》中的两位重要的女性人物——艾瑟尔和茉黛,感谢所有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为了争取妇女权益而奋斗的革命战士,并以此文献给那些在不同领域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女性朋友们,祝大家节日快乐,幸福安康!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2)

  很奇怪的感觉,在我读第一部曲的第一章节的部分,我就感觉到比利必将是那个拯救威尔士国家甚至是拯救全世界人类的“救世主”!而艾瑟尔必将是一位“涅磐重生”式的英雄人物,欣喜的是整部书的线索就是按照这个主线来进行的,而我也真正看到了经历过战争洗礼后那些有血有肉用时代精神唤醒人们真正觉醒的英雄人物形象!

  首先是茉黛:

  喜欢茉黛“在一起”的简单爱情观。茉黛出身贵族家庭,有着从事政治生活的不寻常经历——她曾是“时尚的妇女参政论者”,她开创《军人之妻》报,为留在家里的妇女争取权益,她还为杰妮。麦卡利抗争而进过监狱!按理说她的爱情观应该是奢华的高不可及的,然而她朴实简单的爱情观却背叛了她高贵的身份。在战争即将结束,在与沃尔特隐婚将近五年的苦难日子里,当沃尔特从战场上完好无损地回到了她的身边,沃尔特即将回国让她选择去留时,她用《圣经》里路德的故事为她们的爱情长跑填写了最美的誓词——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也葬在哪里!

  微信朋友圈里曾有人这样说过:世界上最动听的爱情誓言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说的好像就是茉黛这种最质朴最纯粹的爱情!

  茉黛战后跟随沃尔特回到德国,她为爱情吃尽了苦头。昔日不食人间烟火的高贵的“时尚的妇女参政论者”,不得不戴上围裙,不得不在狭小的厨房里用白菜、陈面包和萝卜为家人做一道用以下饭的菜汤。由于粮食奇缺,她不得不在烤一块小蛋糕时里面多加萝卜配料用以充数。她学会了做饭,也掌握了不少持家本事,亲手学会铺床、熨衬衫、清洗浴缸。因为有了爱情,而且有了爱情的结晶——两个宝贝孩子(3岁的埃里克和2岁的海克),所以每学会一样对她来说都是一次震动一次雀跃!即使为了生计在夜总会弹钢琴,她学会了讨要小钱,挣钱之后排队买黑面包回家做汤!因为心中有爱,她每天都是微笑着应对每一件事情,她把艰苦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每一天都如同诗歌一般美好,因此她是快乐的,幸福的!用茉黛自己的话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亲吻自己所爱的人,再也没有比自由地相爱更快乐的事情了!”

  喜欢茉黛在身陷囹圄的生活中,依然焕发着女政治家的风采。即使身居他乡异地,茉黛仍然格外关心政治,就像在英国时一样。工人的罢工,右派分子雇来流氓对罢工工人大打出手,家庭主妇上街游行,抗议供应品短缺,引发粮食骚乱,每个德国人都为《凡尔赛条约》而愤怒,这些都是她积极投身于妇女权益的争取、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为之奋斗的素材!

  谈到政治,更加佩服茉黛带有政治色彩的公布婚讯的勇气!由于沃尔特是德国的外交官,而茉黛是英国名门贵族,他们的婚姻在两国交战期间是绝对不允许的,但是茉黛和沃尔特已经因为战争隐婚了五年,在这近五年的生死离别的日子里,茉黛和沃尔特饱尝了分离的痛苦和折磨,因此生性倔强和酷爱自由的茉黛决定把婚讯公布出去!茉黛坚持让报纸准确无误地援引自己的话,杂志社信守了这一承诺。她在报纸上是这样宣言的:“我知道有些英国人痛恨德国人,但我也知道,沃尔特和其他许多德国人一样,尽了一切力量来阻止战争。现在,战争已经结束,我们必须跟以前的敌对者建立和平与友谊,我真心希望人们将我们的结合作为新世界的象征。”在这里由衷地敬佩茉黛追求真爱的勇气,更敬佩她无时无刻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其次是比利:

  经历过战争洗礼后的比利,思想意识得到了迅猛的成长。前两部书是以他在工矿工作中、日常生活中以及在战争初期描写了他思想逐渐成长的过程,而第三部书则着重以比利投身于战争中以及在战后入狱后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如果说前两部书让他成为了思想的巨人,那么第三部书则让他成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思想家!

