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y-hk.com--法院实习报告】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这本书怎么样和读后感
 

         作为几乎没读过杨绛先生作品的人,说实话对先生的了解所以也就不多,值此节点便也找来相关书籍来了解了解她这个人,于是找到了这本书。通读一遍,我多次落泪,随年龄增大,很容易被感动,尤其是夫妻情和孩子与父母情。那天晚上,夜已很深,我就躺在床上,边读边落泪,直至时间进入凌晨,不由感慨“世间真有如此强大的女子”。

 

         今日终于决定写这边笔记。关于这本书,我翻看了豆瓣上的有关评论,“只是已第三人称叙述了我们仨”,因为我没有读过先生的作品,所以我暂且不表意见。不过来看看先生本人对给自己出传记时的态度,“我不值得传记作者为我立传。但我也不能阻止别人写我的传记。不相识、不相知的人如有意写我的传,尽管对我的生平一无所知,只要凑足资料,能找到出版社,就能出书。不过,尽管并没有几个人为我写传。”所以以先生的低调行事方式来看,我觉得本书作为一个了解的窗口暂可,若真地想去了解先生本人,还是去读先生本人的作品吧。

 

         内容主要涉及:杨绛先生童年的成长、家庭的变迁、求学历程,以及她同钱钟书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的爱情,从而描摹出一位博学、睿智、宽容、淡定、从容、坚强和韧性的奇女子。此外,杨绛先生对抗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的态度,堪称生命的正能量。我最感动于书中各种感情的描述,我将分别来记述,细节不多描写。

 

         与家人。先生的父母都是有知识有修养的人,两个人从没有吵过架,算得上举案齐眉、香精如宾,正是这种平静的家庭氛围及父母的相处方式,无疑都在先生的心中成了榜样。父母关系的融洽,也直接影响到家庭中孩子的性格。杨家八个孩子,先生第四。杨家的教育也比较成功,父亲并没有限制孩子本身的个性,所以每个孩子都出落得很优秀。先生是父亲较为宠爱的一个孩子。对于家中接连的变故,先生更懂得了家人的珍贵,喜欢依赖在父母身边,因为“大家在才叫家”,日后对自己的小家也是如此。父亲对她的教育也是充分尊重她的观点,正是父亲的这种爱,对于日后的漫漫人生路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留学期间,国内的战乱让她失去了母亲;因为战争,也最终没能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而父亲一直盼望的战争后的平静生活终究也是没能等到。

 

         与丈夫。对于钱钟书和杨绛这对夫妻想必是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纵观随先生的离世,大家的悼念也多集中于此,借用当今最流行的话说就是他们才是“势均力敌的”。要说他们两人的缘分是天注定一点也不为过。在清华他们第一次遇见了,其实在若干年前,先生的父母带她到钱钟书家看过房子,那时他们并不认识,也许先生一直心念念清华,就是冥冥中已注定的缘分。之后他们相伴了六十多年,他们的约定是“只有死别,不再生离”。很多细节我不再多说。不过还是想说一点。“想要成为夫妻,结婚前的一次旅行是很有必要的,旅行不能短,至少一个月,这样能看破彼此,两人经过舟车劳顿,难免心烦意乱,所以原形毕露,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是不分开,那么可以结婚了,所以蜜月跟结婚应该反过来”,这番话是钱先生从《围城》中得来的,现在也被很多借用。对于他们的第一次长时间生活在一起,先生发现这个鼎鼎有名的“书生”像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她心里明白,这辈子她都要她照顾他了”,尽管自己之前还是一个娇小姐,是的,之后就是一辈子。

 

         与女儿。“女儿做母亲,便知报娘恩”。对于一辈子只要阿圆一个,钱先生曾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那么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是的,就只有“我们仨”。他们的相处模式也影响了阿圆一生。“我们仨,却不止三个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阿圆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圆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儿’,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锺书是我们的老师,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要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女儿的离去相必先生心中撕心的痛。

 

         对周围人。“知道我的人反正知道;不知道的,随他们怎么去想吧”。在那个特殊的岁月,一定程度上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处事低调、为人随和”让他们所受的批判轻了些。生活中先生为人和善,乐善好施,很多人都接受过她的帮助。她也低调了一生,在处理人事方面,她沉稳周到,会照顾别人的感受,“也得亏了她做钱钟书跟外界的桥梁,才让钱钟书低调地挨过了很多‘难关’。”

 

         对于先生的伟大人格,我还想通过阅读先生的作品去做了解,我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样女子才有如此强大的内心。我们在羡慕先生的夫妻生活时,我们更该思考在婚姻和爱情中我们要怎么做。

本文来源:https://www.hy-hk.com/120156.html