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hk.com--文秘写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迅猛发展,在社会经济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进入瓶颈期,深陷资金链断裂、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企业影响及发展对策建议,希望对你有帮助。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企业影响及发展对策建议1

  【提要】大部分受访企业家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冲击较大,企业家对实现本企业全年增长目标信心不足。大多数受访企业家拥护并积极配合政府应对疫情相关举措,期望政府采取短期应对措施,包括:对受疫情影响受损严重行业给予财政贴息、按不可抗力处理或放宽部分贷款及订单合同、对参与捐赠企业和个人给予所得税抵扣等,以减轻企业因疫情带来的短期现金流压力和租金压力,帮助企业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疫情影响;企业前景;生产经营;进出口;对策建议

  为充分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为政府决策及时提供参考依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进行企业情况快速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调查对象,于2020年2月5日通过网络进行快速调查,截至2月7日,共收到有效问卷1368份,调查样本详见表1。

  一、疫情影响情况分析

  关于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调查显示,认为“影响很大”的占37.2%,认为“影响较大”的占49.4%,认为“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的占13.4%,对比“非典”时期调查的相同题目,此次疫情对企业的影响更加严重,这一情况值得重视。

  分地区看,湖北认为“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比例达到95.5%,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相对乐观,认为“影响很大”的比例为26.1%,比中小型企业少10个百分点以上。

  基于这一判断,企业家对2020年实现中国GDP增速的预期与2019年下半年调查结果相比有一定回调,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预计2020年中国GDP增速的中位数为5.3%,与2019年8-10月进行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年度调查中同一题目的结果相比回调了0.7个百分点(见表2)。

  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行业的负面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住宿和餐饮业的企业家认为本行业受疫情冲击明显,认为“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比重之和为99.1%,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商务服务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选择比重分别为87.4%、86.7%和86.5%。

  此外,超过八成(83.8%)的制造业企业家认为受到疫情的负面影响,回答“影响很大”的占28.9%,“影响较大”的占 54.9%。具体来看,纺织、化纤、有色金属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受到冲击明显,认为“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比重之和均达到100%,而运输设备、医药和装备制造业等行业所受的负面影响则相对较小。

  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本企业的负面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影响很大”的占36.9%,认为“影响较大”的占46.9%。

  从不同地区看,作为“新冠肺炎”疫情重灾区的湖北所受冲击相对较大,认为“影响很大”的比重为54.5%,明显高于全国其他地区。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认为“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的比重为27.8%,明显高于中型企业(17.1%)和小型企业(14.5%);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认为“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的比重为34.8%,明显高于外资企业(18%)和民营企业(14%)。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对2020年实现原定企业年度增长目标信心不足。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实现企业原定年度增长目标“有一定难度”的占50%,认为“无法实现”的占28.8%,只有18.5%的企业家认为“可以实现”。分组来看,大型企业、国有企业认为“可以实现”的比重相对较高。调查表明,疫情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冲击更为明显。

  二、企业面临的困难

  为了全面了解企业面临的困难,同时正确判断“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影响的范围和深度,本次调查涉及了“新冠肺炎”疫情给企业带来哪些具体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十个选项中,排在前三位的是:“企业成本压力增大”(55.4%)、“企业产品(服务)销售渠道受阻”(52.5%)、“商务谈判交流活动明显减少”(51.6%),选择比重均超过半数。其他依次是:“原材料不能正常供应到位”、“对未来形势发展难以判断影响企业决策”、“员工心理恐慌”、“打交道的外部相关部门正常服务业务受限”、“企业严格防范措施影响效率”和“企业招工难”等(见表3)。

  当问及“这次疫情给您所在企业带来的损失预计”这一问题时,调查结果显示,回答损失“很大,勉强可以支撑”的超过半数(56.8%),回答损失“巨大,企业无法承受”的占20%,回答损失“较小,可以承受”或“没有损失”的占23.2%(见表4)。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同时,也波及就业。调查显示,近半数(49.7%)的企业家回答2020年第一季度以来从业人员比正常情况减少,超过半数(52.2%)回答雇佣农民工减少。关于第二季度的用工预计,认为将趋于好转的占16.7%,认为不变的占54.9%,认为将恶化的占28.4%。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认为第二季度就业形势好转的比重,比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低了10个百分点左右。