  比利出狱后带着新娘米尔德里德衣锦还乡,正赶上惠灵顿举办一场聚会,他的爸爸握着他的手:“我为你感到骄傲,儿子。你勇敢地抵抗了他们,就像我教你的那样。”比利说,“战争改变了我们所有人。”...“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应该控制它,就像布尔维克接管俄国,社会主义党掌控德国。”...“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工人阶级的党,也就是工党,我们已经获得了席位,让我们的党进入政府。”...“我就是为了这个回家的,我希望看到一位工党的人在下议院代表我们!”

  在大选的日子,比利慷慨激昂的演讲,更加能够体现他思想的愈加成熟,原文是这样描述的:

  大选时比利激情震撼地说,“这次选举事关未来,决定我们的孩子将要在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成长。我们必须保证它不同于我们所成长的那个国家。工党并不发动革命——我们目睹了其他国家的革命,革命并不能奏效。但是我们要发动变革——真正的变革、重大的变革、剧烈的变革!”他说,“你们(菲茨赫伯特伯爵等保守党们)已经成为历史...工人兄弟们,我们才是未来!”

  再谈艾瑟尔:

  艾瑟尔的成长兑变在第二部书中已经脱颖而出,而在第三部书中最后部分表现更加突出。艾瑟尔成功选举成为英国下议院的议员,有史以来,英国有了一个工党政府,这是以艾瑟尔为首的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

  文中最后部分,在艾瑟尔上下议院交界区那条铺了红地毯的狭窄楼梯上,艾瑟尔带着儿子劳埃德在这里遇上了菲茨。这如果是在以前,在泰—格温的时候,每当艾瑟尔在走廊里遇到菲茨时都必须站在一旁,垂下眼睛等着他走过去。而如今,艾瑟尔站在台阶中央,紧握劳埃德的手,盯着菲茨说:“早上好,菲茨赫伯特伯爵。”她蔑视地扬起下巴。……“好了,我们祝你们度过美好的一天。”艾瑟尔轻慢地说着,往前迈了一步。而菲茨的表情十分可怕。他无奈地站到一旁,带着他的儿子退向墙壁,看着艾瑟尔和劳埃德径直朝楼梯上方走去。

  艾瑟尔的“进”和菲茨的“退”这一进一退,进的是先进的思想意识,退的是腐朽官僚的帝国最终的陨落!这一进一退,充分说明了工党斗争的真正胜利以及以菲茨为代表的保守党的最终失败,正如比利在大选演讲时说的那样:你们已经成为历史...工人弟兄们,我们才是未来!”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的河流大浪淘沙,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人必将成为落伍者,必将被历史所淘汰!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2500字.jpg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3)

  我们敢于走进荆棘丛;

  就是希望生活得有意义;

  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死去的那一天;

  才发现自己从没活过。

  这大概也是生而为人;

  能得到的最大满足。

  这是可以说是我在近一年上市的新书中,看过的最好看的小说了。它的阅读体验征服了我,它给了我一种无与伦比的精神高潮。

  小说展现的是五个国家、五大家族在战争的腥风血雨中跌宕起伏的命运。读到后面的时候,有一种停不下来的感觉,一种在另一个世界中完全沉浸之后,把一辆跑车在旷野无人的高速公路上从150码逐渐加速到280码的感觉,一种特别不想结束那个世界却又欲罢不能的感觉。

  人,是这部史诗的真正主角。而在这些人身上,我看到的一直是我们“自己”,处于千千万万个不同境遇之下的自己,拥有不同性格和命运的自己。

  整个故事,讲了很多人的生活,在一个全人类都被裹挟其中的大背景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每个人类,教师,逃犯,吸毒者,贵族,流浪汉,知识分子,无产阶级,革命家,哲学家,诗人……都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有人尊重了内心的召唤,有人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有人被国家宣传的标语俘获,有人为与生俱来的野性驱动……有人勇敢,有人懦弱,有人坚定,有人迷茫,有人成长,有人扭曲,有人推动了世界的进步,有人拖了世界的后腿。

