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hk.com--学校述职报告】

  东南大学(Southeast University),简称东大,位于江苏省省会南京市,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副部级全国重点大学,著名的建筑老八校及原四大工学院之一,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入选高校,“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主要成员。

校徽: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是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其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经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国立东南大学,后经历了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工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南京大学工学院等历史时期。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以原中央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4月,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新的东南大学。

  截至2016年3月,东南大学占地面积5888亩,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设有29个院(系),拥有75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在校生30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4440余人,在校留学生人数达到1813人,已发展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学、工学、医学、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历史沿革

  清末时期

  东南大学起源于1902年建校的三江师范学堂,学堂下设理化科(后称理化数学部)、农学博物科(后称博物农学部)、历史舆地科、手工图画科。

  1906年5月,两江总督周馥易“三江”为“两江”,并根据《奏定学堂章程》条例,定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

  1912年,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正式停办[2] 。

  民国时期

  1914年8月,江苏省巡按使(即省长)韩国钧委任原江苏省教育司

  司长江谦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在两江师范学堂原址筹建。1916年秋,鉴于中国生产力水平落后,国家贫困,急需发展工业;又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帝国主义无暇东顾,给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因为急需工业人才,南高遂设立工业专修科,开始时工科教育面较广,后逐渐偏重于机械制造与工艺。

  1920年4月,郭秉文在校务会上提出,在南京高等师范的基础上创办一所国立大学议案,与会委员一致赞同。

  1921年7月13日,教育部核准《东南大学组织大纲》。国立东南大学校

  下设6个学科,其中有工科,初时工科下仅有机械工程系。1923年3月,时工科主任茅以升会同工科李世琼等七位教授联名向校评议会、教授会提出增设土木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的议案,提案通过了校评议会、教授会两会的审议。

  1924年秋,工科从东南大学划出,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组建成了国立河海工程大学。

  1927年7月,教育行政委员会明令将原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程

  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以及南京工业专门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等江苏境内专科以上的9所公立学校合并,组建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共设有9个学院,其中工学院的一部分在南京复成桥南京工专旧址,另一部分与其他大部分学院均在南京四牌楼国立东南大学原址。此时工学院下设机械工程科、电机工程科、土木工程科、建筑科、矿冶工程科、化学工程科、染织科等7科。

  1928年2月29日,第四中山大学奉训令改称江苏大学。改名江苏大学引起校名风潮。4月24日,大学委员会以大学院337号训令,将“江苏大学”改称为“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建立初期,工学院与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时期一样,仍下设7科,后停办矿冶工程科和染织科。

  1933年9月,工学院复办化工组,后改为系。

  1934年11月,筹办机械特别研究班。

  1938年8月,又发展为航空工程系,开创了中国的航空工程教育。

  1937年增设水利工程系。

  抗日战争期间,避难四川的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下设土木系、机械系、电机系、建筑系、化工系、航空系、水利系等7系。

  1943年4月,汪伪政府行政院通过在南京设立中央大学案,恢复中央大学。建校初设理、工两院,但很快便合并为理工学院,下设土木系、化工系、数理系、机械工程系。抗战胜利后,国立中央大学准备复员南京。

  1946年11月,国立中央大学在南京四牌楼复校开课;工学院仍设7系[2] 。

  建国初期

  1949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的失败已经成为定局,中大校长周鸿经奉命迁校。但中大教职工普遍对国民党丧失去信心,多数教授决定留在南京。周鸿经弃职离校后,中大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的主持下先后组成应变委员会、临时校务委员会维持校务、保护校产,准备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

  1949年4月1日,南京爆发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学生游行,遭到军警镇压,中大两名学生遇难。4月23日,解放军开进南京,军管会派赵卓到中大接管,宣布由梁希主持校务。8月8日,中大接华东教育部通知,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去“国立”两字),潘菽任校长。

  1950年,安徽大学土木系和艺术系并入南京大学。

  这一时期,全校各学院的教学规模处于维持状态,只有工学院仍有一定发展。

  1949年,工学院由钱钟韩任院长,仍设7个系共47名正、副教授。全校1949年有学生2363人,其中工学院634人,1951年全校本科生共2545人,其中工学院976人,占全校的38%,是当时学校最大的学院。

  1952年,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高校院系调整开始了。在南京,以原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电机工程系以及农学院食品工业系共6个系为基础,并入金陵大学化学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以及江南大学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和食品工业系,成立多科性的工业大学,名为南京工学院[3] 。

  1952年至1953年,又有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交通大学、山东工学院等校部分专业先后并入。

  1952年底,南京工学院设建筑系、机械工程系、电力工程系、电信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食品工业系共7个系及基础课教研组,开设10个本科与10个专科专业,有教员265人、学生1948人、正副教授87人,时在南京是规模最大的高等院校[4] 。考虑到国家工业建设和工学院发展的需要,经南京大学、金陵大学联席会议决定,将原南京大学的四牌楼本部作为南京工学院的校址。院系调整后,南京工学院就开始招收研究生,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共招收研究生117人。

  专业,更名为动力系。

  1957年,机械系扩分为机械一系(机械工程系)和机械二系(农业机械工程系)。

  1958年前后,数学、物理、化学、力学、体育等教研组合组为基础课部,1961年更名为基础科学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大力进行工业基础建设的历史背景下,全院师生艰苦奋斗,学校得到了快速发展。当时全国高校都在进行全面学习苏联的教学改革,南京工学院在深入学习苏联的同时坚持中国的实际进行创新,建筑系和无线电系提出的教学计划和方案深受兄弟院校好评。在教学改革中,南京工学院增建实验室,调整系科结构,增设了一批新专业。机械工程系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农业机械、电子精密机械和电子设备结构专业,主编了中国第一本机械类教材《机械原理》[6] 。

  1956年至1960年间,南京工学院陆续分出多个系科,组建或参建了4所高等院校。1955年,中央高教部决定将无线电工程系西迁成都,与交通大学、华南工学院相关系科共同组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

  经系主任陈章、院长汪海粟和江苏省委的努力争取,1956年周恩来总理决定无线电系调出19名骨干教师参与组建成电,其余停迁。

  1958年,化学工程系划出成立南京化工学院(今南京工业大学主体)。同年,食品工业系迁往无锡,成立无锡轻工学院(今江南大学主体)。

  1960年,以机械二系为基础筹建南京农业机械学院,次年迁往镇江并更名为镇江农业机械学院(今江苏大学主体)。

  文革以后

  1978年,南京工学院恢复招收研究生。

  1981年实施学位条例后,首批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88年6月,南京工学院更名为东南大学,开始由工科大学向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转变[7] 。同年12月东大浦口校区奠基,并于1990年9月投入使用。

  1991年,东大作为国家教委的改革试点,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进行了校内管理体制改革。

  1993年,东大又在全国高校中最先进行招生及奖学金制度的改革[8-9] 。

  1996年3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12月,东南大学入选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10] 。

  2000年4月,原东南大

  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了新的东南大学。

  2001年2月,东南大学被列入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11] 。

  2006年,占地3700亩的九龙湖校区投入使用,浦口校区被用来作为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校址[12] 。

  2016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教育部共建东南大学。[13]

  2017年1月,获得2016年度中国铁道学会科技奖。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东南大学医学院校徽

2.东南大学校徽

3.吉林大学校徽

4.财经大学校徽

5.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校徽

6.哈尔滨医科大学校徽

7.新疆大学校徽

8.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校徽

9.华中科技大学校徽

本文来源:https://www.hy-hk.com/64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