  此次疫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就业外,还对企业所在行业或领域造成了很大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影响“严峻,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的占41.4%,认为“困难,部分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的占41.3%,认为影响“不大,大部分企业可正常经营”或“无明显负面影响”的仅占16.3%(见表5)。

  分行業看,住宿餐饮业认为影响“严峻,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的比重高达83.8%,比排在第二位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多了近35个百分点。制造业中的化纤和纺织认为影响“严峻,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的比重较高,分别为75%和64.3%(见表5)。

  为应对此次疫情,各地企业普遍推迟了开工时间。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能承受最晚开工的时间”,调查显示,认为能承受最晚开工的时间为三周之内的超过七成(71.2%),其中认为能承受“1-2周内”的占33.3%,能承受“1周以内”的占16.7%,能承受“2-3周内”的占21.2%;能承受“1个月”或以上的占24%;另有4.8%的企业“已开工”。

   三、预期二季度形势将趋于好转

  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国内外市场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88.2%的企业家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其国内市场影响“非常不利”或“不利”,其中认为“非常不利”的占33.4%,认为“不利”的占54.8%;75.6%的企业家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其国际市场“非常不利”或“不利”,其中认为“非常不利”的占30.1%,认为“不利”的占45.5%。与“非典”疫情调查中同题结果比较,此次疫情对国内市场影响更加严重(见表6、表7)。

  分行业来看,住宿餐饮业和文化体育娱乐业认为疫情对其国内市场影响“非常不利”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达到了77.1%和59.6%,而金融业认为“非常不利”的只有8.3%。

  从制造业来看,疫情对中国制造业国内外市场产生了较大冲击,调查样本中制造业的企业家大都认为疫情对其国内市场“非常不利”或“不利”,选择比重之和为90.8%,特别是化纤、有色金属、化工和仪器仪表等行业认为“非常不利”或“不利”影响的比重之和均达到100%,而医药制造业有25%的企业家认为产生了有利影响。

  同时,制造业的企业家认为疫情对其国际市场也产生了较大冲击,选择“非常不利”或“不利”的比重之和为86%,是各行业中最高的。其中,化工、有色金属和仪器仪表业的企业家认为“非常不利”或“不利”的比重之和均达到100%。而运输设备和医药业所受的不利影响则相对较小。

  关于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认为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各项指标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下滑。同时,企业家认为二季度生产经营将趋于好转。

  从订货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91.3%的企业家认为2020年第一季度以来企业订货比正常情况减少,其中63.4%认为明显减少。对于第二季度的形势,37.3%的企业家认为订货状况将趋于好转,23.8%认为形势不变,认为与正常情况相比会恶化的占38.9%(见表8)。从不同分组来看,大型企业、国有企业预计二季度“形势好转”的比例相对较高。

  从生产情况看,92%的企业家认为2020年第一季度以来企业生产(服务)量比正常情况减少,其中61.1%认为明显减少。对于第二季度的形势,37.2%的企业家认为生产形势将趋于好转,26.4%认为不变,认为与正常情况相比会恶化的占36.4%(见表9)。

  从不同分组来看,大型企业、国有企业认为“形势好转”的比例相对较高。

  从销售情况看,92.1%的企业家认为2020年第一季度以来企业产品(服务)销售量比正常情况减少,其中63.2%认为明显减少。对于第二季度的形势,37.6%的企业家认为销售形势将趋于好转,22.8%认为不变,认为与正常情况相比会恶化的占39.6%。从不同分组来看,大型企业、国有企业认为“形势好转”的比例相对较高。

  从出口情况看,根据对有出口业务企业的调查结果分析显示,91.1%的企业家认为2020年第一季度以来出口量比正常情况减少,其中56.6%认为明显减少。对于第二季度的形势,29.8%的企业家认为出口形势将趋于好转,28.6%认为不变,认为与正常情况相比会恶化的占41.6%(见表10)。

  关于国外厂商因为“新冠肺炎”而对国内企业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有55.5%的企业家认为国外商家将“减少订货”,49%认为将“推迟订货”,认为国外商家将会“订货要求更严格”和将“订货转移”的企业家占三分之一左右;另外,还有11.2%企业家认为国外商家将会“不履行原有订货”。

  从不同分组来看,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的企业家认为国外商家将会“不履行原有订货”的比重相对较低,而认为将“订货要求更严格”的比重则相对较高(见表11)。