  当看到他们以清晰严密的逻辑思考,做出了一个个符合自己处境的决策——而这一个个合理决策,又汇聚为世界大战和人民革命的风暴时,我感到自己就处在风暴中心,真实、刺激。

  每个人的选择,无非两种,追随命运滚滚而下,或是异军突起。这是每个人的自我选择,让他们在那段时空中成为了最终的自己。人性在每一个选择的瞬间闪烁,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在《巨人的陨落》中,随着战争发展,女性不得不走上社会工作,填补男性参战造成的劳动力空缺。女权意识随之觉醒,其中,女仆出身的艾瑟尔是最让我佩服的“女汉子”。 她在伯爵的大庄园里当管家期间,勇敢大胆地爱上了伯爵本人,怀孕之后,伯爵想用钱堵住她的嘴。

  艾瑟尔痛苦地做出了理性的决定:她要和肚子里的小生命一起离开,但不是空着手,她让伯爵买了一栋两层小楼,一半自住,一半出租补贴家用,她一边工作一边独自抚养孩子长大。 她以未婚先孕的姿态,嫁给了一个与她志同道合的好男人,在当时的社会里,她这样“特立独行”的女人,连亲生母亲都不能理解。

  但艾瑟尔的觉醒和奋斗,始终没有停止,婚后,她不甘于当个家庭主妇,而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最终在纷乱的时局里,为自己挣得了一席之地,她成了一名可以为更多底层民众发声的英国议员。

  是的,我们敢于走进荆棘丛,就是希望生活得有意义,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死去的那一天,才发现自己从没活过。

  这大概也是生而为人,能得到的最大满足。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4)

  其实英国文豪肯。福莱特的《巨人的陨落》这本书,很早便收入囊中了,但一直被琐事所扰,读来断断续续,这一段时间终于读完,大有酣畅淋漓之感。

  先说说对这本书的总体印象吧。《巨人的陨落》不仅是一本好小说,也是一本特定时代的一个精彩的微注解,让我们不仅读到了一个好故事,也对这个故事的背景时代有了更好的理解。作为一部故事性很强的历史小说,这里面不仅有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也有大时代的波澜壮阔,很容易让人有种自然而然的带入感,仿佛身临其中。不得不说,肯叔沉稳的文字叙述,精致的细节描写,庞大的家族纠葛,充满矛盾、对抗的人物性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严谨认真的历史观,一击便击中了很多人的心灵,无怪乎这部作品受到全球千万读者疯狂追捧,一跃成为“现象级”的畅销作品。

  肯叔将故事的时间轴设定为1911年—1924年,一战前后(非常有意思的历史时段)。看似波澜不惊的世界局势,实际上正酝酿着一系列的剧烈变革,新旧观念的矛盾冲突已走到了水深火热、日益胶着对抗的阶段,一点火星便能引来世界巨变。肯叔从几条线着笔写出五大家族的兴衰荣辱,向我们揭露了整个时代变革的脉搏,故事从叙述一名不列颠岛上的未成年矿工经历着他人生中一大考验——来自其他矿工的欺凌抓弄开始,讲到富有的英格兰伯爵为即将到访的乔治五世进行紧张的筹备,接着又说道在沙皇残暴统治下的青年工头向自己的杀父仇人做着生产演示…。。看似各自独立、迥然不同的人物命运在历史的浪潮下已相互交织纠葛。书中人经历纷繁复杂的变化,而我们则看到鲜活生动的历史:一战、十月革命、凡尔赛和约……紧凑的故事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让人目不暇接,这也许就是众人手不释卷的原因吧。

  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的那样,肯叔讲述的这个时代,同样繁荣与腐败共生,热情与冷漠相伴,昔日的权威正统正逐步走向没落,而来自社会底层的新兴力量不断崛起。对于昔日大英帝国、固步自封的权贵而言,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用内忧外患来形容英国当时的处境其实是比较贴切,内部固守传统与改革创新持续对立,阶级矛盾和地区分野时常引发社会和政府内部的冲突;在外部,英国正陷入一战的巨大冲击,逐步失去霸主地位。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对于英国、世界、劳苦大众、平民阶级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不破不立,越是走向穷途末路越需要有人在背后助推一把。在这个过程中,涌现了很多英雄,他们都积极向上,热情似火,为了个人的命运勇敢地与整个社会的偏见、不公积极抗争。

  读一本好书就是感受另一种人生,《巨人的陨落》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5)

  不知从何时起,每本新书都有了一个称之为腰封的东西,它比书本身要耀眼的多,上面用对比色的粗体字写着蛊惑人心的话语,比如:30国读者含泪推荐!(岛上书店);再比如:希拉里和克林顿除了爱当总统之外,还有个爱好就是看这本书!(暗杀大师)。诸如此类,很不要脸,怪不得叫“要疯!”