  从采购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90.1%的企业家认为2020年第一季度以来企业采购量比正常情况减少,其中56.8%认为明显减少。对于第二季度的形势,34.3%的企业家认为这种采购量低于正常水平的状况将趋于好转,28.1%认为不变,认为与正常情况相比会恶化的占37.6%。

  本次调查还涉及“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及盈利情况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62.5%的企业家认为2020年第一季度以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比正常情况增加,其中32.7%认为明显增加;92.5%认为盈利情况比正常情况减少,其中63.8%认为明显减少。对于第二季度的形势,25.1%的企业家认为这种成本高于正常水平的状况将趋于好转,29.9%认为不变,认为与正常情况相比会恶化的占45%;28.3%认为盈利下滑的形势将得以扭转,21.8%认为不变,认为与正常情况相比会恶化的占49.9%(见表12、13)。

  从不同地区看,重灾区湖北企业的盈利状况所受到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调查结果显示,84.1%的湖北企业认为2020年第一季度以来盈利情况比正常情况明显减少,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3个百分点;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选择“明显减少”的比重为41.7%,明显好于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选择“明显减少”的比重为30.5%,明显好于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见表14)。

  调查表明,企业家对恢复国内外市场预期及对二季度生产经营较为乐观,认为疫情主要为阶段性影响。

  这一结论也可以从企业投资行为与企业家对企业下一阶段的信心来印证。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认为,2020年第一季度以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規模比正常情况减少的占65.4%,其中36.2%认为明显减少,29.2认为有所减少;认为企业投资与正常情况持平的占27.8%,认为有所增加的占5.4%。企业家预计二季度投资相对平稳,其中认为投资形势趋于好转的占18.9%,不变的占47.8%,认为会恶化的占33.3%。

  关于企业家对下一阶段企业经营发展的信心,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74.2%)的企业家表示“很有信心”或“较有信心”,其中26.5%表示“很有信心”,47.7%表示“较有信心”;表示“信心不足”的占22.7%,“没有信心”的占3.1%。从不同分组看,大型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对下一阶段的发展信心相对较足,表示“很有信心”的比重超过四成。   調查发现,相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来说,企业的投资行为受影响相对较小,对企业下一阶段经营发展持谨慎乐观态度,可见企业家判断这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还是较为理性的。

  四、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环境

  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应对此次疫情的具体策略。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将“密切关注企业员工身体健康状况”作为应对此次疫情的首选策略,选择比重为78.5%,选择“完全停工歇业”的占69.4%;其次是“支援抗击疫情一线,捐款、捐物”和“调整业务规划,压缩成本,迎接挑战”,选择比重分别为52%和42.5%。应对此次疫情的策略还包括:“为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做准备”(28.9%)和“加大线上业务”(24.5%)等。

  调查表明,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企业家将关注员工健康、停工歇业作为应对当前疫情的两大首选策略,并采取捐款、捐物等实际行动,积极主动地支援抗击疫情一线,体现了企业家们的担当精神和人文关怀。

  本次调查还了解了企业下一步应对疫情将采取的具体措施,结果显示,位列首位的是“争取先部分开工”(60.6%)和“争取政策及资金方面的扶持”(60.7%),选择这两项的企业家比重均超过六成;其次是“加大宣传、营销”(33.6%)、“加快向线上转型,加快数字化改造”(31.9%)和“等待观望”(27.3%)。而选择“裁员降薪”(16.1%)、“加快‘机器代人’步骤”(13.3%)、“不想再干企业了”(9.3%)和“转移市场,进行海外投资”(4%)等的也有一定比例,这一现象值得关注(见表15)。

  “阳光总在风雨后”,疫情之后是商机。2003年的SARS疫情在冲击传统行业的同时,也给电商送去春天;那么这次疫情之后,企业家的商机又将在哪里呢?本次调查设计了“经历新冠肺炎疫情之后,2020年企业家最看好哪些行业的发展前景”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75.5%的企业家选择了“医药”行业,被列为所有21个选项的首位;“在线教育培训”次之,选择比重为48.8%;此外,作为医药、在线教育培训的技术、服务等配套产业,“互联网及IT服务”和“生物技术”也被企业家普遍所看好,选择比重分别为36.7%和34.4%。

  调查还显示,2020年被企业家普遍看好的行业还有:养老(26.6%)、环保(25.7%)、现代物流(24.6%)和新材料(20.3%),选择其他行业的是“新能源”(17.6%)、“现代农业”(14%)、“高端装备”(12.6%)等(见表16)。

  关于对政府的政策建议,本次调查设计了“疫情之后,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您最希望:”这一问题。调查显示,在所有18个选项中,排在前五位的是“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71.2%),“加大减税降费”(70%),“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59%),“重视企业家的贡献,保护企业家积极性”(47.3%)、“降低企业融资成本”(46.6%)。

  调查同时发现,企业家选择“加快落实民企28条”(39.5%)、“加大简政放权力度”(33.6%)、“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32.5%)、“给予部分受疫情影响受损严重行业财政贴息”(30.8%)的比重也相对较高,选择比重均超过30%以上。

  此外,企业家还选择了“提高政府办事效率”(29.1%)、“减轻租金压力”(27.6%)、“完善法治环境”(23%)、“对参与捐赠企业和个人行为给予所得税抵扣”(22.5%)、“按不可抗力,处理或放宽部分贷款及订单合同”(22.1%)、“释放流动性,减轻现金流压力”(19.7%)和“参照金融危机‘五缓四减三补贴’政策”(17.1%)等。

  当前,为了更好地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和措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江苏、山东、北京、上海、广东等数十个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企业发展,主要通过为企业减负、加大金融支持、增加财税补贴、支持稳岗和优化政府服务五个方面,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共克时艰,得到了企业家们的高度评价,这些措施和这次调查中企业家的期待基本一致。

  综合调查表明,企业家积极响应并配合政府应对疫情相关举措,同时建议:

  一方面从短期来看,尽快恢复社会经济秩序,期望政府采取短期应对措施,包括:对受疫情影响受损严重行业给予财政贴息、按不可抗力处理或放宽部分贷款及订单合同、对参与捐赠企业和个人给予所得税抵扣等,以减轻企业因疫情带来的短期现金流压力和租金压力,帮助企业应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建议政府尽快建立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希望政府重视肯定和进一步发挥企业家这一特殊群体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所做出的积极贡献,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力度,保护企业家的积极性,营造尊重企业家的良好與论环境;切实加大简政放权和减税降费的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完善法治环境,加快落实民企28条,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发展、用心创新”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企业影响及发展对策建议2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场全国总动员的疫情防控阻击战迅速打响。近期,新华网金融频道特别策划推出“经济走势看信心”系列报道,独家采访经济及金融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展现社会各界控疫情、稳经济的坚定信心,以及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光明前景。

  摘要

  近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主办了“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和市场的影响及对策”专题研讨会,邀请政府部门有关负责人、金融机构代表和专家学者,就如何认识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发展情况以及疫情对经济和市场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建言献策。

  市场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预期已经从恐慌逐步转至正常化,但对复工后人口流入较集中区域的疫情走势高度关注。从影响来看,市场一致预期新冠肺炎对经济是短期、一次性冲击。具体来看,疫情对消费的冲击较大,一季度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后续经济恢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疫情的控制程度。从微观来看,中小微企业受疫情冲击最严重,亟需解决中小微企业的生存难题。

  为降低疫情影响,尽快恢复生产,促进经济发展,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根据疫情分区分级防控,有序推进全国复产复工;二是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要协同合作,多方面降低中小企业的支出压力;三是“大手牵小手”,利用大企业的供应链渠道为中小微企业纾困;四是要加大宏观政策调控,为有序复工和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提供支持保障;五是保持信息公开,做好预期管理,提振公众与市场信心;六是坚持市场化改革,释放明确的改革信号;七是完善治理体系,提高应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课题组)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各地政府纷纷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为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在调研收集社会意见以及组织专家研讨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区分级防控、有序复产复工、多方协作保证中小微企业生存性经营等相关建议。

  一、市场对疫情的预期逐步转为正常

  1、当前市场机构对疫情的预期已逐步正常化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从最初的恐慌到逐步了解疫情后的情绪改善,当前市场机构对疫情的预期已经逐步正常化。针对新冠肺炎较高的传染性、潜伏期以及有效的防控手段,社会整体都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加之疫情发生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稳预期的措施,市场情绪在资本市场开市第一天充分释放后,目前已逐步常态化、正常化。