  《巨人的陨落》也不例外,它的广告语是:每三秒卖出一本!全球读者平均3个通宵读完!——感觉像是在淘宝上卖倩碧黄油一样。

  拿到新书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大惊小怪又碍事的东西拿下来丢到垃圾桶,然后坐下来慢慢读。我虽痛恨“要疯”,却常因此上当,所以读不下去时只好抛开去看其他书。但这本真的很好看,故事性强,期间也没什么隐晦冗长的东西,非常符合畅销书的特点。特别是第一本,每一章都是精彩纷呈,高潮迭起,里面有所有你想看的东西:贫穷、灾难、贵族、政治、阴谋、爱情、战争、正义、革命、勇敢、懦弱等等。许多的大主题在书里交集在一起,跌宕起伏,感觉就跟看电视连续剧一样,根本停不下来。三大本厚厚的书,大概六十万字左右,我用了差不多一周的时间认真读完。就我平时那种蜗牛一样的阅读速度,这算是最快的一次了。所以这回“要疯”以阅读速度为卖点的广告词虽很夸大,倒是也不算骗人。

  肯。福莱特无疑是个经验丰富的畅销书作家,他在写作的时候头脑非常冷静,他完全知道读者想要什么——特别是在这个很多人不读书或者一章节没读到高潮就要把书丢到一边去快餐文化时代——福莱特懂得怎样去取悦广大的读者。他和那些自顾自玩深沉的作家不同,他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快感,然后再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之买单。我可以想象在小说完稿后福莱特站在高台上高傲的样子,估计他是这样大声宣布的:拿去加印吧!越多越好!然后他像个上帝似的把手中的书稿朝台下抛去,下面是无数的为之疯狂的出版商们。

  畅销书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似乎变成了一个的带点讽刺的贬义词。但就这本书来说,这种说法显得不公道也欠刻薄。《巨人的陨落》无疑是一部好小说,也是肯。福莱特抱有很大野心的一部小说。他写的非常宏大,看得出是呕心沥血之作。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大背景,把欧洲的几个大国都囊括了进来,然后是多个家庭、大量的主配角人物、很多有名的历史大事件、和无数的多层次线索。说实话我真佩服作者强大的编织故事的能力——那么多条线索要在多个国家多个城市多家庭和人物间串联起来,并保证其在叙述中的合理性和不穿帮,太难了。

  所以每当作者换了个场景后我总是必须要先回忆一下:这是谁?之前在那里出现过?现在又是在那个国家?战场上现在是谁在打谁?谁和谁又是同盟军?他们间是同盟国还是协约国?屡清关系后我才能继续读下去。读这本书需要对一战的历史背景有个大概了解,但也无需太多,只要你依稀还记得从前那点用来应付考试的历史大事件就够——因为其他一切复杂的逻辑关系肯。福莱特都已帮你弄的煞灵清了,当然这原本就是他预先布好的局。他的头脑是极其有条理的,他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个打酱油配角的存在合理性,简直是太面面俱到了,这脑子也太好使了吧。我想他一定得在书桌上贴一张超详细的人物关系和出场表进行对照吧?当然这或许只是我的愚见而已,他根本就不需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

  作者一开始就给故事布局好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路线,然后每一条道都必须走上一遍,到达一地,这里的人物和故事就出场,交待完了就再到下一关。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单行线变成了十字路,很多的线索通道和人物之间演变为相互交集的状态,这就需要一种很高超的逻辑思维能力来把控全局,才能使得故事的结构不至于散架,情节也不至于不合理。以我的阅读水平倒是没看出什么破绽来,但事情总是过犹不及,正因为此,愈读到后面就越使得众多的人物和场景慢慢地演化成为一种堆砌感和脸谱化。我的阅读感受是:作者在书中织了一张无比大的错综复杂的网,而在最后的收网阶段为了避免所有的线头都不断掉,就只好把它们的进行了强行的打结联接——这就是为什么越到后面很多情节都变的很戏剧化的原因,这使得整本书的厚重感在慢慢削弱。