  2、市场机构对复工后人口集中流入区域的疫情高度关注

  尽管市场机构对疫情的整体预期已经逐步正常化,也相信在各方力量的协作下疫情能得到有效控制,但对于逐步复工后,人口集中流入的区域,如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及周边区域的疫情还存在较大的担忧。一方面担忧珠三角及长三角区域对疫情的严格防控影响企业复工进展,另一方面担忧大量的外来人口聚集容易再次引发疫情。

  二、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冲击较大

  1、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大于SARS疫情

  当前市场机构一致预期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要大于2003年SARS疫情。这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当前中国经济环境及所处的阶段与2003年明显不同。2003年我国正处于加入WTO后的经济腾飞期,而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经济增速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转换期;二是经济发展驱动力明显不同,2003年我国经济仍处于投资和出口驱动的阶段,外部贸易环境逐步改善,而当前我国经济对内需消费的依赖更大,2019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达57.8%,新冠肺炎疫情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短期消费;三是产业结构不同,当前我国经济对服务业的依赖逐步提升,而以餐饮、旅游、影视为代表的服务业行业受疫情冲击较大;四是全球经济格局不同,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日渐紧密,疫情会直接影响到外商投资以及全球手机、汽车等重要产业链。

  2、需求上对消费影响最大,一季度GDP面临下行压力

  整体来看,市场机构一致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一次性事件,一季度经济增速将面临下行压力。根据疫情情况,很多机构都下调了中国经济一季度增速的预期。疫情对后续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疫情的控制情况,如果疫情在4月底之前能得到完全控制,二季度GDP将会明显改善,三季度经济增长将进入正轨。

  从类型来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最大的是消费,尤其是服务业消费,部分餐饮及旅游业的消费冲击将难以弥补。根据SARS期间餐饮旅游业的恢复程度来看,一般在疫情结束后的第一个月客流恢复至50%,第二个月恢复至60%-70%,三至四个月后恢复至100%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生产制造行业尽管受疫情影响短期产能及营收下降,但由于需求端相对稳定,疫情期间挤压的订单将在下半年集中释放。

  3、微观上要高度关注中小微企业的生存问题

  此次受疫情冲击最大的是部分中小微企业。据清华大学朱武祥教授近日对全国1480家中小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60%以上的中小企业账面现金能够支撑的时间不超过2个月;同时,31.62%的被调查企业预计本次疫情对公司营收的影响在50%以上。约有22.5%的被调查企业计划减员降薪,16.01%的企业选择停产歇业,这将造成较大的就业压力。同时从产业链来看,我国绝大多数的产业链的末端环节都是由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中小微企业的经营困境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产业链的运营,进而对复工后大型企业的经营也造成较大的压力。

  要高度关注中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可能带来的地方区域性金融风险。中小微企业经营风险的上升可能增加地方性中小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同时,叠加疫情因素导致的财政支出增加和财政收入减少,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矛盾凸显。在中小企业数量较多、地方财政压力相对较大的区域,“中小微企业—地方性中小银行—地方财政”三大风险点叠加的区域性金融风险要高度关注。

  三、战“疫”突围的对策建议

  1、根据疫情分区分级防控,有序推进全国复产复工。

  根据全国各地的实际疫情防控情况,为便于实际操作,建议中央部署各地根据疫情分区分级防控,有序推进全国复产复工。

  一是尽快根据疫情分级标准,推动各地实现依法行政。当前各地为控制传染源,有些做法超越了法律适用,例如扩大强制隔离范围、过度实施交通管制;设置路障、挖断道路、阻止人员物资正常流动;泄露重点人群个人信息等。为纠正不当的管制措施,尽可能减少疫情防控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建议有关部门尽快根据疫情出台分级标准以及对应参照的防控措施,使各地实现有据可依,并以此纠正各地在疫情防控中的不当做法。对于拒不纠正错误行为的地方要进行合规性审查,督促依法行政。

  二是认真总结防控经验教训,疫后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在疫情结束后,应组织对本次疫情的防控工作和应急处置机制进行认真总结,对其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刻反思,并以此为依据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2、多方协作,保障中小微企业的生存性经营。

  面对疫情造成的冲击,政府部门、金融体系、国有企业要协同合作,通过各种办法进行救助,切实缓解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压力,保障其在复工后能持续经营。