  作者还运用了大量直白的强对比手法来进行叙事,这是一般读者都喜欢看到的,因为这样看起来会很过瘾嘛!从贵族家庭的豪华派对立刻转到地下七八十米深的爆炸矿井内工人们正在逃生;从舞会开始贵族间的优雅矜持转到舞会结束后的男盗女娼;从平民对权贵领导者的信任转到权贵对平民如蝼蚁般的残暴屠杀等等。这种从“朱门酒肉臭”立刻转折到“路有冻死骨”的对比手法是肯。福莱特所擅长的。而且可以看得出来,肯。福莱特很乐于对读者进行这种趋于表面化的思想引导。

  本书的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大量地描述了贵族大臣们参政的整个过程和细节。包括所有在一次世界大战的站前、战间和战后的多方利益集团和个人间的交谈和博弈。肯·福莱特用多角度的论述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描写来向读者展示了这些内幕的发展始末。我不知道这些情节里虚构和真实的比例是多少,但可以肯定作者一定是看了大量的真实史料后写的。所以通过读这本书读者们还可以在这个层面中窥探到很多权贵们在政治上的秘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些权贵们不但是信息最灵通的人,而且也绝对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与影响者。在书中,随着这些大使、伯爵、部长、参将、总统助手、还有记者等谈话的深入,你会发现他们的一言一行在最大程度上左右了决策者的最终选择。所以很多时候改变历史的某个转折点往往不是由大多数人决定的,而很可能基于某人的一念之间,甚至仅仅是因为其个人的利益驱使而做出的草率的决定。所以,在一个非民主的国家里,政治是一种十分隐晦的东西,它只被掌控于少数的权贵之间。而每当这些少数派做出一个错误的决定,后果就得由广大的普通老百姓来承担。

  《布尔什维克主义的的实践和认识》

  小说在讲俄国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讲到了俄国在十月革命后——在布尔什维克赢得胜利之后,社会上却到处充满了各种秘密拘捕和暗杀等乱象,且比之前更甚,这是为何?然后他用伯特兰。罗素当时访问俄国后写的一本小书《布尔什维克主义的的实践和认识》来解释这疑问。罗素在书中强烈反对了当时如火如荼的正在席卷全世间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罗素反对的理由是:他认为布尔什维克有了正确的理想后却不能成功地付诸实践。无产阶级如果专政的话最后也同样会被演变成为一个独裁的政权。

  俄国十月革命

  所以民主绝不是无产阶级推翻剥削阶级那么简单,民主应该是和任何阶级斗争无关的,它应该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形态,它必须是适用于地球上的每个人的,这也许这只是我的一种完美想象罢了——但人只要活着,就得有梦想啊!即使梦想最后不能实现也得每天尽量去向她靠拢啊!

  关于民主的定义,我最喜欢英国诗人柯尔律治的感性描述:

  民主是在静脉和动脉中循环的健康血液,肌体的正常功能靠它维持,但它决不应出轨,就像血不能流出脉管一样。

  其他:

  小说的最后阶段有个令我印象深刻并为之感动的画面——是一个美国总统的助手坐在火车上看到的画面。当时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为了制止战争首先提出了关于国际联盟的想法,然后为此去往巴黎进行和谈。在凌晨时分,当他们坐着火车经过一个小镇时,总统的助手格斯无意间望向窗外:他惊讶地看到站台上、铁道线两旁站满了观望的人群。就着微弱的灯光,可以看到有好几千人,有男有女,还有孩子,但听不到任何欢呼声,他们显得十分安静,男人和孩子们纷纷摘下帽子向列车表达敬意。原来他们等了半夜,只是为了目睹这列载着全世界和平希望的火车从前面经过。

  巴黎和会

  另外书中很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肯·福莱特像描述吃饭喝水一样的描述书里的性爱。碰到了就要做,分开了也要做,剧场里要做,图书室里也要做,战争开始了要做,战争结束时更要做——甚至可以和在街头欢庆和平的任何人做。就算不做,嘴里也可随时地说出某些话来,并且毫不尴尬,就像是在说今天天气如何一样自然。这成了本书中唯一一个各国和各阶层间无需争论就能达成共识的点。以至于到了第三本我再看到这些描写时也跟看到吃饭喝水一样无感了。

  肯·福莱特的野心使他想要写出一本史诗级的小说来,但他长期作为畅销小说家的惯性又使得他不能放弃掉固有的戏剧性写法。这样的矛盾心理就使得本书只能成为一本好看的畅销书,而不可能成为像《战争与和平》那样的传世之作。

本文来源:https://www.hy-hk.com/344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