  一是建议地方政府因地施策,减税降费,切实降低中小微企业的生存成本。目前工信部出台20条政策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复产复工,建议在此基础上,各地方政府根据当地中小微企业的行业分布以及经营情况给予差异化的补贴和支持,对中小微企业减免或减半2-3个月的社会保障支出;对第一季度中小微企业缴纳的税收按一定比例进行返还;对于租用大型国企物业的中小微企业减免或减半2-3个月的房租,对于租用民营或私营业主物业的中小微企业,允许其凭有效租赁合同去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申请减免或减半2-3个月房租。

  二是建议各地金融体系因地制宜地出台一系列保障中小微企业生存的支持措施。对在疫情期间到期的中小微企业贷款适当给予6-12个月的展期;灵活运用资产证券化、外部担保等多种方式保障中小微企业的现金流不断裂。

  三是建议国有企业带头减租降费,让利于民。建议水、电、煤气、电信等大型国有公共事业单位主动让利,减免中小微企业在疫情期间的相关费用。

  3、“大手牵小手”,利用大企业的供应链渠道为中小微企业纾困。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很难直接获得金融资源或国家政策扶持,而利用大企业的供应链渠道,向居于产业链核心的大企业提供金融资源,再通过由其向链上中小企业提供商业信用、延缓订单交付等方式,有效将资金传导到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手中,通过“大手牵小手”,实现为中小企业纾困的目的。

  具体方法上,一是建议现金流相对充裕的大型企业,借助预支货款等形式为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确保中小微企业的正常复工以及产业链的正常运营;二是鼓励大企业向中小企业提供市场化利率的委托贷款,由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提供贴息支持;三是为解决由此导致的大型企业负债率上升问题,鼓励大型企业将应收账款进行资产证券化,由地方或国家担保机构提供外部担保,由金融机构投资,实现企业、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的风险共担机制。四是地方政府通过推动存量三角债务化解,解决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货款拖欠问题,缓解中小企业流动性压力,帮助企业渡过疫情难关,同时借此契机推进市场化去杠杆,降低中小银行风险。

  4、加大宏观政策调控,为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提供保障支持。

  建议财政部门提高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一是建议适当提高今年的赤字率至3.5%,可争取7000亿元资金;二是建议发行特别国债,规模建议不少于1万亿;三是视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的需要,免除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比如3月31日前)的全部增值税,以降低企业支出压力,支持企业尽快复产复工。前两项措施筹措的资金,可用于疫情防控及扩大公共卫生等短板投资,以及重点物资保障企业、小微企业税费、五险一金缓免、失业救济、贷款贴息等。

  建议货币金融政策保障流动性支持。一是用好央行3000亿专项贷款资金;二是对疫情防控重点企业、民生物资和服务提供企业等,更加积极地提供无抵押低息贷款;对其他企业,在抵押到位的基础上,也应当积极提供流动性支持;三是必要时可以动用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等,为兑付困难的企业债券(不包括平台、地产等,且以民营企业为主)提供流动性支持。

  5、保持信息公开,做好预期管理,提振公众与市场信心。

  一是实事求是,保持疫情信息准确、畅通、公开。要及时应对社交网络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通过权威机构和专业人士发声来及时消除不实言论造成的负面影响,有效引导社会形成正确预期。

  二是做好对国际社会的沟通工作。目前全球都高度关注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不断深化,中国金融市场与全球的关联也日渐紧密,在做好国内预期管理的同时,也要同步做好国际社会的沟通工作,为复产复工创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

  三是建议统计局在后续公布一季度经济增速时可以同步发布剔除疫情影响的GDP增速,此做法既符合统计数据实质可比原则,又与疫情一次性外生冲击性质吻合,有助于市场更全面地了解经济现状,提振公众与市场信心。

  6、坚持市场化改革,释放明确的改革信号。

  除出台短期政策以外,建议更坚定地推进市场化改革。一是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改革。为补短板、促发展,当前要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明确的改革信号。二是要让民营企业树立改革的信心。要坚定地推进市场化改革,贯彻竞争中性原则,打破行业垄断,消除民营企业“不敢投”的顾虑,提升民营经济的活力。

  7、完善治理体系,提高应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

  一是合理界定政府权责,引导公众形成合理预期,增进相互信任,让社会公众和政府形成相向而行的合力;二是建立起各司其职的治理体系,优化问责机制,鼓励敢于担当、敢于作为的风气;三是在医疗体制改革方面,尽快建立健全体系性的公共卫生保障和疾病预防机制,加大对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资源投入;四是加快建立和完善跨部门、跨层级的应急机制,提高我国对重大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五是加快培育民间社会组织,在灾害发生时发挥民间组织力量,与政府通畅沟通、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疫情及其他重大公共安全事件。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企业影响及发展对策建议3

  为了解与评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小微企业带来的影响,小微企业运行指数(注1)课题组于2020年2月6日和7日两天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全国小微企业展开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疫情给小微企业造成了较大冲击。超过九成小微企业都延迟了开工开业,近5成企业延迟时间超过两周,另有很大比例企业仍没有确定开工时间表。因抗击疫情统一延长假期是开工推迟的最主要原因。已有近八成小微企业业绩相比正常状态变差,主要原因是交通管制和下游客户需求减少及上游原料供应不足。交通管制仍是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带来经营困难的最大原因,资金流不足及担心员工感染病毒也不可忽视。

  同时,依靠自有资金,大部分小微企业难以维持超过三个月运营。如果疫情影响持续,小微企业一个最大的应对办法是转变经营方向,降薪和裁员的可能性也较大。对于国家政策,小微企业大部分仍不太了解近期国家针对企业的宽松信贷政策,并且最需要的仍然是各种补贴政策,并放宽各种管制。虽然政策已经提供了一些相关支持,但相比需求仍然不足。

  一、调查背景

  本次调查主要关注点集中于企业开工时间、运行情况、企业对疫情的应对措施和对政策期待等方面。本次调查具有样本量大、全国代表性强的特点。同时,鉴于春节假期延长到2月2日,此次在2月6日和7日的调查也能够体现假日后的开工和运营状况。本次调查共计得到2240个小微企业样本,行业分布中,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样本占比最大(分别为32.32%和23.71%);地区分布中,华东和中南占比最大(分别为31.34%和23.44%);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大约各占一半;员工数、企业总资产和销售额分布比较均匀。

  二、疫情对企业冲击比较严重

  (一)超九成小微企业开工延迟,假期统一延迟是主因

  从开工时间看,超过九成的小微企业相比去年开工(开业)有所延迟,延迟两周及以上的占47.09%,还有很大比例没有计划何时开工(27.84%)。这个特征对不同类型和规模企业具有共性,而且,相对更灵活的个体工商户没有开业计划的占比更大,规模越小的企业此比例越大。具有共性的原因有三点,假期统一延迟是开工时间推迟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企业主担心疫情主动延迟开工,第三是因员工难以返回导致延迟开工。相对而言,订单不足等其他非直接原因占比较小。同时,规模小的企业相比规模大的企业因假期统一延迟和员工难以返回的占比相对小,而企业主主动延迟开工的原因占比更大。

  (二)近八成企业绩效下降,交通管制、客户减少是主因

  相比于正常状态,小微企业由于疫情而导致业绩变差占比达77.28%(稍微变差占39.38%,明显变差占37.90%)。其中个体工商户经营绩效变差占比更是高达到84.3%。整体上看规模越小的企业业绩变差比例越高。对交通的管制是企业业绩变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企业所在地都面临交通管制(84.03%),并有33.09%企业由于本地交通管制造成业绩负面影响,8.07%的企业由于其他地区交通管制造成业绩上负面影响。规模越小的企业受到的负面影响比例越大。业绩变差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下游客户需求减少。近期下游订单减少的企业占比达64.56%。其中规模越小的企业客户需求下降越多。同时,上游原料供应短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有48.70%企业面临上游原料供应短缺现象。个体工商户和规模较小的企业这一问题更严重。总体上看,认为导致经营困难的最大原因为交通管制或运力不足的企业占比最大(合计42.13%),其次是现金流紧张(19.97%)和担心员工感染病毒(19.93%)。

  (三)企业自有资金坚持时间有限,但对疫情预期乐观

  如果疫情持续,有28.87%小微企业认为可以依靠自有资金坚持下去,认为企业依靠自有资金能坚持运营三个月左右占比25.56%,自有资金能坚持两个月左右的占比20.87%,自有资金只能坚持一个月及以内的企业占比7.73%,合计有超过半数小微企业难以坚持超过三个月。对于不同类型和规模小微企业,这个比例差异不大。受疫情影响预计今后下游订单会出现下降的企业占比达76.64%,规模越小企业受影响越大。同样,受疫情影响认为今后上游原料供应可能出现问题的企业比例达67.74%,规模越小企业出现问题可能越大。相对而言,企业对疫情走势比较乐观,近半数预计两个月内疫情影响会结束从而业务恢复正常(46.58%),也有相当大比例认为疫情结束具有不确定性(19.96%)。相对而言,规模小的企业认为不确定的比例更大。

  三、应对措施及有效性

  (一)企业短期依赖自有资金,长期将转换业务和面临贷款抵押物不足问题

  对于小微企业,由于运营成本较低,当前状态下认为资金尚且充足的比例达到58.04%,计划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比例相对较低(正在申请占比18.68%,申请未获批准占比1.07%)。各类企业间相对差异不大。如果疫情持续并影响企业运营,小微企业计划采取最多的应对手段是进一步开拓其他市场(55%),这是由小微企业的灵活性决定的;其次是减少接受业务(35.40%)和降薪(14.02%),再次是裁员(12.05%)。相对而言,个体工商户或规模较小企业选择关闭企业的比例明显要高。对于小微企业,如果资金流出现问题想向银行贷款,最大的困难是抵押物不足。由于小微企业贷款绝大部分是抵押贷款,很多企业贷款已经用尽了抵押物,再想贷款将面临抵押物不足问题。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此问题更加明显。而个体工商户和规模较小企业不需要贷款的比例更高。

  (二)国家需更大力度补贴和适当放宽各类限制

  面对疫情,小微企业最希望政府采取的行动是减免税费(60.76%)、直接补贴(48.88%)以及增加贷款和贴息(33.57%)。在政策上,小微企业最需要政府减少交通管制(27.99%)、减少开工管制(25.45%)和允许灵活用工政策(24.42%)。规模较大企业希望获得减免税费和直接补贴比例更高。面对疫情,小微企业已享受或了解到的政府措施以减免税费为主(26.47%),其次是允许灵活用工政策和减少交通管制及提供贷款贴息。规模较大企业相对获得了更大税费减免。对比来看,相比于小微企业需求,减免税费等各项行动仍然都存在较大额外需求。同时,政策的落地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对于国家近期放宽小微企业贷款的信贷政策,有超过一半的小微企业并不很了解。特别是个体工商户和规模较小的企业不了解的比例相对要大。

  四、针对性改进政策促进落地效度

  根据这些调查结果,我们认为为了稳定小微经济,政策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推进:第一,秉承同舟共济原则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直接支持,包括税费减免、直接补贴、贷款贴息等。这些对于收入流锐减的小微企业有直接快速的效果。执行主体主要是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可以按照地方企业数量和雇员数量给予专项转移支付支持。第二,在条件允许下尽快放宽各种管制。据了解疫情严重区域如武汉交通管制非常严格,但调查显示交通限制具有全国普遍性,是影响小微企业未来经营最大因素。可以考虑结合当地疫情发展状况要求地方政府放宽交通限制。类似的建议也适用于开工限制。第三,在政策执行同时,要特别注意加大宣传力度,因为很多企业不清楚当下已经执行的政策,这将不利于政策落地效度。究其原因,在不同部门制定不同支持政策时,各部门本身的宣传能力是不同的,应该由各地最有宣传力度媒体统一收集政策定期高频发布。最后,政策应该尽可能明确,避免预期不明确可能对企业接下来的经济行为产生负面影响。注1:小微企业运行指数,是经济日报社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按月采集联合发布,反映我国小型、微型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综合运行态势与发展状况的指数,自2019年9月起纳入万得经济数据库。该指数包括总指数、六个区域指数、七个行业指数以及八个分项指数,是全国第一个以月为周期专门反映小型微型企业生存发展状况的指数,全面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小微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融资等各个方面的运行态势与发展状况。截至2020年2月,小微企业运行指数已按月对外连续发布58期,为社会各界掌握小微企业经济运行“脉搏”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制定、产业规划等提供积极有效的参考。

本文来源:https://www.hy-hk.com/482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